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8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早上七點半,穿著濺了泥點的膠靴,走過窄窄的鄉間土路,再經過幾輪消毒,楊國梁走進羅氏沼蝦的“基因庫”——育種車間。他小心翼翼地從網中撈起一尾剛蛻殼的種蝦,囑咐助手說:“要讓它們每天都吃好、喝好、睡好,不能有任何閃失。”
楊國梁,湖州師范學院教授,農業部“國家蝦蟹體系羅氏沼蝦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江蘇高郵,全國最大的羅氏沼蝦養殖集中區之一。2016年,在“科技鎮長團”牽線下,楊教授到高郵市送橋鎮孫巷村創業,從此多了一個身份——江蘇數豐水產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國梁是行業內的“明星專家”,曾選育出國內第一個羅氏沼蝦新品種“南太湖2號”。聽說“大科學家”到了村里,最激動的是當地蝦農。
蝦農過去大多需開6個多小時的車去浙江等地購買蝦苗,出蝦率在70%左右,個頭也不大,一斤成品蝦大約為50尾。楊國梁培育的蝦苗價格每尾低15%,出蝦率超過98%,一斤成品蝦是20多尾。“楊老師的蝦苗不是要不要,是搶不搶得到。更不要說從選種、育苗、售賣直到上餐桌,一條龍服務包售后。”當地養殖大戶管國平說。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的30多畝蝦塘,畝產從過去的600斤至700斤,提高至850斤至1000斤,養得好的可達到1000斤以上,收入翻了近一倍。
對楊國梁來說,從實驗室到一年四季幾乎待在村里,條件艱苦還是小事。因為創業資金不足,大棚材料不達標,今年1月的一場大雪壓塌了兩個大棚,差點讓他偃旗息鼓。幸好當地政府及時施以援手,給予創業資金補貼,蝦農們也紛紛提前墊付貨款,讓他感受到了無微不至的“保姆式”服務。
在楊國梁團隊的帶領下,2017年高郵當地養殖羅氏沼蝦每畝產值提高3000元。2017年全年,通過直接推廣蝦苗,為當地創造新增利潤9000萬元,通過間接推廣——其公司供應種蝦的8家育苗場,繁育蝦苗35億尾,創造經濟效益1.8億元。
養殖場里來了科學家,一個富民產業從小到大。工廠車間來了科學家,一條生產線從無到有。
不大的“盒狀物”,拖著一個“小尾巴”,一個個“新鮮出爐”的傳感器從生產線中有序滾落。江蘇奧力威傳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揚州市邗江區,過去主打產品是油位傳感器,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兩年前,公司積極謀求轉型升級,在“科技鎮長團”的牽線下,吉林大學教授盧革宇帶隊進駐工廠,雙方共同開發新產品。今年上半年,新型車用氮氧化物傳感器生產線正式開工生產,吉林大學汽車技術轉移中心也落戶當地。
過去,這類科技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大多依賴進口,企業想過自主研發但耗時太長,想過找高校合作但不知道找誰合適。甚至就在眼皮底下的寶貝,有企業遍尋不著,硬是到國外引進花了冤枉錢。江蘇奧力威傳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滕飛一邊打開手機進入微信“科技鎮長團工作群”,一邊對記者說:“科技鎮長團其實就是一手托兩家,將科研人員、科研成果與當地產業精準對接。這個群就像是個婚介所,79位掛職的科技鎮長都在里面,八成是博士。他們每個人背后‘站’著一門學科、一所學校、一個科研院所。現在,大到對接一個項目,小到解決一種工藝,企業都能迅速找到‘門路’。”
“鄉村振興、縣域創新驅動發展,都離不開科技助力。但是,從論文到技術有個過程,要經過二次開發、中試放大,才能形成產品。而縣域企業60%到70%的需求是要主動挖掘和引導的,需要長效機制。”高郵市副市長、第11批“科技鎮長團”團長張軍說。
截至今年,這種被科技界與企業界視作“婚介所”的人才引進機制在江蘇已實施了十年。縣縣通大院大所,鎮鎮有教授博士,是“科技鎮長團”給縣域發展帶來最直觀的變化。揚州則進一步創新機制——一人雙任的“團+組”工作模式:團員到專業知識和產業發展定位匹配的鄉鎮(街道、園區)掛職,同時進入與自身專業特長及單位資源對口的區級機關部門兼職,服務鄉鎮、企業和產業,實現點面結合。
據統計,2010年以來,揚州歷任“科技鎮長團”已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6人、省“雙創”人才258人、省“雙創”博士297人、科技副總369人,幫助企業申報省級以上科技人才項目1558項,其中立項693項、獲財政資助6.31億元。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