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0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官橋八組迎蝶變
本報記者何紅衛吳佩
成就“八組傳奇”的,正是農民自己
官橋八組40年,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八組傳奇”既是這個偉大時代的注腳,也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我們今天重溫“八組傳奇”,恰恰是在閱讀中國農村改革的歷程。
官橋八組的成功并非偶然,經驗有三:一是選對了領路人。一個好干部,就是一面旗,周寶生這個組長一當就是40年,正因為有他,八組才能一直走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二是找準了思路。八組始終堅持“先行一步,多走一步”,敏銳覺察時代的發展需要并順勢而為。正是在這種理念引領下,才能成為改革的先行者;三是咬住了目標。40年來,八組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堅持集體利益至上,保障每個村民的權益,將每個人凝成一股繩,帶著同組、同村、同鎮的人共同走向富裕。
八組的成功,離不開好時代好政策,但更離不開農民自己的努力。農民的創造是無窮的,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們希望能出現更多的“八組傳奇”。
八組村容村貌
八組湖景
八組組長周寶生(右一)在武漢東湖學院介紹情況。
一座只有57戶、243人的小村落,卻創造出人均近300萬元的資產,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樣板;
40年前,這里的農民還吃著返銷糧、住著土坯房,沒產業沒家底;40年后,這里的農民個個住著別墅、人人拿著工資,社會福利一應俱全,日子過得比城里人更逍遙。
它,就是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官橋村第八小組。
40年來,官橋八組從崎嶇的山路出發,在世代耕耘的田野上,改革創新、摸索前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新路。它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更是中國農民親手鑄造的一部傳奇!
那么,令世人驚嘆的“八組傳奇”究竟是如何創造的?40年來,這個中國鄉村治理的最小單元,為什么一直這么紅?讓我們一起走進官橋八組,尋找答案。
崛起
——要資源沒資源,要產業沒產業,一窮二白的八組究竟如何才能擺脫貧窮?
組長周寶生決定打破“大包干”、發展鄉鎮企業,八組邁出發展第一步
地處嘉魚縣南部的官橋村,自然條件非常一般。1978年以前,這里的八組還叫八隊,八隊農民從早忙到晚,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黃不接的日子,大家還要吃國家的返銷糧。
75歲的村民周瑞松如今回憶起40多年前的場景,記憶猶新:“當年,我們八隊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吃糠粑、穿破襖,栽稻秧、收稻谷,一天工值九分錢,上山打柴換油鹽……’隊長換了一個又一個,可就是解不開窮疙瘩。”
轉機的出現,來自于八隊隊長的兒子周寶生。
周寶生初中畢業后就在嘉魚縣化肥廠上班。人在城里,心卻在農村,八隊的窮讓他特別揪心。他向父親建議八隊改變吃大鍋飯的做法,卻被父親嚴厲呵斥:“你沒當這個家,你不知道有多難!”周寶生不服氣:“我就不信我干不好,只要鄉親們信得過,我第一年就讓大家吃飽飯。”
1978年,25歲的周寶生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回到了官橋八隊,被選為了生產隊的隊長。上任時,他向大家承諾:“生產隊長算不上什么官,但我絕不辜負父老鄉親們的期望,我就不信農民干不出大事,不信農村沒有出路!”
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周寶生不想走父輩們的老路。當他看到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家庭聯產承包的報道后,一下子就興奮了。當即跟鄉親們提出,要把田地按好壞分類定產,承包給各家各戶經營。
把地分給農民種,這在全縣可尚無先例。消息一出,立刻炸開了鍋。公社干部集體到周寶生家,苦口婆心給他做工作,要他“收回成命”。周寶生楞是不改決定,頂著巨大的壓力,把田地分到了各家各戶,并告訴大家:“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八組村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秋收時節,大家個個笑逐顏開。誰也沒有想到,八組豐收了!這一年,八組的糧食產量達到了17.5萬公斤,比歷史上最好年份多出了5萬多公斤,比相鄰的九組和七組分別多出4萬公斤和5.5萬公斤!
之后,八組的糧食連年豐產,村民們再也不用為吃飯問題發愁了。然而,新的問題接踵而來:由于生產率的提高,八組出現了一半的剩余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應該怎么辦?
辦企業!周寶生的決定引來了習慣種地的村民的質疑:“盤泥巴的去搞工商,不是歪掰嗎?”周寶生沒有理會,他翻報紙查文件,在紅頭文件里找到依據:農民可以經商、辦企業。1981年,他瞅準商機,拿出600元存款,發動大家湊一點,在鎮里租了3間房子,辦起了棒冰廠、熟食店和雜貨店。
“這簡單的一步棋,居然把官橋鎮的商品經濟攪活了。”56歲的周金湖當年還是小伙子,一直跟著組長周寶生干。他回憶說,短短一年的時間,八組就凈賺了7000元。鄉親們第一次看到大把的票子,都喜出望外。正當大家指望著棒冰廠、熟食店、雜貨店能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時候,周寶生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店不開了,回去開礦辦廠!
跟很多人一樣,當時的周金湖一點想不通:“大家都說周組長‘五馬換六羊,生意做不長’。但組長對大伙說,官橋鎮地方小,市場有限,開店后其他村里的小店也跟著來了,競爭一激烈,生意肯定做不長。我們村的狗頭山下有煤炭,不如趁早轉舵,回去開礦。”
鄉親們將信將疑,周寶生則為了開礦四處跑批復、辦執照。文件下來后,他又拿出家里僅有的6000元積蓄,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做動員:“煤要挖,廠要辦,賺了錢是公家的,賠了本算我私人的。”一番掏心窩子的話,讓大家堅定了信心,打消了顧慮。
此時的八組才真正開始了原始積累。辦煤礦不僅為八組帶來了200多萬元的收入,還為組里積累了100多萬元的資本。有了這些家底,八組又陸續辦起了鑄件廠、磚瓦廠、手套廠、沙發廠等10多家企業,每年利潤都在100萬元以上,幾年下來,小小的八組,居然有數千萬的集體資產,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落。
轉型
——富起來的八組究竟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八組開始了長遠的謀劃。調轉船頭,傳統產業向高精尖產業轉型,一幫“泥腿子”盤起了高科技,打響改革第二炮
1985年,富起來的八組村民蓋起了別墅,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日子。一些村民覺得,跟其他組相比,他們已經很富有了,為什么不能分光組里的家業各干各的呢?
“必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分了家業,八組就散了。”周寶生決定,適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使八組人均收入略略高于附近村組的收入水平,然后將大量的積累用于發展和擴大再生產。
辦了多年的鄉鎮企業,周寶生也看出一些市場上的門道。“產業門檻低,將來競爭激烈了,能堅持多久呢?”他意識到,吃資源飯,辦資源型企業,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八組要長富久富,必須轉型,必須要有新的突破口。在群眾大會上,周寶生宣布,八組要引進項目和技術,發展技術型企業。
這條轉型之路走的并不順暢。1993年,湖北一家牧業設備公司落戶八組,這是八組引進的第一家企業。大家都期盼著這只“金鳳凰”能生出“金蛋”,然而現實卻給了八組人當頭一棒,由于外方提供的是淘汰設備,生產出來的產品技術含量低,沒有銷路,八組不僅沒有賺到一分錢,反而交了一筆學費。
面對失敗,八組沒有退縮。周寶生深信八組的發展思路沒有錯,農村經濟要飛躍發展,必須要由傳統的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一定要走高科技的路線。
那一年3月,改變八組命運的人物出現了,劉業勝——武漢冶金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受邀來到了八組。這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一心想讓自己研究的永磁合金技術產業化,卻一再受阻。聽到劉業勝介紹的產品性能和市場前景,周寶生看到了希望,他當即決定投入100萬元。
3天后,劉業勝辭掉了“鐵飯碗”,以技術入股,占股三成。由此,湖北長江合金廠建了起來。3個半月后,永磁合金投入市場,被國家計委認定為高技術產業推進項目,產品廣泛服務于軍工民用,還遠銷德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當年就實現產值200多萬元,創利60萬元。
合金廠的成功,為八組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讓八組干部群眾領悟到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然而,八組的轉型并沒有停步。第二年,周寶生帶領八組推平了一座荒山,蓋起了4萬平方米的廠房,建成了“高科技工業園”,大規模引進人才,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真正使企業由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全面轉向高科技企業。
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一派建設的場景,建大橋,修國道,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紛紛上馬。周寶生察覺到,“二縱二橫”“五縱七橫”,這些國道主干線要跨江過海,必然要興建大量斜拉橋、懸索橋,這樣的商機不能錯過,他決定在八組辦一個纜索廠。
連周寶生自己都沒想到,這樣的一個決定,讓八組的纜索廠成為了我國纜索生產行業的佼佼者。而伴隨著合金廠、纜索廠的成功,釬具公司、制藥公司等12家“高精尖”企業也相繼成立,一個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于一體的企業集團——湖北田野集團公司成功組建起來,八組這個小山溝徹底成為了國內頗有分量的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重型釬具、橋用纜索、新特藥產品生產與科研基地。
今天,讓我們來細數一下田野集團的“高科技”:永磁合金用到了神舟飛船、地震檢波等領域;纜索撐起了多座長江大橋,不久也將應用到家門口的嘉魚長江大橋;用于巖石破碎領域的釬鋼釬具,是鋼鐵產品中受力最苛刻、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類,60%的產品打入了北美和歐洲市場。
2011年,扎根八組10余年的劉業勝病逝,八組村民特意為他鑄造了一尊銅像,永遠矗立在合金廠的原址上。“我們今天還在吃著劉業勝的飯,他是我們八組、我們田野集團最大的功臣!”周寶生深情地說。
塑魂
——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足,更要鄉風文明
訂規章、辦大學、塑氣質,不斷發展的八組,開始注重內外兼修,打造精神內在和靈魂
周金湖是田野集團下屬的嘉裕管業的一名員工。“八組富了,最大的受益人,當然是我們農民自己。”周金湖告訴記者,光是住房,組里就出資改建了三次。“第一次是1985年,平房改小院房;第二次是1998年,集體大裝修,衛生間進室內、鋪地板、貼墻紙,一點不比城里人差;第三次是2010年,蓋二層小別墅,外帶小院落,真皮沙發、吊燈、浴缸和全套電器一應俱全,住得可舒服了。”
在外人看來,八組的村民別墅“美得驚艷”,更讓他們羨慕的是,除了村里統一設計規劃的別墅外,還有八組村民從出生到退休享受的一套完備的福利保障。
“八組的小孩,從出生起一直到高中畢業,每月都會有1000元的教育、生活補助。如果大學畢業后,回田野集團上班,每個人還能持有股份,每年都有分紅。如果在田野集團退休,每月還有2600元養老金,以后每年逢七一增加100元。”杜承清是田野集團副總經理,也是八組僅有的5個外來戶之一。1996年,他從城市來到了八組,如今,他與其他組員的待遇等同。“你說,這上哪過這么好的日子啊!”杜承清自豪地說。
“八組的發展,靠的什么?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先進生產力。我們不能‘富了口袋窮了腦袋’,我們要內外兼修,塑造我們自己的內在氣質。”周寶生非常清楚,八組事業做大了,錢多了,但要長期發展,必須要有制度作規范,他要把八組打造成一片文明的凈土,精神的家園。
翻開《田野集團制度匯編》,其中的《精神文明管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禁止摸牌賭博,禁止打架罵人,禁止傳播迷信,禁止棺葬土葬”……一項項嚴格規定,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
事實上,規定出臺后,一些村民并不習慣,屢屢往槍口上撞,周寶生一律按制度嚴懲。嚴苛的制度,嚴格的執行,換來的是八組村民自覺的文明習慣和嚴明的法制觀念,八組的整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幾十年來,八組幾乎沒有打牌賭博,沒有封建迷信,沒有滋事鬧事,沒有上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這里成為現實。
生活安定、精神富足的八組開始謀劃新發展。2002年,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辦大學,周寶生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恰巧,2001年,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獲批,正在尋找合作伙伴,周寶生決定帶領八組試一試。
各方的質疑聲如潮水一般涌來:“‘泥腿子’農民憑什么辦高校?”直接找大學校長,闖省領導房間,守在教育部長的門口,周寶生不管不顧,最終幫助田野集團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八組富了,但不能忘記回報社會,做教育顯然是最好的方式,而且辦大學對于八組來說,也是多元發展、培養人才的關鍵一步。”周寶生坦言,創辦東湖學院恰恰是田野集團史上最大的一筆投資,12億元,差不多是同期集體總資產的一半。
2011年,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正式掛牌轉設為武漢東湖學院,成為一所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學校,由田野集團獨立興辦。2014年,武漢東湖學院作為湖北省轉型發展試點高校之一,加速向應用型大學發展,當年,躍入二本批次招生。如今,占地1500畝、總投資15億元、容納2萬多名學生的武漢東湖學院,躋身全國一流民辦大學。這所“源于武大、別于武大”的東湖分校,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各種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也是八組對社會的貢獻。
周瑞松人生中第一次去武漢正是2007年夏天參觀東湖學院。他由衷地感慨:“一群農村人能去辦大學,這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可是,我們八組居然都辦成了!”
融合
——一組帶多組,先富帶后富
新時代的八組走上了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描繪出共同富裕的新藍圖,構建起了鄉村振興的新格局
如今,走進官橋八組,你定會沉醉在宜人的風光當中。南北人工湖波光粼粼,人造的森林公園郁郁蔥蔥,文昌塔高聳入云,長約5200米的自行車賽道環繞其中,串起了高科技工業園、串起了現代農業示范園。這里,正是在建的田野國家鄉村公園的核心區。
雖然依靠工業發家,但八組沒有忘掉農業這個根本。當年,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八組就開始積極修塘堰、砌灌區、建機站、架電線,使全組450畝水田旱澇保收;修復過去開礦損毀的山林,更新了1000畝自生林;改造中低產田,因地制宜,種上了適合的經濟作物。
30多年之后,八組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決心把八組和周邊村莊一起建成全新的5A級的國家鄉村公園。“八組一直走的是共富的道路。之前是八組內部的共同富裕,現在,我們要帶著周邊的組、村,甚至整個鎮的農民一起富!要讓農村有生態,有產業,更有人氣。”周寶生如是說。
2017年,周寶生描繪出了以生態農業為基、以美麗鄉村為形、以水鄉田園為韻、以農耕文化為魂、以健康養老養生為本的田野國家鄉村公園的發展藍圖,項目范圍包括官橋鎮全域的13個村、3個社區,總面積達25.9萬畝,分為起步區、核心區和帶動區。其中,起步區的建設就涉及5個行政村。
周志專是田野集團的總經理,采訪中,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規劃圖:“你看,南邊朱砂村的部分以后是生態保護區,居住區就在附近;北邊的港南村和兩湖村,以后會是農業生產區;中部的石鼓嶺村和我們官橋村,主要是綜合配套區,做旅游服務。我們根據原來村莊的特點和優勢,重新布局鄉村的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
從3.8平方公里到170多平方公里,從一個組拓展到一個鎮,總投資達50億元,八組顯然是在下一盤“大棋”。而在創建田野國家鄉村公園的過程中,八組還疊加推進兩個國家級項目,一是創建以新材料研發和制造為核心的官橋新材料特色小鎮,二是創建官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還有省國土資源廳的山水林田湖綜合整治試點項目。“今后,這里不僅有傳統的種植和養殖,還會有附加值高的加工產業,旅游業、養老業,產業多種形態融合,農民增收門路也將多樣化。”周志專說。
今年,八組申報的《嘉魚縣》獲得了批復,項目的設計者、華中師范大學張雪松教授憧憬道:“到2019年項目完成,官橋跟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這里將會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新的規劃讓人們對未來有了更多新期待。50歲的周小兵是土生土長的官橋八組人,一家4口都在田野集團上班。周小兵告訴記者,等以后項目完成,這邊的旅游業起來了,人氣旺了,官橋八組會更加熱鬧。“以后,城里人都會喜愛上農村的。”
“我們村民都特別希望能過上跟八組一樣的生活,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致富。”朱砂村黨支部書記湯兆棟顯得很興奮,“現在,八組在鄉村振興上有了大規劃大動作,帶著我們一起干,這是非常難得的機遇,我們村民都非常支持,都想借著這個契機,搭上八組的順風車。”
僅以官橋新材料小鎮建設為例,一旦項目建成,將直接解決勞動力就業3000人,帶動物流、商貿、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間接帶動就業2000人。到2020年,官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2萬元。
“40年,官橋八組一直緊跟時代,不斷解放思想,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從農業起步,回到農業,讓鄉村成為人們的心之向往。以后,我們要多復制幾個八組!”仙桃市市長、時任嘉魚縣縣委書記余珂認為,八組探索的是一條共建共享、先富帶后富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路徑。
40年風雨兼程,40年成就輝煌。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村組,居然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今天,再次回憶一路的艱辛,周寶生不無感慨:“其實,我們沒什么秘訣,就是‘先行一步,多走一步’。但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好政策,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沒有用!我們八組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均為資料圖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