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24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產業進園區 山村變社區
陜西:易地搬遷戶 過上新生活
本報西安10月23日電 (記者王樂文、龔仕建)記者從陜西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近3年來,搬出大山的陜西貧困群眾達63.6萬人,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27.9%。“易地扶貧搬遷促進了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民向新型社區聚集,產業向現代園區聚集,土地向規模經營聚集。搬遷形成的安置社區已經成為陜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鄉村振興的承載地。”陜西省政府相關負責同志說。
走進渭南市華州區杏林鎮移民搬遷小區新民小鎮,占地543畝的64棟關中風格的住宅樓一字排開。項目一期整體安置了華州區秦嶺深處原石頭峪內的4個村子共2000多人,二期將安置全區“十三五”期間自愿進城安置的1458戶5100多人,三期規劃安置全區的避災生態搬遷戶,實現“融合”安置。
華州區委書記霍文軍指著新城鎮的規劃沙盤說:“我們把新民小鎮建在華州新城的核心區,把黃金地段給貧困群眾蓋房,等未來商業中心發展起來,水漲船高,這里的村民也會是最先和最大受益者。”新民小鎮周邊的配套設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搬遷入住安康市白河縣倉上鎮裴家社區之前,村民周德成一家在幾畝薄地上種植烤煙,勉強解決溫飽。搬遷后,周德成夫妻倆都在附近園區里的天寶農業公司就業,周德成月工資5000元,妻子月工資2000元。搬遷之初,陜西省就要求,因戶因人抓好搬遷群眾就業問題,以安置社區為單位,實施就業崗位菜單式對接、就業狀態清單式管理,確保一戶搬遷群眾至少有一名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
“安康走出了一條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之路。”安康市委書記郭青告訴記者,依托于移民搬遷后的人口聚集,安康特色園區經濟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同時,園區對每一名搬遷群眾的具體工作都有系統科學的安排,根據自身條件分配崗位。據統計,目前在安康的427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其他服務、加工行業中,活躍著近20萬搬遷移民的身影。
“凡會必講搬遷工作,下鄉調研必看搬遷項目,入戶走訪必查住房安全。”這是商洛市委常委、鎮安縣委書記李波的工作常態。記者了解到,按照“黨委主導、政府主抓”的原則,陜西省要求“省、市、縣、鎮、村”五級書記抓搬遷,設立了省、市、縣三級扶貧移民搬遷專職機構,配齊配強干部隊伍。近3年來,63.6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喜遷新居,47萬人落實了就業幫扶措施,24.7萬人實現穩定脫貧。
相關標簽:陜西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