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5 作者:佚名 來源:甘肅日報
甘肅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山大溝深,干旱少雨。面對嚴苛的自然條件,一代代環縣人辛勤耕耘,在這方黃土地打造出“聚寶盆”。
環縣人充分運用機械化模式和精耕細作的理念,以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為牽引,大力推進冬(春)小麥、蕎麥、糜子、谷子、玉米、高粱、洋芋、燕麥等糧食作物提質發展,現代農業在環江大地展露出新的面貌。
“機保姆”一條龍服務
過去,環縣人主要依靠傳統耕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全機械化操作開始替代傳統生產方式登上舞臺。
“以前種莊稼主要靠人力完成,自從實行全機械化作業后,旋耕、播種、收割、深松還田變得省心省力,效率還提高了不少。”八珠鄉八珠塬村村民慕彥召說。
近年來,環縣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工作思路,著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數據顯示,環縣目前擁有大馬力拖拉機5800余臺,聯合收割機1000臺,旋耕機10000余臺,農機總動力達到30萬千瓦,小麥、玉米等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
每到小麥收割的時節,轟轟隆隆的大型收割機瞬間將整塊麥田理個“光頭”,顆粒全部回歸到糧倉,秸稈被粉碎后平鋪在麥地中間。隨后,拖拉機帶著打捆機將粉碎的秸稈撿拾打成結實的麥秸捆,緊接著又牽引播種機將秋作物播下。大型收割機、打捆機、旋耕機、播種機等組成的一條龍作業為環縣的農業發展打上了全程機械化的標簽。
機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業生產效率。據統計,自從機械化耕作以來,環縣家家戶戶小麥收割時間已由過去的10天以上減少到現在的3天以內,收割費用僅是人工的一半。“原來都是靠人工收割,每畝費用在150元以上,現在機械一體化收割僅需50元左右,省時省力,一步到位。”虎洞鎮金莊塬村村支部書記楊志強說。
“繡花式”精細化耕作
“靠天吃飯”是以前環縣農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如今,當地正在努力探索“靠技術吃飯”的農業技術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的設施化、精細化程度,并因時制宜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以期全面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蘋果產業是環縣著力推進的一個富民產業,目前全縣蘋果栽植面積已有2萬余畝。但由于傳統粗放的經營模式,裂果、爛果現象較多一度成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心結”。
當地政府決定以技術破題。經過專家支招,縣里改種矮枝果樹,研究推廣防裂果技術,并對果樹和蘋果進行精細化管護。
虎洞鎮高廟灣村村民張俊是蘋果種植大戶,他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果園里忙碌,一會兒上樹修剪,一會兒噴灑農藥。“照顧蘋果樹一定要細心,每個環節都不能落下,一畝果樹務好了頂十畝田哩。”張俊樂呵呵地說。
環縣逐步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采取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升農民發展農業的技能水平,在每村培育4戶以上產業科技示范戶,形成能復制、可推廣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和精細化耕作方式。
如今,環縣的大川兩邊,成片銀白色的大棚內,農民們對蔬果從選種、育苗、澆地、深松土壤到施肥、播種、采摘等每個環節都精心管理;半山坡上一片片紫花苜蓿和各種中藥材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田野里一輛輛機械爬在田字格上“寫寫畫畫”,新時代“大生產”的號角再次吹響。看著火熱的發展場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農村,當起新型職業農民,接手土地,用新理念和模式優化傳承著古老的農業,推動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攜起手”共促產業化
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今年,環縣借助農村“三變”改革的東風,按照“穩糧提經、增畜擴草”的要求,圍繞“縣北枸杞、縣南蘋果、全縣草畜雜糧”的產業布局,全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合道鎮采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鏈條模式,著力培育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貧困戶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與環縣薈榮草業公司落實訂單8200畝,形成了一個5000畝集中商品草種植基地和兩個1000畝集中種草示范點;發動致富能人在朱塬村創建黃花菜種植加工公司,建成收購、加工、經銷基地,并與朱家塬等村的多家黃花菜合作社攜手帶動全鎮新栽植黃花5000畝。
虎洞鎮在高廟灣村、砂井子劉解掌村種植果樹3000余畝、紫花苜蓿6000畝、柴胡4000余畝。秦團莊鄉以“種好地道中藥材,富了生態富口袋”為突破口,建成集中連片示范點2個,在新集子村連片種植黃芪和黃芩3300畝,中藥材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
與此同時,環縣堅持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積極發展優質牧草,采取扶持種草與扶持收草相結合的辦法,銜接草業公司實行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推廣梯田種草和地膜種草,每個鄉鎮至少建一個5000畝的優質牧草基地。
在“一畜一糧一商兩菜三果”八大產業發展中,環縣堅持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互惠共贏的發展理念,并大力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的生產,提出“鄉村農戶穩規模、農技部門提品質、全縣上下做宣傳”的思路,使得全縣農業發展步步鏗鏘、成效愈顯。
相關標簽:環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