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2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為弱鳥騰飛鍛造堅實翅膀
——來自江蘇徐州市銅山區精準扶貧一線的改革實踐與探索
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江蘇保豐集團總經理丁養銳在柳新鎮承包萬畝良田繁育良種,帶動當地一批低收入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馬集村位于銅山區呂梁山風景區,屬丘陵山區,原來是江蘇省省定經濟薄弱村,經過多年摸索,終于找到了發展金杏種植這條富民增收途徑。
摘葡萄、品美酒、吃地鍋、享村墅,近幾年來,隨著劉集鎮鄉村旅游產業越做越大,當地低收入農戶主動創業、就業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
何橋鎮馬行村以興建冷庫等扶貧項目為抓手,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而且還能帶動就業,給低收入農戶分紅。
柳泉鎮北村村:昔日臟亂小漁村,今日處處好風光。
魏朝星 陳兵
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實施以來,江蘇徐州市銅山區堅持“兩個精準”基本方略不動搖,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培育內生動力上求實效,運用系統改革思維,通過一系列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組合拳,全區7.46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群中已有4.56萬人順利脫貧,16個經濟薄弱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18個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達到功能配置標準,完成了60%以上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脫貧攻堅成效真正獲得人民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路徑與舉措
通過壓實工作責任,圍繞“兩個增收”,聚力“兩個精準”,強化合力攻堅,突出因地制宜,銅山區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標本兼治的扶貧開發路徑。
精準識別,把嚴“進出關”。為杜絕扶貧領域虛報冒領、優親厚友、雁過拔毛等“蠅貪”現象,銅山探索了一套嚴格的識別流程。在把好進的渠道方面,嚴格按照“兩公告兩比對四公示”的流程,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做到不符合條件的一個不進,符合精準識別標準的低收入人口一個不少、一戶不落,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不留死角。在勒緊“退”的關口方面,銅山對低收入人口的脫貧不以家庭收入來簡單衡量,既看收入是不是穩定超過標準線、生活水平是不是明顯提高,更看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居住條件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按照“五簽字五確認”的工作機制,從建檔立卡到脫貧銷賬全過程,順次做到識別人簽字確認、農戶簽字確認、幫扶人簽字確認、檢查驗收人簽字確認、鎮政府蓋章確認。為保證進入和退出的質量,區紀委深入開展“陽光扶貧”問題核查工作,走進全區20635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家中實地核查,確保了監管系統信息內容完整、數據精準、邏輯正確。按照“有進有出、應扶盡扶、應退盡退”的工作要求,2016年以來,銅山低收入農戶共脫貧4.56萬人,新增低收入貧困戶191戶647人,清洗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326戶701人。
壓實責任,聚力“大合唱”。“分則力散,專則力全。”扶貧工作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為壓實脫貧攻堅的責任,銅山明確了各級黨政一把手就是第一責任人,將脫貧攻堅納入全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將機關掛鉤幫扶納入區級機關爭先創優績效考核,明確脫貧目標,明確時間節點,明確工作責任,并把考核結果與干部使用、獎懲問責相結合,保證了脫貧攻堅工作事有人抓、責有人擔,干多干少、干孬干好不一樣。為集中優勢兵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銅山區還完善“后方掛鉤”幫扶制度,安排104家區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結對幫扶30個經濟薄弱村,選派30名機關工作人員任幫扶隊員并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區委、區政府督查室強化對掛鉤幫扶工作的督查檢查,及時督促整改,推動了幫扶單位和幫扶工作隊員管理由“寬松軟”向“嚴緊硬”轉變。2017年,銅山后方掛鉤幫扶單位共落實幫扶資金964.78萬元,比上年增加226萬元。今年1-7月,后方掛鉤幫扶單位共落實幫扶資金682萬人。市供銷合作社發揮為農服務的功能優勢,在全區10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施扶貧“5+1”工程,按照“供銷e家全國平臺+縣域電商運營中心+鎮村電商服務站”的模式,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今年初,銅山還動員30家受到省表彰的優秀民營企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拓寬了幫扶渠道。
自加壓力,夯實“三保障”。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是“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對于銅山來說,“兩不愁”可謂不成問題,“三保障”需要強化落地。為此,銅山多管齊下,對“三保障”實行了“三兜底”。在醫療保障方面,實行了“五位一體”的健康扶貧保障體系,全區共33家醫療機構實施了“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合計辦理2445例“先診療后付費”建檔立卡病人住院手續。對低收入農戶的醫療費用,經城鄉醫保、大病醫保、民政醫療救助3道報銷手續后,銅山再進行商業險報銷,剩余部分由區里設立的醫療扶貧救助專項資金兜底。今年,按照上級要求共計為全區42623名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代繳852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費用。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銅山對學前教育階段低收入家庭兒童實行政府補助,對義務教育階段低收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免除低收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在此基礎上,加大對低收入農戶大學生的救助力度,為他們完成學業提供必要的保障,2017年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3979人次,發放政府資助資金5187萬元。今年8月,還與中國癌癥基金會合作,實施“囊螢計劃”,對28名父母罹患惡性腫瘤在讀大學生每月資助500-800元助學金。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針對988戶需要進行危房改造的低收入農戶,制定了兩年改造計劃,明確了“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驗收”的原則,改變以往先建房后獎補為先獎補,有效地加快建設進度。
因村施治,栽好“搖錢樹”。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用長效長線的辦法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對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能力,有著十分深遠和現實的意義。為實現30個經濟薄弱村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的目標,銅山根據經濟薄弱村的資源條件和現有基礎,充分征求村“兩委”、村民代表意見,突出因村施策,“對癥下藥”“按需點菜”,逐步形成了“產業發展型、光伏發電型、農機購置型、股份合作性、資產經營型、資源盤活型”等“六型經濟”模式。在土地股份合作試點項目上,銅山兩年爭取省財政扶持村集體增收資金2000萬元,共安排10個經濟薄弱村為土地股份合作經營試點村,每個村200萬元,既探索了集體的長線收入,又通過合同保證了群眾每畝1000元的保底收入,還可以參與二次分紅。依靠試點項目,這些經濟薄弱村年純收入高的達到20多萬元,低的也達到10萬元以上。在提升產業扶貧與產加銷融合發展方面,銅山在何橋鎮馬行村進行了很好的探索。何橋鎮是銅山重點打造的蔬菜核心區和上海蔬菜外延基地。為幫助馬行村盡快摘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銅山整合集體增收項目資金195萬元,在土豆產業園內建成3000噸的恒溫冷庫,目前已經出租給上海一家大型超市,既增強了菜農應對蔬菜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又每年增加了村集體收入18萬元。在實施“資產”扶貧方面,銅山利用扶貧資金統一為經濟薄弱村建設一定面積的標準化廠房或商鋪。
一戶一策,強力“拔窮根”。古人說:“病有標本,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對低收入農戶的幫扶,必須弄清“病在哪里,藥在何方”,做到“一戶一策”。在低收入農戶增收上,銅山探索了“5+5”模式:即通過引導低收入農戶自主創業、轉移就業、電商商務、入股分紅、項目帶動5項主要措施,結合低保五保、醫療救助、教育資助、保險保單、慰問救濟5項主要政策,有效增加了低收入農戶收入。對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養、生活有保障,落實好保障性政策兜底脫貧。不撒“芝麻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是銅山精準扶貧的一大特色。今年,銅山整合省財政下達的精準扶貧資金1623萬元,通過建設高標準養殖場租賃給牧原公司經營,預計每年收益達到162萬元以上,用于給10144名低收入農戶分紅。同時,優先安排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到企業打工,每個月收入2000元左右。對于有勞動能力的且愿意就業的,銅山實施免費職業技能培訓,開展低收入農戶勞動力訂單式、定向式崗前培訓,舉辦低收入農戶定向招聘“春風行動”,僅2017年就新增就業人數5680人。按照“扶貧先扶智,斬斷貧困根”的工作思路,銅山依托徐州幼專教育資源,在大許鎮麻溝村全額資助成立“麻溝大講堂”“麻溝村圖書館”“精準扶貧大許培訓基地”,重點對農民進行家政行業技能培訓,實行培訓考證就業一條龍服務。徐州市銅山區創福護理服務中心,是麻溝村村民委員會成立的全國首家家政護理服務類村辦企業,目前已有數十位農家婦女加盟,不少月嫂的月收入達到萬元左右。銅山還因應就業市場的新變化,突出農村電商、社區電商、微電商培育,著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通過開展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專題論壇、農村電子商務風云榜評選等一系列電商活動,有力地激發了群眾網上創業的熱情,黃集鎮聶樓村、馬坡鎮和暢村、利國鎮西李村等經濟薄弱村的100多名群眾,通過銷售本地的土特產品,實現了網上淘出紅日子的愿望。
收獲與成效
在新一輪脫貧攻堅的實踐中,銅山取得的成效不僅僅是4.56萬低收入人口順利脫貧、16個經濟薄弱村達到新“八有”標準,還鞏固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推進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培育了低收入群眾的內生動力,鍛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隊伍。
鞏固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俗話說,手中沒把米,喚雞雞不理。實踐證明,集體經濟不強,服務功能缺失,利民惠民執政為民就是一句空話。在完成16個經濟薄弱村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8萬元的基礎上,銅山嚴格按照“七室兩超市一廣場”的功能配置要求,高標準建成26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并延伸增加建設“供銷e家5+1”配套,真正把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成黨務政務的“主陣地”、便民惠民的“服務區”、村民活動的“娛樂場”。黃集鎮左莊村黨支部書記孫子茹的一席話代表了經濟薄弱村黨組織的心聲:“集體經濟強了,服務功能全了,帶給我們最大的變化就是干群關系好了,支部的話有人聽有人信了,干群關系也更和諧了。”
推進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這些年,銅山雖然建成一個國家高新區、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經濟總量在蘇北率先跨過千億元門檻,但因農村面廣量大,發展不均衡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為此,區委書記王維峰一再強調:“沒有經濟薄弱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低收入人口的小康,就沒有銅山的全面小康,我們決不能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要用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攻堅拔寨的勇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確保2020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目前,銅山4.56萬低收入人口高質量脫貧、16個經濟薄弱村達標,這無疑為銅山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增強了信心、夯實了基礎。
培育了低收入人群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針對一些低收入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銅山把扶貧同扶智、扶技和扶志結合起來,培育和提升了低收入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自我發展的精神動力。何橋鎮馬行村是個地理偏僻資源匱乏的經濟薄弱村,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328戶,753余人。為培育馬行村低收入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銅山從技術培訓入手,提供產供銷儲一條龍服務,鼓勵和扶持群眾種土豆,目前全村已發展3000余畝,畝均存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還打進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依靠種植土豆,這個村兩年脫貧226戶545人。
鍛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隊伍。兩年多來,區扶貧辦克服人手少任務重的困難,“5+2”“白+黑”,幾乎沒有一個節假日。30名第一書記,“全脫產、出滿勤、不走讀”“吃住在鎮、工作在村”,通過實地走訪,弄清“病在哪里,藥在何方”,做到“因村施治”“一戶一策”。2016年以來,銅山還把扶貧開發與村“兩委”換屆工作有機結合,大力選配有經濟頭腦、懂經營、會管理的“領頭雁”,大力推進“發展型”“帶富型”班子建設,先后調整村干部60余人。目前,脫貧攻堅工作已經成為銅山干部作風的大熔爐,鍛煉干部的主戰場。提到一線扶貧工作的收獲,何橋鎮馬行村第一書記徐紅深有感觸:“從過去對農村工作兩眼一抹黑,到今天真正懂農業愛農村,真心進農家幫農民,我們增長的不僅僅是破解難題的才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經驗與啟示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銅山區堅持工作必須務實、過程必須扎實、結果必須真實的原則,以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獲得了群眾的真正認可,為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帶來了幾點啟示。
領導靠前是保證。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為壓實脫貧攻堅的責任,銅山明確了各級黨政一把手就是第一責任人、脫貧攻堅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區四套班子成員人人都有包掛村,兩個黨政一把手對目標確定、組織動員、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親自部署動員、親自督查指導,還層層簽訂責任書、級級立下軍令狀,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推進機制。銅山堅持領導力量向前一步,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不僅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還淬煉了作風歷練了干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靶向治療是關鍵。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在推進脫貧攻堅的過程中,銅山始終堅持因村施治一戶一策,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按需點菜,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形成了“產業發展型、光伏發電型、農機購置型、股田合作型、資產經營型、資源盤活型、龍頭帶動型”等多種模式,提高了扶貧工作的針對性,為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生動力是根本。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對銅山相對發達地區的經濟薄弱村而言,缺錢缺物只是薄弱,而根本的原因還是缺一個好支部,特別是缺一個好支書。銅山把扶貧開發與村支“兩委”換屆工作有機結合,大力推進“發展型”“帶富型”班子建設,通過選優配強一批有經濟頭腦、懂經營、會管理的領頭雁,有效地培育了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針對低收入群眾,銅山在兜底“三保障”的基礎上,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技相結合,同時定期開展“道德模范”“脫貧之星”“致富之星”“創業之星”和“大區工匠”評選表彰,激發了脫貧志氣,涵養了鄉風文明,使一大批低收入群眾變“要我富”為“我要富”。
有效監管是底線。2016年以來,銅山先后投入5300多萬元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項目223個,投入3883萬元實施經濟薄弱村集體增收項目54個,投入1206萬元實施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工程26個。為確保國家扶貧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扶貧資金一分一毫用到實處,銅山緊盯容易發案環節,通過“陽光扶貧”系統監管、專家評審、第三方驗收審計、紀委定期檢查和“滴灌式”警示教育五種形式,對扶貧資金使用、低收入農戶脫貧進程、精準扶貧項目分紅、扶貧開發項目實施進展等情況進行實時監管,在扶貧資金上杜絕了雁過拔毛、挪用截留,在扶貧對象上,防止了虛報冒領、優親厚友,在扶貧項目上,管控了弄虛作假、隨意變更,真正實現了精準扶貧在陽光下運行。
改革創新是路徑。不斷創新是脫貧攻堅的活力源泉和扶貧干部的責任擔當。兩年多來,銅山在做好扶貧自選動作的同時,通過推行扶貧“5+1”模式,升級了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的功能;通過爭取“囊螢計劃”,為28名癌癥家庭大學生完成學業提供了保障;通過實施“扶貧資金+龍頭企業”運作模式,探索了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長期受益的路徑;通過開展“扶貧300”保險扶貧試點,進一步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抗風險能力;通過推行土地股份合作試點項目,拓寬了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長線收入的渠道;通過建立扶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破解了面臨的矛盾和制約;通過把經濟薄弱村列入村莊環境整治示范村,推動了經濟薄弱村公共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走在了全區前列……這一系列改革創新的舉措和有益探索,提高了精準扶貧的成效,彰顯了扶貧干部的擔當。
本版圖片由徐州市銅山區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標簽:銅山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