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5 作者:佚名 來源:河北日報
前不久,好消息傳來,河北易縣被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2017年底,易縣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各項任務目標,貧困發生率降至0.81%,低于2%的退出指標。
易縣是千年古縣,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士慷慨;易縣是革命老區,有廣為傳唱的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贊歌。易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在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中,該縣科學謀劃頂層設計,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引導培育富民產業,建立扶貧產業群,精準幫扶到村到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靠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則靠資產收益平臺保障收入穩定。
2016年以來,易縣投資2.7億元,實施產業項目542個,形成多點支撐、長短結合、多層覆蓋的扶貧產業格局,產業扶貧覆蓋率達100%,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路上有了保障。
打造八大片區
因地制宜,著眼市場前景,避免產業同質化
10月8日,在富崗鄉雙合莊村外,61歲的霍文學正在揮鍬修建園區步游路。去年,他將自家的2畝山坡地流轉到合作社,來到園區打工掙上了工資,加上合作社分紅,一年收入1萬多元。
以前的雙合莊靠山吃山,以鐵礦、石材加工為主,破壞生態,又不富民。“不能再吃資源飯、子孫飯!”富崗鄉政府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齊國輝把脈診斷,決定為該村引進紅樹莓種植。
“紅樹莓營養價值高,市場銷路好,屬于高端消費品,20年都不落伍。當年結果見效益,第三年就是盛果期,紅樹莓盛果期畝產將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按保守市場價每公斤10元計算,畝產值可達1萬元。”專家的一番話打消了鄉親們的顧慮。雙合莊村民馬上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起了紅樹莓種植園區。2017年春天就流轉370畝山地,栽種了10.8萬株紅樹莓。
全程科技支撐,產業從無到有,雙合莊走出一條靠發展特色種植產業致富增收的康莊大道。村民當起了“三金”農民,合作社入股分股金、園區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轉收租金,人均增收過萬元。如今,全村貧困人口從87戶223人降至6戶7人。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 易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又是白洋淀上游生態屏障。易水河、拒馬河、漕河等5條較大河流橫穿境內,林地面積113萬畝,林木綠化率超過55%。在這樣的生態大縣,如何因地制宜培育扶貧產業,科學精準地富民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抱著金飯碗不能吃糊涂飯!”易縣發展扶貧產業思路十分明確:要搞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堅決不能搞污染產業!全縣28個鄉鎮、469個行政村,地形地貌復雜,平原、山區、丘陵皆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各有特色。
發展扶貧產業,科學謀劃是前提。易縣扶貧辦請來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院校專家,走鄉串戶,反復論證,根據各鄉鎮貧困群眾生產習慣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確立了白馬經濟觀賞型花卉及特色種植產業片區,白沙河流域優質蘋果、梨及經濟觀賞型花卉產業片區,狼牙山紅色旅游及綠色林果產業片區等8大產業片區,形成了多點支撐、長短結合、多層覆蓋的扶貧產業格局。
8個片區不貪大求全,避免了同質化,貧困群眾能接受、能干好、能致富。目前,易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戶戶都有增收項目,產業收入占貧困戶收入37%,就業收入則占51%,真正做到了“兩不愁,三保障”。
發展巢狀市場
把分散小農戶組織起來,產業扶貧不留空白
在坡倉鄉桑崗村巢狀市場辦公室屋頂,“巢狀市場,精準脫貧”八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在74歲的趙桂萍眼里,這八個字可是金字招牌,給全村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桑崗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四面群山環繞,離縣城68公里,僅有一條道路與外界相通。村里全是山坡地,成塊連片少,分散地塊多。趙桂萍家1畝多山地,被分成七八塊,最大地塊還不到2分,發展林果業、養殖業、種植業都形不成規模,很難被納入8個產業片區。
在調研中,易縣扶貧辦主任王志強發現,桑崗村生態環境好,山青水綠,村民自家產的瓜果蔬菜只施農家肥,不打農藥,深受在此調研的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團隊的青睞,團隊每次回北京都要采購一大批。
“要把分散小農戶組織起來,產業扶貧不能留空白!”2010年,易縣扶貧辦創新扶貧路徑,與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全國率先啟動“巢狀市場”+扶貧模式,將村民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起來,定期賣到北京客戶手中。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敬忠表示,巢狀市場基于共同信任的前提,農戶和城市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系,將原生態的農產品直通消費者,而且售價普遍高于市場價。“村民不需投入,不改變原有生產方式,就能守在田間地頭,坐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擺在集市上都賣不動的農產品賣出了高價,桑崗村在家留守的勞動力全都有了財路。去年,桑崗村民僅通過巢狀市場就增收27萬元,全村53個貧困戶158人,如今只剩2戶5人。趙桂萍靠賣土特產收入3000多元,嘗到甜頭后,今年她又養了兩頭豬,“收入過萬沒問題!”
“這種模式解決了小農戶‘種什么’‘怎么種’‘怎么賣’等難題。”王志強認為,巢狀市場將分散小農戶組織起來對接市場,扶貧效果良好精準。
2017年,易縣投入70萬元扶貧資金,為桑崗村巢狀市場購置了烘干機和冷藏運輸車,建了烘干房和屠宰房。目前,桑崗村已在北京建立了8個固定配送點,在保定建立了1個固定配送點,市場規模越來越大。
“巢狀市場扶貧模式可復制、易推廣,可以彌補當前產業扶貧難以覆蓋的空白區域。”王志強介紹說,目前,巢狀市場已從桑崗村輻射到周邊8個鄉鎮22個貧困村,直接帶動800個貧困戶2000多人實現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
設立資產收益平臺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扶貧的紅利覆蓋到每一戶
10月9日,在安格莊鄉新東古縣村,郝福軍拿出大紅的扶貧手冊,上面清晰地記錄著一筆收益:2018年5月,1.2萬元扶貧資金入股易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園),分紅1200元。
易園是易縣的農業種植明星企業,2018年,安格莊鄉政府將91.5萬元扶貧資金注入該公司,作為鄉級資產收益平臺,為周邊貧困群眾增加收入保障。除此之外,該公司的特色品種花生種植還輻射到21個鄉鎮116個村,已帶動3900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郝福軍右臂殘疾,老伴兒精神有問題,老兩口都沒有勞動能力。在易縣,像郝福軍家這樣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有8699戶。
“扶貧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易縣扶貧干部勠力同心,做足“繡花功夫”,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實現對無勞動能力和產業收益不明顯的貧困戶進行資產收益全覆蓋。
“收益要精準到戶,風險低,可持續。”按照這個原則,易縣精選了中凱、百悅等有實力、有誠信、發展勢頭好的龍頭企業,并與之簽訂協議,注入扶貧資金7262萬元,發展為縣級資產收益平臺。截至目前,易縣已陸續投入扶貧資金1.3億多元,扶持76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資產收益平臺,直接覆蓋15895戶貧困戶,貧困人口33901人。
“每年有穩定的資產收益作保障,心里踏實多了。”郝福軍家門口就守著易水湖景區金龜碼頭,游人多時,他就在家門口擺攤兒賣玩具和冷飲,一年下來還能多收入四五千元。“黨的政策好,咱也得自力更生,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相關標簽:易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