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9 作者:佚名 來源:張家口日報
穗大粒滿的莜麥、金燦燦的土豆……秋天的張北,處處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村民們紛紛走上廣場,踏歌起舞慶豐收,歌唱美好新生活。
當下,這樣的場景在張家口市張北縣十分常見,這是該縣扎實推進脫貧工作、切實增強群眾幸福感的生動體現。今年,張北縣聚焦精準脫貧,鼓干勁、強基礎、培產業,開創出脫貧攻堅新局面。
人心齊,干勁足
秋收時節,張北縣金家村馬鈴薯種植基地人來車往,十分繁忙。
“今年的土豆價格不錯,我們干著可帶勁兒哩!”50歲的村民于紅在大棚內忙得不亦樂乎。近年來,在村干部的積極引導下,他的生活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成了令人稱道的“土專家”。
“以前大伙看不到脫貧希望,干啥也沒信心,不待動。”村民韓旺一語道出了村里曾經的窘況。金家村曾被鄰村村民戲稱為“光棍村”,村民致富信心不足,嚴重缺乏脫貧內生動力。
為解決這一問題,金家村發起了“我愛我家,建我家園”扶貧扶志活動。活動以召開會議、外出考察、評比激勵等方式引導村民真正明白惠從何來、惠在何處。在這一活動推動下,金家村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焐熱心,好脫貧。今年,張北縣三義美村村民思想狀態也發生了驚人轉變。
“扶貧先扶志,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漸感化大伙。”市文聯駐村第一書記張潤蘭告訴記者,思想滯后是制約村莊發展的關鍵因素。以往,村民對各項惠民政策理解不夠,即使面對自來水入戶這類惠民工程態度也是十分冷淡。
今年以來,市文聯三名駐村女干部帶著感情逐戶走訪,與貧困戶一起坐炕頭、下地頭,耐心地幫大家一起分析形勢、尋找脫貧出路,逐漸激發起了群眾的致富動力。
“村民心里暖了,干部的工作也就好做了。”三義美村村主任呂文俊說:“現在,村里計劃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鄉村旅游,村民紛紛表示要鉚足勁大干一場。”
行走在張北各鄉村間,“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懶”等標語隨處可見。當下,這一理念在張北已深入人心,一幕幕扶貧扶志的感人畫面正在這里不斷延展。
新居美,氣象新
走進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新村,數排白墻黛瓦的新民居映入眼簾。
“這里就是我們即將搬入的新居。”村民陸金旺說。今年,張北在德勝村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當下的德勝村,新居寬敞整潔,上下水、暖氣等一應俱全,這讓當地村民對“挪窮窩、奔富路”多了一份美好憧憬。
在張北縣城東的一處建筑工地,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
“必須抓緊施工,確保在入冬前完成封頂。”施工負責人小白告訴記者,相關領導已多次強調萬人社區建設工程的重要性,要求務必盡早完工。項目全部建成后,可集中安置貧困村人口5552人。目前,4棟住宅樓已全部封頂,其余23棟樓正在抓緊施工。
為幫貧困群眾挪窮窩、走新路,張北縣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整個“十三五”期間將安置易地搬遷人口9426人。除萬人社區外,今年該縣還建設了油簍溝鎮義合美村、公會鎮公會村、戰海鄉戰海村3個安置區,年底前可確保2318人搬入新居。此外,今年張北還著力實施了道路建設、安全飲水及深度貧困村“雙基”提升工程。其中,建設道路456公里,惠及貧困村162個;安全飲水項目87處,惠及6.36萬人;深度貧困村基礎項目80個,涉及水利、住房、醫療衛生服務等8個類別。
產業旺,穩增收
“這些山藥蛋成了致富增收的 ‘金豆子’。”瞅著面前成堆的馬鈴薯微型薯,德勝村的馬登云樂得眼睛瞇成了縫。今年,他只種了不到一畝的馬鈴薯微型薯,就收獲了10萬多粒“金豆子”。
“全村共種植大棚280個,微型薯總產量達3000萬粒。”德勝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忠告訴記者,微型薯是按粒銷售的,每粒售價約為0.2元。
秋收季,張北豐茂農業公司也是一番忙碌景象。倉儲車間內,成袋的馬鈴薯整齊碼放;院外,滿載馬鈴薯產品的卡車整裝待發。
“這里是重要的馬鈴薯集散地,由此出去的產品將銷往新加坡等國家。”豐茂農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吸收用工,該公司每年可帶動周邊村莊600多人實現增收。
現在,張北已形成了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物流、精深加工”于一體的馬鈴薯全產業鏈。目前,該縣還探索建立了多方利益聯結機制,全縣依托馬鈴薯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受益者多達3.1萬戶。
在臺路溝鄉,嘉茂菌業各個生產車間秩序井然。
“待遇不錯,每天車接車送,月均收入近4000元。”正在裝貨車間忙碌的霍建琴告訴記者,她家就住在附近的銀子良村,孩子還不滿兩歲,就近打工能夠更好地兼顧家庭。
“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工資還不低,這樣的日子真不賴!”二臺背村的王小華直言,是嘉茂菌業讓她擺脫了家庭主婦的角色。
嘉茂菌業公司日產杏鮑菇20噸,產品暢銷北京、山西、內蒙古等地。目前,該公司共有入股分紅貧困戶460多戶,每年可吸納就近務工人員近200人。待嘉茂菌業二期工程投產后,菌業對帶動張北農村人口增收脫貧的作用將更加明顯。
綠色產業是百姓穩定脫貧的基礎保障。目前,張北縣已建成村級電站174個,實現了光伏扶貧電站貧困村全覆蓋;甜菜、馬鈴薯、藜麥和麻豌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正將貧困戶嵌入農牧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實施造林工程49萬畝,惠及貧困人口1.96萬人,真正把生態產業打造成了百姓脫貧的綠色銀行。
相關標簽:張北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