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14 作者:佚名 來源:湖南日報
從云山腳下到資水河畔,從鄉村院落到田間地頭,廣袤的都梁大地,到處活躍著黨員干部幫扶群眾脫貧的忙碌身影,他們用耐心、真情與信念挑起扶貧重任,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助力脫貧,帶領貧困群眾想法子、闖路子、增票子,全面構筑“千斤重擔眾人挑”的干部扶貧大格局。
一個個最美的扶貧人物、一樁樁感人的扶貧故事、一件件好事實事、一項項民生工程……廣大扶貧干部身體力行,用汗水甚至是生命,干出扶貧口碑、贏得扶貧金杯、筑起扶貧豐碑,讓廣大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更讓群眾的“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從“另眼相看”到“刮目相看”,干部用實干干出扶貧口碑
2016年初,即將退休的市煙草專賣局副主任科員段啟田,被安排駐村扶貧。他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扶貧第一線,挑起了司馬沖鎮田心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重任。
“又來走過場,別耽誤我們干農活!”“我才不相信你們這些城里干部哩!”新官的“第一把火”還沒燒起來,村民們的冷嘲熱諷就迎面而來。
然而,這些并沒有動搖段啟田為村里謀發展的決心。從上任第一天起,他就一頭扎進了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早出晚歸,與村干部挨家挨戶將全村走訪了個遍。在一個月后的黨員組長會議上,他拿出厚厚一本筆記本,由點及面對村情做了全面分析,并就村務管理、村組織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各方面提出了詳細規劃,一張發展藍圖清晰地展現在村民面前。“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村里人,在很多方面還不如段書記了解得詳細!”村民們由衷嘆服。
青山不語,流水無聲。短短兩年的時間,段啟田便熬成了“白頭翁”。在他的努力下,全村4.8公里的村道得到硬化,3700米的機耕道兼污水處理渠修建完成,自來水安裝到戶,嶄新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和標準化村衛生室拔地而起,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今年1月,段啟田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不能再擔任“第一書記”。聽說段書記要走,田心村181位村民聯名向武岡市委寫信,希望他們的段書記能留下來。于是,段啟田決定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跟村民一起完成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
幾年來,武岡市各級扶貧干部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籌資籌勞,大力推進貧困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等各類社會事業發展,安全飲水、村道通暢、組道通達等全部達標,推動完成163所農村薄弱學校改造、13050戶危房改造,建成299個村標準化衛生室、19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全面提升。
從“等待脫貧”到“自我脫貧”,干部用行動贏得扶貧金杯
“扶貧關鍵是扶志扶智,只有老百姓自己有了精氣神,有了發展致富的動力和能力,才能從根子上擺脫貧困。”這是該市水浸坪鄉水浸坪村村主任唐岳峰經常提到的一句話。2017年,曾在隆平高科產業園工作的他,毅然放棄城里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帶領家鄉群眾脫貧致富。
2017年10月,唐岳峰發起成立了武岡市金源農業種植合作社,帶領鄉親們種植辣椒。合作社采取“基地+農戶”的模式,免費為貧困戶提供優質辣椒苗、技術指導等,統一回收產品,共吸納了112戶貧困群眾加入。今年雨水充沛,辣椒喜獲豐收,610余畝辣椒畝產高達4000余斤,總產量近300萬斤,全村每人平均可增收2300余元。同時,他在武岡云山露營公園還開設了一家“初心店”,發動村民進場售賣自產、自制的優質農產品。今年鄉村旅游節期間,村民們生產和加工的農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5天銷售額就達到了8萬元。
10月的一天,該市晏田鄉竹坪村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原來,這是駐竹坪村“第一書記”謝朝君邀請中藥材種植專家進村開展的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培訓會。專家們通過真實事例、身邊典型的分享,堅定了村民們種植中藥材的決心。在謝朝君等干部的幫扶下,該村發展了高附加值的生態黑山豬養殖和中藥材種植,帶動貧困群眾40余戶,平均每戶可增收3000余元。
武岡市扶貧干部將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自2014年以來,累計爭取產業幫扶資金7166.56萬元,受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204戶91563人。同時,引導各村黨組織創辦或領辦專業合作社185個,建立產業基地221個,建成159個電商村級服務站、16個示范網店、85個金融扶貧服務站,確定一村一龍頭項目101個,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質變。
從“一個也不能少”到“一個也不能掉隊”,干部用心血鑄就扶貧豐碑
2016年12月29日,該市鄧家鋪鎮雙橋村原村支部書記孫平艾一參加完鎮里的扶貧工作會議,便匆匆回村處理有關事務,途中突發心臟病離世,生命定格在了61歲。在遺體告別儀式上,市鄉領導、本村群眾、鄰村干部等哀悼者絡繹不絕。
1989年,孫平艾以全票當選為雙橋村黨支部書記,這一當就是27年。為早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孫平艾帶領村干部嘔心瀝血,日夜奮戰,硬化村級道路,改造農田機耕道,修建村級文化廣場,完成單村人飲工程,帶頭自掏2萬元墊資,率先建成了全鎮第一個村衛生室……通過艱辛努力,2017年雙橋村成為武岡第一批脫貧村。孫平艾卻積勞成疾,倒在扶貧路上。
在武岡,像段啟田、唐岳峰、謝朝君、孫平艾這樣的干部還有很多,他們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
作為邵陽市首批脫貧摘帽縣(市)之一,武岡市委堅持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共調集駐村工作隊301支,扶貧工作隊員820名,包村科級干部294人、駐村第一書記301人,幫扶干部6485人,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26429戶92480人,確保扶貧路上不漏“一戶一人”。
今年10月份,該市全面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暨脫貧攻堅“一述職兩評議”活動,全體幫扶責任人、扶貧村包村科級干部和村支部書記分別向全村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述職報告,真正將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置于黨員群眾的有效監督之下。幫扶責任人述職測評優良率98.45%;包村科級干部工作報告測評滿意度97.77%;村支部書記工作報告測評滿意度96.88%;2018年擬脫貧對象評議脫貧達標率100%;已脫貧對象質量認定穩定脫貧達標率100%;卡外重點對象幫扶措施到位率99.19%。
相關標簽:武岡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