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9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由特色向精品升級、由單一向融合轉型,農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收入結構更加優化,從2013年到2018年,農民收入每年以“千元”的速度持續增長,在高起點上保持了強勁發展態勢。
牡丹江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僅占黑龍江省4%,近年來,通過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發展特色精品農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色農業規模持續擴張,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億斤左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9%,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43.1億袋(塊)、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林下經濟發展到130萬畝,以“南銷外運”為重點的蔬菜面積達到50萬畝,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5%以上,境外農業合作開發面積發展到520萬畝、俄糧回運累計超過50萬噸。全市建設“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96個、33.8萬畝,休閑農業、點對點營銷、私人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全市農村旅游收入達到15.9億元、年均增長8.2%,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到25億元、年均增長33%,牡丹江成為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城市。
牡丹江農民增收的經驗是,面向市場調整農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順應大勢推動轉型升級,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色的生動局面。全市總結出“小菜園”變成“大財源”發展蔬菜產業;依托科技創新做強木耳產業;發展林下經濟建設“綠色銀行”;走出國門發展開放型農業;家庭副業做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產業;優質農產品高端定制路;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鄉村旅游致富鄉里鄉親;“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先富帶后富的滾雪球效應等十大致富模式并在全市推廣,為農民找到了致富的方向和門路。
2017年,牡丹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65元,繼續保持全省領先,“菌菜牧林”等特色優勢產業占農民收入比重超過50%,農村勞動力向工業流動、向城市流動的趨勢更加明顯,農民工資性收入達到3173元、年均增長14.6%,財產收入、轉移收入占農民收入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
收入增加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基礎,全市887個行政村全部開展了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115個,基本解決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累計改造農村泥草(危)房8.9萬戶、558.2萬平方米,27萬農民受益,全市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0%和42.2%;穆棱下城子鎮、綏芬河阜寧鎮、寧安渤海鎮成為全國特色小鎮,海林橫道鎮、寧安東京城鎮等16個鄉鎮列入全國重點鎮,穆棱八面通鎮、渤海鎮小朱家村等10個鎮村獲得國家級文明村鎮榮譽。
相關標簽:牡丹江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