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6 作者:佚名 來源:央廣網
貧困群眾要實現脫貧致富,產業扶貧是關鍵。近年來,安徽省宣城市立足當地資源稟賦,通過政府引導、大戶帶動等方式,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有效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
汪長壽是宣城市水東鎮交通社區大葛村村民,早先因患慢性病致貧,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重點關心幫助對象。如今,老汪一家雖然實現了順利脫貧,但鎮扶貧工作站工作人員潘鋒依然時常到老汪的家里“串門”。“上門次數多了,關系越來越融洽,除了聊聊家長里短,遇到忙的時候還習慣搭把手,老汪他們也不把我看成外人,有啥都跟我講。”走訪中,工作人員了解到已脫貧的“汪長壽們”還有“搞搞副業”、“發展生產多掙點錢”的想法后,經過細致對接,在一個多月前,水東鎮扶貧工作站帶領該鎮45戶已脫貧戶到宣城市前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宣州區水東鎮琥珀蜜棗家庭農場參觀學習。“菌子好不好養、銷路如何”、“棗子掛果容易生蟲,怎么防治”……企業負責人對大家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細致解答,還對其中一些有發展意愿的已脫貧戶安排技術服務支持。汪長壽說,“到廠里看了之后,我搞種植(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后來該怎么搞也有了方向。”如今,因為老汪有了種植食用菌的明確態度和打算,潘鋒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一邊是農戶自愿,另一邊抓好集中統籌,產業扶貧匯聚的合力更強。水東鎮七嶺村在完成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的同時,以“三變+水生態”創新發展模式,集中打造出青蝦養殖基地900余畝、擁有60個標準化生態青蝦養殖池、年產青蝦40余噸的生態養殖基地。今年,該基地與水東鎮其他4個村的59戶已脫貧戶簽訂了幫扶協議,入股資金150萬元,可給上述已脫貧戶帶來合作收益金15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水東鎮抓好產業脫貧是宣城激發扶貧戶內生動力、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的一個縮影。宣城市扶貧辦副主任宋國安介紹,全市累計發展到戶產業項目10.5萬個,戶均2.6個,投入7.3億元。其中投入資金8482.35萬元用于農業產業扶貧,支持貧困村發展特色種養項目127個,3.5萬戶貧困戶享受特色種養業扶貧政策。建成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118個,1.6萬戶貧困戶達到農業產業發展標準。
相關標簽:宣城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