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23 作者:佚名 來源:甘肅日報
決戰貧困,時不我待。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隴原兒女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凝聚扶貧攻堅合力,進一步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持續落實扶貧責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源泉。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近幾年,甘肅省大力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持續完善到戶措施,全力落實“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因戶因人“點穴式”幫扶,全省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不久前,我省12個插花型貧困縣區集體摘下貧困帽子。
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兩年多時間,全省還有189萬貧困人口要脫貧,57個貧困縣要摘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入攻克最后堡壘的關鍵一程。人心齊,泰山移。我們相信,只要隴原兒女齊心協力,一鼓作氣,精準施策,定能如期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奔赴小康,我們已經在路上。
西峰區
互助扶貧好處多
西峰區小寨村村民分享特色種植經驗。近年來,西峰區在塬面插花貧困村實行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產業培育、公共服務整村推進,實行點對點、人對人精準扶貧,圍繞“種什么、養什么,種多少、養多少,怎么種、怎么養”,建立了涵蓋9類37個項目的扶貧超市,幫助貧困戶確定到戶項目9226個,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提供了項目支撐。全區88個村級互助資金合作社累計投入資金3288萬元,滾動發展147.5萬元,創出了互助扶貧的新路子。
甘州區
入股分紅助農富
甘州區甘浚鎮蔬菜種植戶在進行日常田間管理。甘州區緊緊抓住農村“三變”改革政策機遇,通過土地資源整合,引導貧困村群眾采取“資金+”“土地+”“勞務+”等模式,將資金、資產、資源入股到村集體或股份合作社,由村集體牽頭進行農業產業規;洜I,貧困戶在產業實體中入股分紅受益。
肅南縣
教育引智結碩果
肅南縣幼兒園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民族語言。肅南縣確定生態、產業、教育、健康、社保、科技、精神和金融8項扶貧重點工程,2014年至2017年累計脫貧101戶300人,全縣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2017年全縣農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72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達11876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實現程度達91.2%。
民樂縣
“三鏈富民”促發展
民樂縣南古鎮馬蹄村萬壽菊產業合作社工作人員采摘萬壽菊。近年來,民樂縣以“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的思路,大力推行“村黨支部+產業型黨小組”和“黨員致富帶頭人+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抱團發展模式,不斷深化“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富民”工程,構建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為支撐的“一核多元”精準扶貧組織體系,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瓜州縣
產業扶貧民受益
瓜州縣廣至藏族鄉枸杞種植戶售賣采摘的枸杞。瓜州縣圍繞全縣產業區域布局和產業扶貧專項規劃,著力推進“321”富民工程。制定出臺了《瓜州縣農業產業化扶持辦法》《瓜州縣精準扶貧到戶產業扶持政策實施辦法》,籌措到戶產業扶持資金1879萬元,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3.19億元,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枸杞、大棗、日光溫室等特色高效產業,6個移民鄉鎮枸杞累計種植面積達到8.74萬畝,以甘草、蜜瓜、日光溫室等為主的特色高效產業面積達到17萬畝,占到移民鄉耕地總面積的83%。
永昌縣
轉型發展靠品牌
永昌縣六壩鎮九壩村肉牛養殖戶李玉霞看著這些“牛寶貝”,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永昌縣積極探索傳統農業縣轉型發展之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突出高效節水農業和草食畜牧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發展,全縣高原夏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食用菌年產量達到2000噸以上,優質肉羊飼養量達到160萬只,被授予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永昌羊肉”“永昌胡蘿卜”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7年農業增加值達到16.3億元。
相關標簽:甘肅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