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06 作者:佚名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市密云區東邵渠鎮西邵渠村,燕山山脈中一個普通淺山區村。在這個季節,山中已經寒風瑟瑟,但村里蔬菜大棚內溫暖舒適,幾株粉色的芹菜正茁壯成長!斑@是九三學社的院士專家專門為我們村挑選的新品種,叫‘紅芹’,目前在北京市場上還很罕見!蔽魃矍妩h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青山上周對到訪的北京晚報記者介紹。
今年10月20日,北京市首家“九三學社院士專家服務站”在西邵渠村億畝地農業生態園揭牌,院士專家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這個小山村,幫助農民脫低增收。
“以前,我們哪兒見過院士啊,種菜多數是憑經驗,有院士幫忙,那肯定不一樣了!迸c院士專家們接觸時間不長,趙青山已經感受到變化,他興奮地說,除了紅芹,大棚里的玻璃翠芹菜、芹芽、韭黃都將在元旦到春節前后上市,正是市場需求綠葉菜最旺盛的時間。“別的不說,光是芹芽在冬季緊俏時節就能賣出180元一斤的‘天價’!
“我們渴望種出暢銷特菜”
西邵渠村距離北京市中心約80公里,下了高速,需要走一段山路,院士專家服務站就坐落在山路邊的億畝地農業生態園內。
“我們村,是東邵渠鎮的中小規模山村,一共740多戶,農業人口1900多人,其中低收入戶50多個!碑斄19年村支書的趙青山說,在整個密云區,西邵渠村的收入水平屬于中等偏下,“全村人均年收入21000多元,沒到區里的平均數。”
老玉米、普通蔬菜,一直是這個山村主要收入來源,要想增收,只能外出打工!按蟛糠质窃诖甯浇,遠的有到密云城區的,再遠的到北京市里的很少!壁w青山說,打工多是從事勞動力工作,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收入有限。
19年前,趙青山也是一個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他在北京城里開出租。當時,有能耐的年輕人已經開始紛紛離開,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婦女。為了振興山村,村里的黨員找趙青山談心,希望這位有為青年,能接過村支書的重擔。“農村的情況很現實,沒有產業就留不住年輕人,沒有年輕人又發展不出產業,陷入惡性循環!睆1999年開始,趙青山擔任村支書至今,他一直想著怎么把西邵渠村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作為傳統的農業村,趙青山最先想到的還是發展農業,整個鎮子的第一批蔬菜大棚就是西邵渠村發展起來的?墒牵挥性O施還不夠!拔覀兎N的菜是普通品種,大路貨,賣不出好價錢,甚至賣不出去!
更關鍵的是缺乏技術指導。曾有村民去市場考察,發現一種線椒銷路很好,就回村里來種植,但是種出來的線椒卻“長得不順溜”,最后只能低價處理。
幾年前,趙青山聽說密云另一個山村種出了“原味西紅柿”,售價很貴,還供不應求!拔乙恢毕胝疫@是哪兒的種子啊,怎么種的,找不著啊,真著急!
“真沒想到專家這么接地氣”
今年4月底,北京市委統戰部、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密云區科委等一行,來到西邵渠村調研,趙青山第一次見到九三學社密云支社主委王尚勇。兩人一見如故,言談中,趙青山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原味西紅柿”,就是由九三學社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主推,在密云區后焦家塢村培植成功的。
“原味西紅柿主打的是小時候的味道,一掰開就能聞著香,吃了肯定更忘不了。賣20塊錢一斤,從2013年到現在,還是供不應求!蓖跎杏抡f,后焦家塢村也是傳統農業村,而且以種植西紅柿為主,剛推薦原味西紅柿,村里年長的農民還有些“不屑一顧”。但時間一長,試種的幾個年輕農民,把原味西紅柿賣出了高價,漸漸地,全村開始搶著種,F在一個大棚的原味西紅柿已經能給當地農民帶來7萬元的收入。在密云,原味西紅柿就像一顆科技扶貧的種子,如今已經枝繁葉茂。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劉金緩說:“這是我們智力扶貧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怎么讓農民相信,科技真的能改變農業!焙唾Y金扶貧相比,智力扶貧需要各方協助,比如提供大力幫助的密云區科委。有了科委牽線,有了原味西紅柿做鋪墊,西邵渠村相信九三學社的院士專家能通過智力、通過技術扶貧。
可院士專家好接觸嗎?
趙青山說自己大半輩子都沒見過院士長什么樣,但這一接觸讓他感慨萬千:“專家這么接地氣,比我們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還懂農業。他們跑這些大棚的次數,比我都多。每個月來好幾次。什么都教,種什么、怎么種、有蟲怎么辦、得病怎么辦……什么都管!
10月20日與市委統戰部部長齊靜一起,為“九三學社院士專家服務站”揭牌的是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站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孟安明。經常下村指導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專家蔣衛杰。還有長期關注京郊農民脫低增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他們精心為西邵渠村挑選了幾種北京冬季蔬菜市場罕見的芹菜和韭黃。
現在,大棚里長勢喜人,翠綠的芹菜葉片之中,包裹著嫩黃的芹芽。輕輕一掐,芹芽折斷的地方,一股清香撲鼻而來。王尚勇說:“芹芽,不需要任何復雜的烹飪,不管是炒、涮都有點暴殄天物。直接涼拌或者生吃最棒,就吃那股清香。最好的芹芽,在冬季緊俏時節,能賣到180塊錢一斤!
“年輕人終于回鄉創業了”
等芹芽和韭黃下市,院士專家們將結合時令,帶來新的特菜品種。
“科技真的能夠幫助農業提質增效。專家們知道在密云的土壤、氣候、水肥條件下,什么樣的品種能供不應求。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種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好價錢!泵茉茀^科委主任楊光輝說,這次與九三學社的合作,是密云區科委牽頭與九三學社的院士專家簽約,未來,密云將會有更多的山村,甚至更多的產業,得到科技扶持。
科技的力量有多明顯?億畝地農業生態園的合伙人之一宋美佳在大棚邊指著整齊的萵筍說:“專家沒來之前,我們種的萵筍高高矮矮,專家指導之后,你看多整齊漂亮!
宋美佳是個90后,另兩位合伙人是80后,他們都是鄰村人,從小在密云山里長大。和當年的趙青山一樣,宋美佳也不可避免地出山闖蕩。做蔬菜銷售的他發現,北京市場上對高端特菜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且開始出現會員制的配送蔬菜服務,一個念頭在幾個年輕人腦中閃現。“我們幾個商量,為什么不回家種菜呢?墒,誰會種特菜?沒人會。打聽一下,村里的大棚還荒廢著呢,特菜沒那么好種!
幸運的是,幾個年輕人的想法被趙青山知道了。一直想著讓年輕人回家建設美麗鄉村的趙青山,在幾個年輕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拔夜膭钏麄儼汛笈锇聛。果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時間不長,院士專家們就來了!卑凑站湃龑W社的計劃,原本不懂種菜的宋美佳和他的伙伴們,還將被培養成“小專家”,以后將指導西邵渠村其他農民科學種菜。
北京晚報記者離開億畝地農業生態園時,夕陽已經躲到群山背后,氣溫驟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大棚內卻忙得熱火朝天,生態園的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包裝蔬菜。油菜、木耳菜、茄子、彩椒……這些新鮮的無公害蔬菜,將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京城內的會員手中。“你看到正在忙碌的這些工作人員,都是我們村的留守婦女。她們以前因為要照看老人、孩子,只能留在村內,沒有收入。現在,有了院士專家服務站,我們這個生態園越做越好,已經聘用了20多個留守婦女,每個月給她們平均能開3000塊錢。這就解決了就業,實實在在給農民增收了。”
趙青山相信,就像原味西紅柿一樣,億畝地農業生態園里的院士專家服務站也會是一顆種子。現在,它已經生根發芽,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整個村子都會看到它的茁壯成長,村里的農民都會來擁抱它、栽培它、依靠它,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相關標簽:北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