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6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15年前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裘麗琴每天要拎著滿滿一桶廚余廢水走到很遠的地方倒掉。因為她家廚房沒有排污水管道,村里沒有垃圾箱,村民們對亂扔垃圾、污水橫流的場景習以為常。
15年后,裘麗琴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頒獎儀式,她對著麥克風激動地說:“我是浙江農村一名普通婦女,家里開門是花園,全村是景區。”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家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的裘麗琴是浙江5657萬常住人口中的一員,魯家村的變遷也是浙江省2.7萬個村莊變遷的縮影。
浙江農村這場巨變,源自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部署推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今年9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頒給了浙江省“千萬工程”,評語是:“千萬工程”這一極度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
曾經錢多污染也多
顧益康是浙江省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20世紀初曾任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參與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調查研究工作。
2002年前后,浙江經濟粗放式發展讓省內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可是,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農村生態環境差,污水多、垃圾多、蒼蠅蚊子多,老百姓怨氣也大。顧益康說:“調研跑了11個地級市下轄的幾十個村,幾乎都是垃圾圍村,找不到一個示范村。”
嘉興市海鹽縣青蓮寺村,曾被稱為“豬三角”。村委會主任王陸軍介紹,全村2490多名居民,年出欄生豬10多萬頭,違章建設豬舍18.5萬平方米。一頭生豬的排泄物相當于5~8個人的排泄量,導致全村22條河道淤積發臭,來不及處理的病死豬也被扔到河里。
在浙中浦江縣,密集的水晶加工作坊產生的玻璃晶體懸浮物和廢渣,也致使全縣出現了462條“牛奶河”、577條“垃圾河”和25條“黑臭河”。縣長丁政介紹該縣農村曾經的“痛處”——村里到處是被污染的水,流出縣域的斷面水都是劣五類。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生態處處長邵晨曲在該省農村聽到最多的是,在城市打拼的小伙子們經常同家里老人說,過年不回家,因為村里太臭了,女朋友帶不回來。
通過調研全面掌握省情后,浙江的決策者清醒地認識到:光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并不能給群眾帶來幸福感。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作出了“建設生態省”、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兩大戰略決策,深刻地改變了浙江鄉村的環境面貌和發展方式。
不讓老百姓出錢,改變生態環境
消滅污水和垃圾圍村,是浙江打開農村發展困局的突破口。顧益康說,“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戰略出發點就是,不讓老百姓出錢,改變農村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
魯家村黨支部書記朱仁斌說,過去村莊環境實在太差了,他們花2000元請了一支由村民組成的保潔隊伍,用7.5萬元清運村里堆積了幾十年的垃圾,這些資金后來由上級政府以獎代補給了村里。
進入新世紀以來,安吉縣就不斷探索和實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和技術。安吉縣委書記沈銘權介紹,全縣累計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設施3000余座,覆蓋135個村65620名居民,實現規劃保留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相比之下,浦江縣、海鹽縣等地圍剿農村污水的斗爭更為激烈。浦江縣大畈鄉黨委書記張華說,建光村曾是縣內水晶產業發展的起源地之一,村里465戶人家就有165家水晶加工作坊,空氣中彌漫著水晶加工的粉塵,池塘和村江水都是一片乳白色。
“再也不能讓村民們坐在垃圾堆上數錢、躺在醫院里花錢了。”丁政說,浦江縣2013年打響了五水共治的“第一槍”。1000多名縣鄉干部組成的工作組、巡查隊、突擊隊,對全縣違法經營戶、污染物偷排經營戶等發起多輪集中整治執法行動。
在這場事關農村環境決戰中,浦江關停水晶加工戶約兩萬家;關停印染、造紙、化工等污染企業300多家,低小散養殖場671家;共有789人因環境違法被依法處理,其中行政拘留288人、刑事拘留59人,一舉消滅縣域內各類“牛奶河”“垃圾河”。
“要改變幾千年農耕社會中人畜在村里共生活的方式談何容易。”邵晨曲說,浙江“一刀切”禁止農村散養生豬,把生豬請出農民的生活居住區,專門安排到規模化養殖、工業化治理和達標排放的飼養園區。
起初,老百姓對這項禁令有抵觸情緒。在海鹽縣青蓮寺村規模飼養生豬近20年的陸建明坦言,自己當初橫不下心來拆豬舍。
街道和村黨員、干部三番五次上門做思想工作,陸建明最終拆除了6800平方米的豬舍,再通過流轉500畝土地,轉行當起了家庭農場主,現在經濟收入不亞于養豬。
海鹽縣農業經濟局副局長時旻濤說,該縣最高峰時年生豬存欄量66萬頭、年出欄量達180萬頭,產值10億元左右,占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通過設置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許可養殖區,全縣生豬存欄量下降至4.2萬頭,且進行規模化養殖,豬糞污泥運到有機肥廠做原料,豬尿沼氣化處理再納管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排放。
每年夏至,溫州市下轄的瑞安市陳岙村都要組織村里孩子進行“村與樹”的警示教育。因為多年前,村民們建起的電鍍廠、冶煉廠,讓小溪生物失去了生存環境。村里經濟發展以后,大家醒悟過來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持續發展,拆除了違法建筑,把工廠搬離了村莊。
3000多萬名農村居民受惠
“浙江不刻意追求GDP的增速,寧可增長速度慢一點,也要為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生態環境的保護留下足夠空間。”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以淼說,從2004年起,浙江實施生態環境治理行動,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環境質量發生明顯的改善。其中,針對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水環境問題,該省已累計消除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全面消除劣五類水質斷面。
這是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重要成果之一。2002年,浙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綠色浙江目標。2010年,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作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2012年,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立省方略,加快建設生態浙江”。2017年,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強調,在提升環境質量上要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設美麗浙江。
同時,歷任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堅持擔任生態省建設、美麗浙江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全省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政協推動、部門協同、社會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做到上下同欲、接力傳承、久久為功。
“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代表的中國發展與聯合國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與中國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對應。”浙江省政府副省長彭佳學說。在這一過程中,浙江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3000多萬浙江農村居民在鄉村振興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相關標簽:浙江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