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06 作者:佚名 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勤勞智慧的棗莊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日新月異,在魯南沃野譜寫了一篇篇催人奮進的改革華章。
改革開放以來,棗莊市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4年,開始確定在家庭聯產承包的基礎上,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全市逐步形成以“大包干”為主,以土地公有制為基本特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第二階段,從1985年到1991年,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全市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按照自愿互利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經營,大力發展蔬菜生產、鄉鎮企業,大力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得到鞏固,實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著力調優產業結構,引導農民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促進農民增收。實施了土地延包、減輕農民負擔等農村改革政策。實現了農村“四通”工程。第四階段,從2003年到2010年,農業稅免除、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實施良種補貼、糧食補貼等補貼政策,農民收入不斷增長。2008年,積極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第五階段,從2011年到現在,先后被國家認定為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成為全省唯一的集三項國家農業農村試驗示范任務為一身的地級市。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持續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率先探索農村承包經營地“三權分置”,形成了“一證一所一社”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經驗,推廣了“三延伸一創新”的改革路徑,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地一房”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工作,先后承擔三批13項國家農村改革試驗任務,為全國農村改革提供了經驗。2013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現場交流會在我市召開。
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工作。2009年,我市小麥最高畝產789.9公斤,刷新了當時我國冬小麥保持十年之久的單產紀錄,糧食單產位居全省前列,滕州等區(市)先后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
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糧油、蔬菜水果、小雜糧等特色產業,重點培植了石榴、馬鈴薯、長紅棗、食用菌四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林業轉型升級,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轉變漁業生產布局,市級以上“一村一品”鎮村達到52個。
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325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471家,市級以上家庭農場121家;市級農業精品特色園70個,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各類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骨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實行秸稈全年全域禁燒,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發電、生產食用菌和秸稈生物反應堆等技術,藍天白云天數越來越多。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培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棗莊古棗林被認定為國家農業文化遺產,山亭區和滕州市分別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農村電商蓬勃發展,涌現出了山亭區水泉鎮棠棣峪等一批電商村。
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構建“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指導員+農業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成立了全省首家跨市合作、校地共建的棗莊新型職業農民學院,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百千萬”工程,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市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達到8個,“三品一標”達到300余個,品牌產品年產量達到332.5萬噸。全市共建成22個省級、44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滕州馬鈴薯被評選為“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和“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達到136億元;“嶧城石榴”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
落實農業扶貧和強農惠農政策。實施農業脫貧攻堅七大行動,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落實好農業項目扶貧,積極開展結對幫扶。在196個省定貧困村實現了農民合作社全覆蓋。與威海市和重慶市豐都縣建立扶貧合作機制,在特色農業、農產品市場開拓、招商引資、人才交流和培訓等方面開展協作。落實“三補合一”補貼政策,實施小麥、玉米政策性農業保險和馬鈴薯目標價格保險,提高了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不斷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通過電視臺、電臺、報紙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宣傳農業農村政策、農業技術等,解答農民咨詢。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建設農業智能監測平臺13個。市農業局被農業農村部評為首批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五位一體”宣傳工作機制被市委宣傳部評為“十佳創新成果”。經農業農村部監測,棗莊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相關標簽:棗莊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