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2-03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國道服務區” 帶富東若村
本報記者 袁 泉 鮮 敢
車一開出西藏波密縣城,就能見到路旁豎著高高的路牌——東若村生態采摘園,路牌下一棟木質小屋佇立在路旁,這便是東若村的“國道服務區”。
從成都自駕進藏的黃曉輝是位小學老師,趁著假期帶上家人到西藏旅行一番,“川藏線一路上都見不到什么服務區,這還是經過的第一個,能停車休息一下,還能采摘點新鮮水果。”
長期跑運輸的貨車師傅馬慶陽也在一旁插話道:“以前休息吃飯都只能進城鎮,這樣的小服務區多起來,也確實很方便。”
與現在熱熱鬧鬧的情形不同,早些年東若村的百姓還真不富裕,家家戶戶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以前村里窮,孩子們讀書的錢都掙不來。”村黨支部書記扎西次仁說。
東若村毗鄰波密縣城和進出西藏的交通要道——318國道,駐村工作隊盯上了每天國道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咋樣把車和人“留下來”成了村里人討論的新話題。
“來來往往的都是在縣里買吃買喝、休息方便,高速上有服務區,可國道上沒有,我們做個‘國道服務區’,不就能給客人一個歇腳的地兒了?”扎西次仁說,大家在討論中不知是誰提出這個點子,卻一下打通了全村的思路。
村里很快就有人在路旁搭起了簡易的棚架,擺上幾副桌椅賣飲料和零食。小賣鋪的活計畢竟只能容納幾家幾戶的就業,村里其他百姓的好生活怎么辦?一邊是富余的勞動力,一邊是致富無路的村子。村干部又開始合計起來:如何才能就近就便地讓全村人增收致富?
蔬菜瓜果供應量少,價格高,建大棚種果蔬成了東若村發展的“第二計”。資金哪里來?錢不夠,召集大家籌集資金。村干部分頭到每家每戶去游說,全村50戶每家出400元,才集到兩萬元,可兩萬元只夠建一座大棚。扎西次仁跑到縣里鄉里“化緣”,又拿出自家歷年的積蓄,搭起6座鋼構大棚,建成了當地第一座生態采摘園。
解決了資金,技術哪里來?向路過考察的技術專家學。村干部帶頭跟著專家在大棚里忙前忙后,慢慢掌握了大棚種植技術。
第一批的6個大棚半年下來就掙了15萬多元,嘗到甜頭的東若村人加緊擴大了生態采摘園的規模。新建的21個大棚占地23畝,預計全年收入超過30萬元,同時,生態園采用了“黨支部+村集體+能人”的經營模式,在園中種植有機草莓、西瓜、圣女果等經濟作物,吸引了大量城區市民和自駕游客入園游玩采摘。余下的收成還聯系了當地的連鎖超市統一銷售。
一個小小的“國道服務區”,帶動了就業,帶動了旅游,更造福了東若村的百姓。“現在配套設施都建好了,新修了旅游廁所,以前的棚架也改建成了特色木屋。下一步我們還要豐富服務項目,讓路過的游客車輛都能在‘服務區’里吃好、喝好、玩好。”扎木鎮黨委書記楊帆說道。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