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30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從“環境美”到“生態美”,從“生活美”到“人文美”,吉林省扶余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社會發展底色,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壯大農村志愿服務隊伍,實施項目示范帶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文明立千古,道德數萬秋”。走進扶余市肖家鄉王家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仿古迎賓門上的名言警句。村路寬闊整潔,路燈“亭亭玉立”,長廊圖文并茂,廣場熱鬧非凡……
40年前的王家村,環境臟亂差,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蒼蠅亂舞,灶灰刮得滿天飛。老百姓出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1991年,村民張利和劉佩文發起組建了“學雷鋒服務隊”,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來打掃村路,3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起初,他們的做法并不被村民理解,冷嘲熱諷不絕于耳。“看著村里環境整潔,垃圾逐漸減少,蒼蠅也不飛來飛去,大家逐漸意識到,美麗鄉村是為自己而建,于是決定跟著他們一起干。現在村民都搶著干,不早點出來都掃不著。”村民金廣力一邊拿著掃帚清掃村路,一邊笑著和記者說。
2002年,張利和村里志愿者自費出資1000元,頂著刺骨的寒風,在村里主路兩側安裝了路燈。2003年春,在張利的動員組織下,全村300戶村民自發捐款10余萬元,經過7天奮戰,修建了一條長900米、寬8米的嶄新磚路。
此后每年,在張利的帶領下,志愿者們都對村莊進行綠化、美化,改善農村環境。
2008年,全體村民自愿出錢、出工,建設了標準高、功能多、設施全的王家村文化大院。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注重“硬件”,更要“內外兼修”。鄉村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村風民風也得到凈化,村民素質進一步提高,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過去的王家村,打架斗毆、聚眾賭博等現象時有發生,鄰里不睦、家庭不和也是“家常便飯”。
發現這種情況,從小學習木工、雕刻的手藝人張利便放棄外出打工機會,走鄉串村進行義務宣講,勸解打架斗毆,調解鄰里矛盾,推動鄉村文明建設。
從農家炕頭到道德講堂,從1個村到100多個村,從十幾人到上千人,張利每年在全市義務宣講120多場,以事明理、深入淺出、風趣幽默、貼近生活,宣傳中華傳統美德,深受農民喜愛。
如今的王家村,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鄰里互愛互助、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外村姑娘都把能嫁到王家村當作自豪的事。
60歲的張利談起志愿服務工作感慨萬千,他說,村子環境好壞與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現在,我們的志愿者團隊不斷壯大,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截至目前,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已發展到62個分會3600多人,他們自費投資7000余萬元用于村屯環境衛生綜合整治。2017年,志愿者們硬化道路100多公里,栽種果樹、松樹5萬株,鮮花近300萬棵,集中處理垃圾堆1347個、柴草垛950個,全市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
記者手記:
扶余市緊緊圍繞美麗鄉村建設這一主題,將文明創建與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培養出以張利為“鄉賢”代表的一批新型農民,在繁榮農村文化、改善文明鄉風、共建優美環境中做出了示范。文明鄉風不僅改變了鄉風村貌,更提升了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相關標簽:吉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