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2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幫扶干部沉不下去怎么辦?貧困戶需求和政策不匹配如何解?弱勞動能力貧困戶怎樣通過產業增收?這些扶貧工作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本報記者在湖北省崇陽縣找到了答案。
迎難而上覓良方
湖北省崇陽縣青山鎮鋪前村愛心扶貧車間技能培訓。汪國文攝
崇陽縣銅鐘鄉坳上村灣子夜話現場。陶然攝
本報記者 劉振遠
困難
低山丘陵占全縣面積的77%,自然條件復雜、縣域經濟底子薄、貧困程度深。
良方
堅持問題導向,壓實干部責任,從貧困群眾脫貧和農業農村工作的實際出發,創新機制。
成績
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70157人降至目前的20028人,減少71.45%。
“一把手”駐村幫扶
性格內向的湖北崇陽縣青山鎮梓木村村民吳天送,每當遇到金光道、王龍剛、周立農、陳云川和陳志明5名縣政協駐村幫扶干部時,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在吳天送心中,這些幫扶干部就是親人,讓他從一個半輩子連油水都舍不得沾的“苦命人”,過上了頓頓都能吃得起蒸肉的紅火日子。
吳天送身體羸弱,干不了重活,只能守著山里3畝薄田度日,一年兩茬水稻下來,產量低得除了留下自己食用之外,每年也就賣個千把元錢。而現在,他家里養著兩頭土豬,一年能多收入6000多元。“豬崽都是政協同志免費給的,銷路也是他們幫找的,我只負責喂養好就行了。”他高興地說,“真是給了我一條能安穩掙錢的路子。”
像吳天送這樣在駐村干部幫扶下,走上脫貧路的村民不在少數。今年初,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201人,才過了8個月,僅存量貧困戶24戶、62人。
“2017年以后,村里剩下的貧困村民多是深度貧困,雖然也有機關干部幫扶,但是總感覺啃下這塊硬骨頭挺吃力。”村黨支部書記熊紅海告訴記者,“自從縣政協在我們村落實了‘1+4’機制后,幫扶力度明顯增大,脫貧速度也加快許多。”
崇陽縣委書記杭鶯介紹,今年縣里實施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1+4”駐村幫扶機制,“1”指的是“一把手”,“4”指的是每周4天。全縣凡有駐村工作任務的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每周星期一上午和星期五下午在本單位日常辦公,其余時間帶領一名非原有駐村工作隊員的業務股長全脫產在所駐村工作,直至全縣脫貧“摘帽”目標實現為止。
金光道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既是梓木村幫扶干部,還有另外一個職務:縣政協秘書長。
他經常帶著縣政協駐村工作隊成員,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核對信息、宣講政策、幫搞產業、解決困難……“朝九晚九”是家常便飯。
脫貧攻堅,干部是關鍵,尤其駐村幫扶干部,更是這場鏖戰的“尖兵”。針對個別干部存在的“蜻蜓點水”式幫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1+4”機制讓干部真正撲下身子,融入貧困戶,“同吃一鍋飯,同干一樣活,同解一家難”,啃下了脫貧硬骨頭,融洽了干群關系。
縣直單位“一把手”駐村,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相關政策、資源會向所駐村傾斜,大大提高扶貧效率。
在青山鎮鋪前村,有著豐富勞動保障工作經驗的縣社會保障局局長谷紀文忙碌不已。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才1個多月,他就現場“拍板”,引入紗布加工車間,讓村干部“頭疼”了好幾年的弱勞動能力貧困戶就業問題,一下子得到解決。
截至目前,全縣47個貧困村和34個非貧困重點村實現工作隊員3人以上全脫產駐村,其他村實現2人以上全脫產駐村。
“灣子夜話”聊民情
夜晚的銅鐘鄉大嶺村,21名貧困村民坐著小板凳,同副縣長兼銅鐘鄉黨委書記杜兵、鄉黨委副書記楚端斌、村黨支部書記吳宏軍3名干部圍成一個圈,熱烈地聊著天。
“村公路養護員的崗位,今年還有名額嗎?”“得了糖尿病住院,醫療費怎么報銷?”“能不能給家里養的豬尋個賣價更高的市場?”“黨的政策真好,讓我從破房子搬進了新家。”……從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到文教社保服務、產業扶持政策,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提訴求,有的詢政策,還有的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
3名干部聽得認真,一邊記錄,一邊回答問題,氣氛輕松而融洽。
這可不是普通的閑聊,而是今年以來崇陽創新實施的精準扶貧“灣子夜話”活動。
什么是灣子夜話?杜兵解釋道,崇陽多山,自然村、村各組往往位于山間平地,當地人稱之為村灣。灣子夜話就是以村灣為單位,扶貧干部選擇夜晚村民空閑時間,同他們面對面交流,話政策、話發展、話民生、話和諧,進一步暢通民情民意渠道。
過去,崇陽在扶貧過程中,也曾遭遇坎坷。“一些村民對扶貧政策不了解,甚至少數非貧困戶還存在認‘貧’作‘利’的攀比心理,背地里議論搞得謠言滿天飛。”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蔡耀斌說,“貧困群眾的訴求也多種多樣,政府扶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如果只是悶頭干,沒有用在貧困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上,會在群眾中造成不干實事的印象,影響對脫貧成效的認可度。”因而,解決精準扶貧中民情民意反映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橫在了崇陽縣委、縣政府面前。
在縣委對鄉鎮大膽探索、積極創新的鼓勵下,2017年有鄉鎮試水的“屋場會”,收獲良好效果。縣精準扶貧作戰指揮部今年8月印發《崇陽縣精準扶貧“灣子夜話”實施方案》,在全縣范圍將灣子夜話從探索變成了一項有規章的工作制度。
灣子夜話,宣傳普及了扶貧政策,收集了民情民意,搞活了干群關系,化解了農村矛盾。貧困戶集中反映的許多現實問題,也得到有效解決。截至目前,全縣8700余名幫扶干部深入187個行政村、1862個組灣多次開展的灣子夜話活動,共收集問題2771個。縣精準扶貧作戰指揮部和鄉鎮、村委、駐村工作隊,已投資解決2043個,有728個已制定方案,擬投入資金預算28416萬元,逐步加以解決。
“從更長遠角度看,灣子夜話不只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效手段,更是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抓手。”杭鶯說,“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有各種突發情況,很考驗干部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只有干部、群眾一條心,才能為鄉村建設凝聚強大的力量。”
企業家返鄉投身扶貧
翠嶂杳杳,涓流蜿蜒,鶯聲成韻,花海如夢……徜徉在位于金塘鎮畈上村的柃蜜小鎮,游者的心念與大自然繾綣相融,宛若人間仙境。
這個集農業生產、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紅色教育、健康養老于一體的生態小鎮,3年前還是縣重點貧困村。每當提起小鎮投資者湖北尚禾集團董事長沈亞明時,村民們個個豎起大拇指。正是他,讓這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243名連毛票都得算計著花的貧困村民,通過就業、土地流轉等方式,如今人人擁有了“錢途”。
2015年,在城里賺得盆滿缽滿的沈亞明,當看到家鄉畈上村破敗依舊時,下定決心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又逢幕阜山生態旅游公路修通,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幕阜山綠色產業帶推進產業脫貧的政策契機,柃蜜小鎮這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扶貧基地星馳而起。
“帶動一方百姓持續脫貧致富,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重點。”副縣長黃齊飛說,近年來,全縣依托資源稟賦,著力推進產業融合,并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出臺多項吸引能人下鄉返鄉的政策措施,引導投資者參與精準扶貧,實現多方共贏。
同樣是返鄉能人,湖北崇高科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龍云剛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扶貧方式,將就業車間建在了貧困戶的家門口。
來到路口鎮宜民佳苑安置小區,雨山片區的306戶貧困村民易地搬遷安置于此。雖然遠離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的生計卻不用發愁。
在小區門口的扶貧車間,縫紉機嗡嗡作響,49歲的貧困村民張朋秀熟練地將汽車配飾縫合完畢。“工序簡單,一學就會。”她告訴記者,“這里按件計工資,家里有事可以隨時回去。之前在山上種玉米、紅薯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我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呢。”
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局長甘集體表示,貧困戶家庭情況往往比較復雜,很多有病人需要照顧。引導企業將操作簡單的勞動密集型就業車間建在貧困戶家門口,采用兩班制或三班制,根據村民時間安排工作,既保證了穩定的收入,又適應了他們照顧家庭的客觀需要。
近年來,為讓企業充分唱好“帶動戲”,崇陽縣整合就業補助資金700萬元用于扶貧車間場地建設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獎補,并在貧困村和移民集中安置點利用閑置場地向企業提供3年免租車間,搭建好“筑巢引鳳”的平臺。截至目前,全縣共建設就業扶貧車間42個,就近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2200余人。
“通過建設扶貧車間,發動無就業貧困戶主動勞動,讓貧困戶嘗到甜頭的同時,‘我要脫貧’的觀念也得到強化。”在杭鶯看來,“只有增強了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遏止返貧壓力,真正為崇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相關標簽:崇陽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