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0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甘肅網
11月底,走進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戈壁農業示范園區,一座座高標準日光溫室整齊排列,溫室內各類瓜果蔬菜長勢良好,廣至藏族鄉岷縣村八組村民趙鎖福正在溫室內間苗,他的這座日光溫室寬度17米、長130米,室內面積3.5畝,集觀光,采摘為一體,是“廣至第一棚”。
成立于2008年的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是為了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峽庫區外遷移民而新建的農業綜合開發鄉。全鄉接收安置九甸峽庫區臨潭、卓尼、岷縣三縣7鄉23個村非自愿移民1936戶, 9193人。全鄉下設6個行政村,32個村民小組。建鄉之初,這里的土地大多是板結鹽堿地,土地入不敷出,村民只能靠低保和打工維持生計。
為了讓移民群眾早日摘掉貧窮帽子,過上好日子。瓜州縣廣至藏族鄉立足本鄉實際,按照一次性導入新型產業的思路,通過深化“基地+農戶、協會+農戶、產業黨支部+農戶”的幫帶模式,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在實施土地改良增產增收的同時,積極探索在戈壁灘上修建日光溫室,引導趙鎖福在內的農戶發展戈壁農業,脫貧致富。
全鄉高標準日光溫室從最初的幾十座,發展到了今年的853座,品種也由最初的西紅柿,辣椒、葫蘆等普通蔬菜,發展到了現在流星瓜、羊角蜜、人參果、草莓、火龍果、黑木耳等特色果蔬齊上陣,戈壁農業已經成為引領移民脫貧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趙鎖福以前種了兩座日光溫室,今年一座種西紅柿,一個種人參果,效益很客觀。為了做大做強戈壁農業,趙鎖福立足城郊優勢,發展采摘園,集果蔬采摘,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科技化農業生態觀光園,實現戈壁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剛開始給鄉上上報建棚計劃的時候,拿過去一開始鄉上很支持說可以,最后拿到縣上會議上去,縣上說瓜州風大,這個棚太大了,沒有這個棚的圖紙,沒有這種鋼架,就沒有批準。
雖然剛開始就吃了閉門羹,但倔脾氣的趙鎖福不肯罷休,對以前在施工隊打工的他尋求建筑部門幫助,制定了施工圖紙,經過鄉上批準,5月份,開始動工修建。這座號稱“廣至第一棚”的日光溫室長130米,寬度17米,面積3.5畝,共投資36萬元,其中政府補貼16萬元,自己投入20萬元。日光溫室建好后,趙鎖福便忙著從各地進苗木按照棚內規劃設計移栽。
“這面種的是草莓,那面種的是西紅柿,水果西紅柿,種了八個品種。上面鐵絲繃上長的是火龍果,這上面的藤條就跑開了,這個弄的是火龍果餐桌,游客采摘的草莓、西紅柿,可以放到這個桌子上吃,下一步在墻上種幾層立體種植,用栽培草栽草莓,種上比較好看。利用大棚打造出了一套時間“組合拳”,讓游客在不同的時間可以體驗不同的風光。”趙鎖福對采摘園信心滿懷。
今年,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技術服務、冷鏈存儲、加工包裝等項目建設力度,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共同努力,有效推進了全鄉日光溫室蔬菜的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市場化運作。
“通過大力發展戈壁日光溫室,選派農業技術人員為移民提供技術指導和‘保姆式’服務,使得反季節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成為藏鄉移民增收的突破口。目前,廣至藏族鄉移民在政府扶貧資金和項目補貼的幫扶下,已建成日光溫室853座,菜農每年棚均凈收入2萬元以上,‘戈壁大棚’成為了藏鄉移民的‘致富棚’,有力的促進了全鄉群眾脫貧致富。”廣至藏族鄉副鄉長雷虎說。
相關標簽:酒泉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