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7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2018,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的四平,按照黨中央和省委的戰略部署,瞄準高質量發展,舉全市之力打響了創新轉型、深化改革、生態治理、鄉村振興“四場戰役”,決意實現全面振興,讓四平重振雄風,重煥榮光!
四平是農業大市,農業大市的“鄉村振興戰役”,自有一番風韻……
【聚焦】結構調整——
“繽紛農業”有洞天
農業是有顏色的!四平的農業是什么顏色?也許你會說,夏天是綠色的,秋天是黃色的。但在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的今天,四平的農業是五彩斑斕的!
優化供給端,今年四平“糧經飼”“瓜果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633萬畝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37萬畝;不斷擴大特種玉米、優質水稻、酒用高粱、雜糧雜豆、林果蔬菜、中藥材等高效作物種植規模;農產品訂單達150萬畝,初步構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
翻開今年的《四平市一村一品名錄》,多彩農業呼之欲出,有紅果之鄉、黑豆之鄉、瓜菜之鄉等20個產業之鄉;有胡蘿卜之村、九月青豆角之村、榛子之村等30個“產品之村”,還有蘋果大王、櫻桃大王、藍莓大王等20個“產業大王”。
雙遼市遼東街道豐巨村,是遠近聞名的“葡萄之村”,這里有巨峰、早巨、紫珍香、茉莉香、貝達、狀元紅等6個葡萄品種,全村70余戶參與種植,種植面積達50公頃;年產值250萬元,葡萄產業收入占全村農業總收入的25%。
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鎮東風村的“櫻桃大王”畢寶杰,其櫻桃產業帶動了周邊4個村共同發展,今年還成立了“大櫻桃科技研究院”,專門培育大櫻桃新品種,并打算繼續擴大規模,打造集苗木培育、休閑采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在“繽紛農業”的盛宴中,“訂單農業”占有一席之地。
庭前碧綠南到北,簇簇果香東到西——這是夏季梨樹縣梨樹鎮郝家村四社貧困戶唐國民庭院的真實寫照。這里,龍葵果(俗稱“黑天天”)長勢正旺。“同樣是門前這塊地,前幾年種豆角拿市場上去賣,總共連30元都賣不上。現在這200來棵龍葵果,差不多一季能收入3000元。”唐國民高興地說。
原來,為助力脫貧攻堅戰,梨樹鎮黨委與吉林創岐中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訂單農業。以公司+農戶模式為載體,開發了龍葵果種植項目。僅今年一年,梨樹鎮就有2萬多株龍葵果在貧困戶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扎根開花結果。
打開“訂單農業”成績單,還有伊通縣與天成玉米公司訂單高淀粉玉米100萬畝,每斤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價2分;與吉林省利華制藥有限公司、內蒙古赤峰市宏偉中藥材發展有公司、安徽亳州和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等訂單中藥材2萬畝,比種玉米增收千萬元以上。
還有雙遼市,訂單面積7.24萬畝,其中,花生訂單9030畝,高粱訂單2400畝,水稻訂單4500畝,黏玉米訂單1500畝,優質專用玉米訂單5.5萬畝;還有分布在各縣區的諸如胡蘿卜、烏米、百合、榛子、黑玉米以及有機黑豆和油莎豆等,分別與域內外企業簽訂訂單。
據統計,今年四平全市訂單面積占總生產面積的30%左右,比去年增長10%以上。
【聚焦】科技創新——
農業發展有支撐
11月14日一大早,在四平市鐵西區平西鄉新發村一片秸稈覆蓋的農田里,機器轟鳴,近百人專注于一臺正“忙著”的新機具。
這臺“新機具”有兩排飛轉的“風火輪”,所過之處,將玉米秸稈“咬”成數段的同時,又將其攪和到土里,使土壤顯得均勻而松軟。現場的“觀眾”不斷發出贊嘆聲。
一會兒,“駕駛員”盛立國輕快地跳下車,迎接他的是一陣熱烈的掌聲和七嘴八舌的問詢。
原來,這是四平市農委舉辦的“秸稈利用新機具新技術現場演示觀摩會”,登場秀本事的“新星”名叫“秸稈定位掩埋機”,它的發明者正是獲得“全國十佳農民”的雙遼市茂林鎮盛滿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盛立國。
“咱四平是農業大市,生產免耕播種機、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已有好多年了,我也想跟上這大趨勢,來點兒新研究。這不,琢磨琢磨就搞出來了這個秸稈定位掩埋機。”盛立國發表了他的“獲獎感言”。
如今,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農業技術創新,不僅是四平市委、市政府主抓的大事,還成為不少農民的職業追求。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近年來,四平市依托中國農大梨樹實驗站、“黑土地論壇”等平臺,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并成立“國家黑土地現代農業研究院”,搭建起現代農業研究推廣的高端平臺。
到目前,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達到1200萬畝次,保護性耕作技術站排頭,全省保護性耕作現場會、綠色防控現場會都在四平召開,梨樹、伊通、雙遼還被確定為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保墑、護土、對抗天災,今年,秸稈還田耕作技術讓梨樹縣成功應對了干旱天氣。
推廣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國家、省綠色防控示范基地落戶四平,全省綠色農業防控現場會在四平召開,全國25項先進防控技術在四平對接展示,四平綠色防控經驗推廣全省。
數字農業有“智慧”。物聯網是怎樣和農業“聯”在一起的?去一趟鮑帥的智慧農場看看就懂了。
在四平市鐵東區山門鎮頭道溝村的惠麗智慧農場里,有一棟3500平方米的文洛式溫室蔬菜園。在這里,傳感器、控制器、設備、人員等,都被物聯網連在了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的無縫對接。
農場執行董事鮑帥說:“以前一棟溫室得用六七個人管理,現在有了物聯網,兩棟溫室一個人就行,而且不用溫室內操作,只要手機APP功能建立家庭菜園,輕點鼠標或者滑動智能手機,就能掌握溫室大棚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數據,還能自動給蔬菜澆水,讓大棚通風、采光。”
鮑帥的農場還有神奇之處:通過傳感器,知道成長中的農作物缺什么、缺多少,從而使生產資料的投放更精準,使成本降低了30%-40%,還減少了環境污染。
如今,四平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今年全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其中機耕率95%、機播率91%、機收率75%;全市農機用戶超過4萬戶,農機從業人員4.8萬人,還在不斷遞增。
【聚焦】棚室經濟——
冰天雪地有“春天”
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寒風刺骨。但異軍突起的棚室經濟,讓四平的冬攪進了春,春攪進了夏。
圍繞“五城七線百區”布局,四平大力發展棚膜經濟,改進提升棚室結構和生產方式。今年全市新建棚室園區20個,新增棚室面積2.5萬畝,棚室園區總量發展到90個、8.5萬畝。以梨樹縣高家村鄉村振興先導區、雙遼市天元潤土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伊通凱繹農牧業循環園區、鐵西區“六之維”農業綜合體為示范引領模式的棚膜經濟,在全省領先。
在梨樹縣高家村,登上綠色蔬菜展覽館頂樓,眼前展現的是“洶涌”的“白色海洋”,蔚為壯觀。“南有壽光,北有梨樹”,此言不虛。
工作人員介紹,高家村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政府統籌指導下,他們依托棚膜經濟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休閑采摘等新產業,走出一條規模化、組織化、科技化、市場化的特色發展之路。
如今,高家村已建大棚960棟,戶均3棟,棚膜總面積達310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不僅如此,梨樹縣爭取省設施園藝種苗基地資金427萬元,并采取“項目資金+政府配套+社會資本”模式,籌集2000萬元建設梨樹高家智慧育苗中心,預計年底竣工。建成后將填補四平市智能工廠化育苗的空白。
這邊好看,那邊熱鬧。在四平市葉赫那拉太陽谷,大棚即是游人的樂園。一到節假日,這里人滿為患,兩三個月客流量達1.8萬人次,產值約為15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大棚里的果蔬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靠傳統的老辦法,用白糖、醋和牛奶來防治病蟲害。
“我的初心就是種良心菜、做有機菜,百姓認可,所以把流轉來的土地硬生生撂荒了3年,還與周邊耕地做了隔離。”葉赫那拉太陽谷農業園區總經理許春苗自豪地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全市標準棚室瓜菜年產量達66.67萬噸,產值20.12億元。這個冬天,四平當年新建的日光溫室將全部投入生產,產量預計達1.5萬噸,可實現產值1.25億元。
【聚焦】三產融合——
自上而下有“鏈條”
大力推進產業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四平注重“接二連三”,打破產業界限,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全力發展“農+工”——
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四平構建了以優勢產品為依托、以鏈條延伸為目標,具有四平產品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
今年,全市新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戶,新增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20戶。吉林吉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鹿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吉林大清鹿苑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大清鹿苑產業園區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0%,完成投資6800萬元;吉林雙遼牧原農牧有限公司雙遼一場生豬養殖項目,15萬頭生豬豬舍及環保設施工程已完工,現生豬存欄量達4萬頭。
全力發展“農+游”——
在作美村屯的基礎上,四平打造出精品線路和樣板村群,休閑旅游農業與精品線路建設進一步相互融合。
梨樹縣的精品旅游線路中,有感悟春天氣息的高家村華興蔬菜合作社,有追憶革命歲月、傳承革命精神的紅色博物館;鐵西區有自駕游“賞花摘果,關東大院”精品線;鐵東區有自駕游“湖光山色,果園飄香”精品線;伊通縣有自駕游“深山幽谷,動靜結合”精品線;雙遼市有自駕游“草木蔥蘢,賞古觀今”精品線。
全力發展“農+網”——
今年,四平全市累計培訓電商工作人員5752人次,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后備力量;加快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在去年已建482家基礎上,今年新建站50家。
推動“電商+貧困戶”模式。雙遼郵政公司利用自有電商平臺,實施“千里遼河大米”“萬噸農產品進城”精準扶貧項目。持續擴大“郵樂購+貧困戶”模式,在原有基礎上又實施了“千里遼河玉米油”項目,幫助貧困戶實現務工創收,人均達3489元。梨樹縣電商產業園實施訂單農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黏玉米訂單,帶動4戶貧困戶,每公頃平均增收5000元。伊通建立了電商扶貧糧倉,將貧困戶納入體系中,以高出市場價優先收購貧困戶水稻。
實施“電商+n”模式。總投資5880萬元的雙遼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獲評省級產業園,形成了“電商銷售+會員配送+綠色基地+棚室園區+農產品溯源+農產品加工”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聚焦】品牌農業——
“三品一標”有看點
今年,四平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的指引下,農產品品牌建設一路奏凱。
在第十七屆“農博會”上,“鄭家屯”堿地雜糧、“伊通燒鴿子”兩大農產品品牌,經過全省51萬名消費者的投票評選,在101個參選品牌中脫穎而出,進入前20強。“鄭家屯”堿地雜糧被評選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十大農產品品牌”。
與此同時,“四平玉米”“雙遼花生”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迅速崛起,“宏寶萊”等企業品牌穩步發展,“二道干豆腐”“葉赫白蘑”等一大批產品品牌在國內外各大展會閃亮登場,越來越多的四平名特優新農產品為人所知,為人所追,成為營養、健康、安全的代名詞。
為加強品牌建設,四平市出臺《2018—2020年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實施意見》,積極打造“梨樹九月青”“梨樹白豬”等區域公用品牌;組織31家企業進駐“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平臺”,分別獲得省獎勵資金;出臺《“三品一標”獎勵辦法》,鼓勵“三品一標”認證,今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45個,總量達到526個,增速居全省第一。
編撰“四平市優質農產品企業名錄”,成立“四平市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上線“四平市農產品網上商城”,基本完成“惠農通”APP創建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省、市、縣三級農產品優勢區申報、認定和創建工作,評選認定省級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個、市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2個,創建縣級優勢區11個。
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四平在吉林省率先開展生豬“拱e拱”可追溯體系建設,實現了Ⅲ型以上規模屠宰企業全覆蓋,為推進全市放心肉工程提供了堅實保障。
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計劃,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造牧業循環經濟產業基地。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特色農產品生產區為重點,加快建設梨樹縣100萬畝玉米、雙遼20萬畝雜糧雜豆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擴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目前,全市已有329個菜、瓜、果、菌產品獲“三品一標”認證,梨樹縣的“九月青豆角”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標產品。
相關標簽:吉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