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四川省平昌縣引雁歸迎鳳來增信心——
力爭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
本報記者李傳君
四川省平昌縣,近年來累計完成82個貧困村退出、8.3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5.2%降低至5.37%。今年,該縣在各方面加大力度,向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的目標全力推進。
要讓貧困人口真正脫貧,離不開產業支撐,而撬動產業發展的諸多要素中,資金和人力無疑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人力不可或缺。近年來,平昌縣十分重視干部的組織領導,共選派4000余名干部深入516個行政村駐村幫扶,注重招引、回引人才到貧困村創辦產業實體,同時通過金融信貸、政策扶持等手段充分激發貧困人口的脫貧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
回引人才,點燃貧困村脫貧希望
“觀音村是岳家鎮3個貧困村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貧困發生率超過25%。2015年前,村里成片田園荒蕪,蒿草叢生,群眾根本看不到脫貧的希望。”岳家鎮扶貧辦主任高大雷告訴記者。
也正是在2015年,一個叫陳福清的人激發了觀音村脫貧奔小康的信心。早年從該村走出去的陳福清,當時已是國內某知名食品企業的中層骨干。在縣、鎮政府有關部門幾番努力下,陳福清答應回村看看能否找到合適的項目,一來為自己創業,二來帶動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剛一回到村里,眼前的荒涼跟記憶中的熱鬧形成強烈的反差,年輕人全都背井離鄉謀出路,留守老年人大多思想保守、意志消沉,這讓陳福清頗感意外,也十分心痛。
得讓大家長長見識,改變觀念、激活信心!跟駐村扶貧工作隊一商量,陳福清決定組織村民到周邊地區考察。于是他們來到重慶市江津區,那里數十萬畝的花椒深深震撼了大家。回村后,大伙兒激情昂揚,也想種花椒。經過論證,陳福清決定在本村發展3000畝花椒。
如今,觀音村的花椒已發展到2000畝,道路兩旁的田地里,綠油油的花椒樹已長至半人高,今年開始進入采摘期。目前,每天有七八十人在園區務工,預計豐產期每畝產值超過1萬元。陳福清創辦的四川省宏福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也開始謀劃建設花椒粗加工廠房。
產業發展起來的同時,各項扶貧項目落地觀音村,一條新建的旅游環線過境該村,大大縮短了到縣城的距離。從2016年起,全村共建成20余公里的村社道路,新建、整治出的26口山坪塘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41戶集中建設的新村聚居點也已全面完工。
“我們村今年將退出貧困村行列,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一條高速公路經過,并在岳家鎮開一個互通出口,到那時我們村的交通出行及產品銷售將更加便捷。”村黨支部書記向春茂說。
招引實體,增強貧困村造血功能
2015年6月,孫海峰到板廟鎮大石村任“第一書記”時,他沒有想到,這個離縣城僅10余公里的村子居然那么窮!60%以上的村民住在30年以上的土坯房里,全村僅有一條土路與外界相通,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支撐,出行難、飲水難、就醫難、致富難等問題一大堆。
各級領導到大石村調研,紛紛稱該村為“燈下黑”。如今,僅僅過了3年,大石村已完全脫胎換骨,華麗轉身演變為漂亮的童話風情小鎮,目前正在申報4A級景區。
這樣的變化得益于該村成功引進了一家企業——四川省金寶金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老板向紅榮是平昌縣金寶新區人,一個涉足多個行業的成功商人。通過與縣、鎮、村等扶貧干部多次磋商,向紅榮建議在大石村建設一個大型兒童游樂設施,把全村打造成歐式風格的旅游村。
向紅榮投資2000余萬元的兒童樂園于今年4月正式開園。隨即,兩個歐式建筑風格的聚居點相繼落成,一個緊鄰兒童樂園,聚居100余戶,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點,聚居30戶。從村外進來,尖尖的屋頂,五色的墻面,老遠就能看到。“之所以選擇歐式風格,是為了避免同質化傾向,以保證在平昌縣內甚至在周邊縣區都只有這一處。”孫海峰說。
為了配合以旅游為主導的產業布局,大石村還從浙江和成都蒲江及本縣引進了幾個業主,2000余畝的花果產業園已經成型,桃、李、草莓環繞童話風情小鎮,餐飲、住宿等全部齊備。
村里也成立了富裕農業合作社和鑫宏達旅游合作社,前者在農業類產業中占股10%,后者通過對全村旅游業的管理、服務,保證每年為村里增添一筆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同時,產業的興旺為該村富余勞動力帶來了每年200多萬元的勞務收入。村干部說,碰到農忙或者旅游旺季,甚至還能吸引周邊村的勞動力前來打工。
精準幫扶,激發貧困戶脫貧信心
2014年完成精準識別后,為了激發一部分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通過產業實現脫貧,平昌縣財政每年安排1500萬元建立精準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撬動金融扶貧信貸投入,創新推出“巴山惠農貸”“巴山興業貸”等特色金融產品,推行“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貸款”模式,幾年來共向全縣貧困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發放小額扶貧貸款6.8億元。
通過政策扶持,一些人很快實現了脫貧夢。大石村村民杜加敏,父親和妻子常年患病,家里又在2012年遭遇火災,本人被重度燒傷致二級殘疾,家庭負債累累。
在精準幫扶過程中,鎮黨委、政府對杜加敏一家實施了教育扶貧、醫療救助。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家庭來說,有限的接濟和救助無異于杯水車薪。如何才能提升這個家庭的“造血”功能,怎么做才能實實在在讓他們擺脫貧困?這成為擺在扶貧工作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重度燒傷形象不好打工沒人要,想創業資金籌措難,杜加敏也曾一度困惑。“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困難卻沒有戰勝的信心,我始終相信,天道勤酬,付出終有回報。”杜加敏說。
事實也印證了這個堅強的漢子終會成功。2016年初,在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駐村幫扶單位的關心支持下,杜加敏通過自籌部分資金,整合貧困戶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利用貧困戶小額信貸政策籌措資金10萬余元,建起一個土雞養殖場。從此,他每天起早貪黑將全部精力用于養殖場的經營發展中。
2016年7月,第一批1000羽雞苗進圈。杜加敏興奮地看著小雞鬧騰,捉起來摸一摸,動作小心翼翼。“這是我的希望,跟我的孩子一樣。”他說。在他的精心經營下,養殖場效益逐漸顯現,2017年初,杜加敏就出欄土雞1.5萬只,實現銷售收入50余萬元。
相關標簽:平昌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