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7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四川珙縣“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典型的山區資源縣、傳統農業縣。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提出“貧瘠荒山變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鄉村振興戰略。珙縣將2018年確定為“鄉村振興起步年”,聘請浙江大學高標準編制發展規劃,全力推進“一鎮(金河新區溫泉生態康養特色小鎮)一園(國家鄉村公園)一景(龍茶花海國家4A級景區)一帶(巡場鎮龍塘村、金沙村、三合村、坳田村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帶)”核心示范區一期工程建設,重點突破、示范帶動、全域推進。
加強組織建設,黨建示范引領發展。縣里加強核心示范區黨委建設,充分發揮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史進洪典型帶動作用,建成“花海龍塘”“美麗代家”“幸福中心”等村級示范品牌。中影集團以上羅鎮代家村黨支部書記史進洪為原型拍攝脫貧勵志電影《最后一公里》,參加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并在全國公映。全縣還推行“黨員+農戶”能人帶動模式,創辦家庭農場、專合社等經營實體759個。
推進產業振興,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珙縣全力推進投資8.5億元的廣東溫氏50萬頭生豬一體化建設項目、投資2.3億元的規模化能繁母牛和優質肉牛產業扶貧項目。宜賓市蠶桑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珙縣正式掛牌成立,全國蠶桑現場會在珙縣成功召開。鹿鳴茶業與五糧液集團開展戰略合作,發展優質茶園10.9萬畝,“鹿鳴貢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力發展竹產業,新造竹林1.2萬畝。2018年,畜牧、蠶桑、茶業、林業產業總產值分別達21.63億元、10.35億元、7.76億元、17.8億元。實施農產品、食品“雙安雙創”工程,構建從田間到“舌尖”的安全體系,被省政府認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
實行人才戰略,筑巢引鳳保障發展。珙縣實施農村干部人才學歷提升工程,提升能力素質,培育了一批優秀村級帶頭人。縣里實施“人才+”戰略,建立500萬元/年的新型智庫專項資金,實施高端引智、本土盤活、新苗培育和人才暖心工程,簽約復旦大學等高校專家11名,為鄉村振興注入智慧力量。實施以“感情回報、資金回流、項目回投”為重點的“鳳還巢”工程,吸引返鄉創業人士和青年人才322名。
促進文化振興,提升內涵驅動發展。全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創新構建一館、一校、一橋、一園、一基地“五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體系,成功承辦全國“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走進珙縣”活動,舉辦“傳奇珙縣·草堂之約”2018珙縣文化成都行活動。“珙縣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建設”通過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驗收,廣場健身舞《梨園夢》榮獲全省廣場舞大賽總冠軍,原創《亞羅卡德羅》獲全國首屆山歌大賽金獎。珙縣還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
促進生態振興,保護環境綠色發展。按照“山、水、花、房”相融思路,珙縣對核心示范區400余戶農房實施川南民居風格風貌塑造,大規模實施“綠化行動”,保護40平方公里的四里坡原始森林,建設風光旖旎的鹿鳴茶海、官帽山林海和世界最大人工茶花種植基地——萬畝龍茶花海,全縣森林覆蓋率51.68%、綠化覆蓋率52.12%,龍茶花海、鹿鳴茶海等5地被評為“四川省森林康養基地”。全縣整體推進“環境革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實施民用頁巖氣工程,已投資1.58億元,實現全縣17個鄉鎮2400戶通氣。
(作者葉盛為四川珙縣縣委書記)
相關標簽:珙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