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2 作者:佚名 來源:甘肅日報
這是一份高難度的答卷——
甘肅,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困難的省份之一。
這是一場時間緊迫的決戰——
現在,距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只剩不到800天的時間了。
在脫貧攻堅戰進入殊死搏斗、短兵相接的決戰階段,今年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產業扶貧擺在壓倒性位置,全面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到戶扶貧政策措施,拉開架勢構建產業體系,解決了產業扶貧的一系列難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真正構建起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和工作機制。
——不到一年工夫,貧困村新建2862個農民合作社,貧困村合作社實現全覆蓋;
——截至10月底,半年多時間,貧困地區引進培育了179家龍頭企業;
——大手筆啟動實施1000億元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和500億元農產品收購貸款,設立500億元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牛、羊、菜、果、薯、藥,一項項富民產業正不斷將老百姓的錢包填得鼓鼓囊囊。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牛、羊存欄量、出欄量明顯增加;蔬菜、馬鈴薯、果品、中藥材種植面積穩中有增。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41元,同比增長9.0%。
直面現實,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更有“含金量”
精準扶貧,越是到了攻堅階段,越都是難啃的骨頭。
經過多年努力,截至2017年底,甘肅仍有189萬貧困人口。其中深度貧困地區35個縣區134.5萬人。
這些群眾,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高山區和林緣區,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收入水平低、收入來源單一、收入不穩定。
截至去年底,甘肅深度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6711元,僅為全國的一半水平。國家重點扶持的深度貧困地區“兩州一縣”臨夏州、甘南州和天祝縣與省里確定的18個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占到全省的60%以上。
“窮”字刺眼,卻是甘肅無法回避的現實。黨中央十分關心甘肅的脫貧攻堅工作。2013年2月2日至5日,是習近平同志當選黨的總書記之后迎來的第一個春節前夕。他來到了甘肅,作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強調連片特困地區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要放在扶貧開發上,堅決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希望甘肅努力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論述,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以“百年目標、全黨使命”的政治站位,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念茲在茲、唯此為大。
仔細分析,甘肅清醒地認識到,貧困人口脫貧,既要看“兩不愁、三保障”有沒有達到,還要看收入達不達標。這,必須保障貧困群眾有穩定的收入。
解決難題,就得靠產業來支撐。
但是,甘肅最大的短板之一,就是富民產業薄弱。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貧困人口中,需要產業扶持的有35.5萬戶147.55萬人,超過一半的貧困村產業背后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全省貧困村中,近四成是集體經濟“空殼村”,有2882個。
產業扶貧措施單一、基礎薄弱的問題,是甘肅繞不開、躲不過的大事難事。
直面難題,拿出更多“硬招”闖關奪隘
形勢催人,形勢逼人。
如何突破產業扶貧長期難以突破的瓶頸?怎樣才能補上脫貧攻堅征程中這塊最大的“短板”……
非常之階段,需要非常之謀劃、非常之舉措。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等省領導把主要精力放在脫貧攻堅上。從“兩州一縣”到革命老區,從定西旱塬到隴南山區,他們每月的“必修課”,就是拿出大量時間到貧困地區調研包括產業扶貧在內的脫貧攻堅工作。
每到一地,他們不打招呼,隨機入戶,進蔬菜大棚,入養殖圈房,與貧困群眾親切交談,與基層干部面對面交流,就致貧原因、發展瓶頸、脫貧辦法等,逐條問、認真聽、仔細記,問計于民,問需于民。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甘肅連續召開一系列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省委先后召開37次常委會會議、14次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以及全省脫貧攻堅推進大會、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等相關會議,研究部署包括產業扶貧在內的脫貧攻堅重大問題。
思路在調研中清晰,火花在交流中閃現——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充分發揮統領統攬統籌作用,親自謀劃部署,親自督戰落實,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探索創新運作模式,進一步完善全省包括產業扶貧在內的脫貧攻堅政策供給體系。
發展富民產業,貧困戶究竟應該種什么、養什么?緊盯產業主攻方向,甘肅先后出臺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精準脫貧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和《甘肅省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以實現“戶有增收項目、村有致富產業”。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產業扶貧也得體現在精準到戶、對癥下藥、分類施策上。
緊扣“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甘肅告別單純自上而下設計項目的辦法,落細攻擊點位,在58個貧困縣區逐戶開展了六大特色產業發展目標與“一戶一策”精準扶貧計劃產業需求的對接。同時,出臺產業扶貧到戶項目資金扶持政策,調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積極性。到戶產業扶持資金按戶均2萬元予以扶持,每戶不超過3萬元。
產業扶貧如果只在生產環節上做文章,如果僅靠農業單打獨斗,擺脫不了農產品價格忽高忽低的“漲跌怪圈”,實現不了增產增收。
沒有精準的政策供給,產業扶貧就不能打開局面。甘肅堅持全產業鏈推進產業扶貧,先后出臺7個相關政策文件,分別涉及加快貧困村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全面消除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扶持貧困地區龍頭企業發展、果蔬保鮮庫建設等。漂亮的組合拳,初步構建了具有系統性、精準性、配套性的政策框架體系。
有了產業扶貧的“作戰方案”,還得有“武器彈藥”。甘肅在地方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將新增財力全部用于脫貧攻堅,今年將所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70%以上的整合涉農資金主要安排用于到戶扶持,其中70%以上的到戶資金原則上用于種養業和光伏產業。今年,用于種養業等產業增收項目的到戶資金達119.11億元。
2億元專項扶持資金支持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2.39億元專項扶持資金支持果蔬保鮮庫建設,1.02億元專項扶持資金支持農民培訓,3年擬投入38.2億元產業扶貧保費補貼資金……
超常規的舉措,實打實的投入,使甘肅產業扶貧很多“老大難”問題都有了針對性解決方案。許多基層干部紛紛點贊,這套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管用實在!
直面“痛點”,以敢死拼命精神“攻堅拔寨”
人,從來是扶貧攻堅的第一要素。
政策激勵得力,扶貧隊伍必須給力。唯有發揚敢死拼命地犧牲精神,拿出豪情沖天的革命干勁,才能闖關奪隘、贏得未來。
“盯人防守”,就能實現細化“一戶一策”的高效幫扶。
甘肅調整加強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力量,將最強領導力量最優幫扶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23個特困縣,按照貧困程度依次由省委書記、省長等23名省級領導聯系,實現特困縣、特困鄉省級領導聯系包抓全覆蓋,特困鄉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村由省級領導和省直單位幫扶全覆蓋。
省級領導負責到鄉幫扶,干部聯系貧困戶。甘肅每名廳級干部結對幫扶3戶貧困戶,縣處級及以下干部每人結對幫扶2戶貧困戶,剩余貧困戶由縣鄉負責確定幫扶責任人,實現了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全覆蓋。
誰主管、誰負責。甘肅組建了綜合協調、資金保障、產業扶貧等12個專責工作組,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脫貧攻堅責任,研究制定了責任清單及問責辦法。從而強化對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全過程監督管理,強化對行業扶貧工作的指導和推動。
為了靠實產業開發專責工作組責任,省農業農村廳專門成立了產業扶貧包抓督導工作領導小組,下派58個包縣督導工作隊,督促市縣政府落實產業扶貧的主體責任和行業部門產業扶貧的專責責任,目前已經完成了四輪督導,正在開展第五輪督導,推動了產業扶貧工作的順利進展。
攻堅克難,最怕花拳繡腿,最忌光說不練。今年以來,甘肅全面推進“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和“轉變作風改善發展環境建設年”活動,讓包括產業扶貧在內的脫貧攻堅作風嚴起來、實起來、強起來。
考核是個指揮棒,上面考核什么,下面就集中精力干什么。甘肅注重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年度考核,把包括產業扶貧在內的扶貧成效作為黨組織書記抓黨建成效和干部履職情況的重要依據。樹導向、嚴規矩、壓責任,推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脫貧攻堅落地生效。
扶貧不力,就得挨板子。甘肅整治脫貧攻堅中干部不擔當不作為問題,調整2名市州政府主要負責人,對2個省直部門和2個縣黨委(黨組)及24名干部嚴肅問責處理,在全省進行通報。對2017年市縣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綜合評價為一般或發現某些方面有突出問題的3個市州、15個縣區和7個工作不力的省直部門,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這些地區和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約談,進一步傳導了責任和壓力。
一系列的攻堅舉措,讓產業扶貧的發條越上越緊、工作越抓越實。
有人說,東鄉族自治縣是離小康最遠的地方。這里既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甘肅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
難道這里的土地只能生長貧窮?
去年7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聯系幫扶這里以來,東鄉縣實行“一個產業、一名常委、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產業包抓責任制,曾經被認為無解的產業體系破題開局。
去年底,雖然東鄉羊的飼養量達150萬只,但都是千家萬戶分散養殖,沒有一家龍頭企業,最大規模的養殖場只有1000多只羊。現在,縣里打造“東鄉貢羊”品牌,構建起了肉羊全產業鏈。在千溝萬壑、旱渴荒涼的大山里,如今,前進牧業、伊東羊業、燎原乳業等龍頭企業安營扎寨,3個萬只良種羊繁育基地正在加緊建設。
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在甘肅,種種“加強版”“創新版”的“實招”“硬招”正在不斷推出,很多產業扶貧“老大難”問題有了針對性解決方案,一條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正不斷在人們的腳下伸向遠方。
相關標簽:甘肅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