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2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如今,再看陜北不荒涼
——陜西延安20年退耕還林生態修復紀實
本報記者 肖力偉 胡明寶
據史書記載,古代的陜西省延安市曾是“水草豐美、土宜產牧、牛羊銜尾、群羊塞道”之地。綠色,是延安的本色。但進入明、清以來,濫墾、濫牧、戰亂使延安生態環境瀕臨崩潰。到上世紀末,延安成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年入黃泥沙2.58億噸,約占入黃泥沙總量的1/6。春、秋兩季,沙塵肆虐,遮天蔽日,民眾苦不堪言。
現如今,延安的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全市的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城區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13天,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延安山川大地由黃到綠的歷史奇跡,始于1998年在吳起縣率先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20個春夏秋冬,延安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生態修復推動發展質量明顯提升、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道路,提供了一個短期內實現生態修復的成功樣本。
一場全員參與的生態修復大決戰
1943年誕生在延安的秧歌劇《兄妹開荒》,描寫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甘寧邊區一家兄妹二人響應邊區政府開荒生產的號召,積極投入大生產運動,爭當勞動英雄。
到了80年代,這項運動卻已變為延安人心中的痛。“那時候,這些山幾乎都是禿的。去山上種地,連一棵能遮陰的樹都找不到。”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53歲的閆志雄回憶起20多年前的情形,忍不住感慨。
1999年8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來延安視察,在寶塔區燕溝流域的聚財山上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變兄妹開荒為兄妹造林”,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按照總理的囑托,延安市委、市政府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退耕還林,由此掀起了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建設高潮。當年,吳起縣搶抓機遇,帶頭先行,一次性將155.5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并率先啟動了還林還草工程,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縣(市、區)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
1999年以來,延安人民群眾變“兄妹開荒”為“兄妹種樹”,再次發揚革命精神,以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無畏勇氣毅然決然地退耕還林,累計退出耕地632余萬畝,并果斷放棄放牧這一唯一可觀的經濟支柱,羊子存欄量由200萬只迅速銳減至70萬只。“延安人民面對生態建設的需求,又一次做出了巨大犧牲,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延安的生態面貌就不會發生改天換地的變化。”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柯萬昌說。
如今的延安春夏秋三季滿眼蒼翠,一改以往滿目黃土的荒涼景象。截至2017年底,延安實施的退耕還林面積1077.46萬畝,占到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9.4%,納入國家計劃997.14萬畝,占全國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的2.5%,全省的27%。工程涉及到28.6萬農戶、124.8萬農村人口。
一次“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偉大實踐
20年大規模退耕還林,給延安帶來了“綠水青山”,也帶來了“金山銀山”。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前,延安經濟總量不足百億元,總收入14.3億元,地方財政性收入7.22億元。2017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283.7億元,總收入369.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0.4億元。在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的同時,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三產比重逐年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
退耕還林后,延安市過去廣種薄收、滿山放牧的傳統農牧業逐步被高效、集約的設施農業、現代化農業和多種經營所代替。糧食、林果、畜牧、設施蔬菜以及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17年,延安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14.09億元,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19.8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退耕前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增加了10169元。
寶塔區南泥灣村的史映東在退耕還林后和幾個村民合伙辦了一個養殖合作社,養了700多頭散養豬,一年純收入17萬元。村里還有5家這樣的養豬戶,家家都富了起來。安塞區雷坪塔村農民張蓮蓮,帶領家人累計植樹造林1750畝,如今她在千畝林地里創辦生態農場發展林下養雞,年出欄土雞3萬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貨,以張蓮蓮名字命名的“蓮花雞”品牌也逐漸打開了市場。2017年,張蓮蓮的養雞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0萬元。
圍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延安大力開展基本農田建設、治溝造地、農村能源建設和移民搬遷等一系列項目,累計新建或改造基本口糧田210萬畝,全市農民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2畝以上,發展農村能源12.7萬口(臺),生態移民1.27萬人。
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漸漸深入人心,全市干部群眾愛綠、護綠意識明顯增強,造林、護林已變成一種自覺行動。正如延安市退耕辦主任仝小林所說:“歲月流轉,百姓對綠和美的認知,有了全新的維度。生態跨入新時代,也融入萬家新生活。”
相關標簽:延安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