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22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11月22日電題:生態文明 “殯改”先行——云南施甸深化生態殯葬改革見聞
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近年來,云南逐步深化生態殯葬改革,破陋習樹新風,位于滇西大山深處的施甸縣走出了一條節地、綠色、惠民的殯葬改革新路子,有效助推了生態文明建設。
建骨灰堂:“讓地”耕作 還原生態
在施甸縣仁和鎮勒平村山上,有一座新建的骨灰堂,并配有“養老互助站”、紅白喜事辦事場所等。
勒平村是一個有著811戶3200余人口的山村,人均耕地不足1畝。“長久以來,村里的墳地占用近千畝地。”勒平村黨支部書記李華昌介紹。
國家實施殯葬改革以來,在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基礎上,勒平村出臺骨灰堂建設方案,并于去年7月建成2860個穴位的骨灰堂,現已安放骨灰盒748冢。
記者了解,施甸縣結合實際,探索縣級融資補助、鄉鎮和村(社區)籌措為主,群眾自籌、社會捐助為輔的模式,推進骨灰堂建設。目前已建成投用骨灰堂7個,其余33個在建、42個籌建。
建設骨灰堂既守住了耕地紅線,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據林業、國土部門測算,“殯改”可讓施甸每年節約2500立方米林木消耗和近千畝耕地。
生態公墓:美化環境 百姓“減負”
記者在施甸縣東山陵園看到,一座座一米見方的墓地縱橫排列,其間花草相連,松柏相伴。這座集生態墓園、森林公園、喪葬文化示范于一體的經營性公墓,有價格1000元和3500元的兩種墓型。
施甸縣多數人口居住在壩區,河流峽谷眾多,生態保護任務艱巨,傳統殯葬不僅占用耕地、破壞生態,且攀比之風也增加了群眾負擔。
為此,施甸統籌土地利用規劃和林業規劃修編工作,將全縣4400多畝林地、荒山、瘠地納入公墓建設用地。去年3月,占地450畝的甸陽鎮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墓穴13385冢,安裝墓碑5400余冢。
“如今鎮里有了公墓,環境優美了,花費也更少了。”73歲的甸陽鎮居民李明年原本盤算著用積蓄砌一冢大墳,在參觀了鎮里新建的公墓后打消了念頭,他對殯葬改革有了更深的認識,放寬了心。
甸陽鎮公益性公墓是目前施甸已建成并投用的5座公墓之一。施甸縣民政局局長段玉元說,據測算全縣每年2200余戶需辦理喪事,推行火化實施立體安葬后,預計全縣每年可節約喪葬成本6500余萬元,戶均節約近3萬元。
深化殯改:理念“入心” 新風形成
在深化殯葬改革過程中,施甸將修建公墓與動員必要區域的墳墓搬遷協同推進。74歲的由旺鎮居民楊品福對于身邊的群眾轉變觀念深有感觸,他說:“剛開始大家多少有些抵觸情緒,如今生態殯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免費火化、免費接運遺體,贈送骨灰盒一個。”施甸縣明確,除財政供養人員、已領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員外,施甸籍城鄉居民去世后均可享受“兩免一送”殯改優惠政策。
舉措落地,成效初顯。目前,施甸縣正全力推進骨灰堂覆蓋全縣138個村(社區),13個鄉鎮全部定為火化區,全縣喪葬火化率達100%,其中入公墓安葬率達19%,入骨灰堂安葬率達81%。
“我們正逐步向骨灰堂覆蓋面廣、公益性公墓生態化、經營性公墓園林化的目標邁進。”段玉元說,在施甸縣,一個由無序安葬向有序安葬、由傳統葬法向生態葬法轉變,科學、規范、文明、生態的殯葬管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相關標簽:云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