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6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題:北京:深山村里有了“老年餐桌”
新華社記者涂銘、魏夢佳
金秋十月,在北京延慶離城區40多公里的四海鎮黑漢嶺村,村委會后面一排名為“黑漢嶺老年餐桌”的平房里傳來陣陣歡聲笑語。臨近中午,20多位老人圍坐在幾張圓桌前,樂呵地吃著餃子、嘮著家常,其樂融融。
飯后,83歲的史尚學在村里志愿者的幫助下,攙扶著老伴張淑華坐上輪椅準備回家。他說,老伴患病3年多,腿腳不便,自己也身患癌癥,沒法在家做飯,但兒女們都安家在外,不便照顧,老兩口不愿離開故土,又怕給孩子添麻煩,所以吃飯一直都是湊合。
四海鎮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深山區,農業種植是主要產業。鎮黨委書記張勝軍介紹,該鎮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50%,有的村甚至能到70%。年輕人不愿守著深山過日子,出去打工的多,年邁的老人缺乏照料,像史尚學老兩口這樣“湊合”吃飯的不在少數。
“老人做飯吃力,也不愿離家,兒女每次回來就做一大鍋飯,老人每天就來回熱飯,剩飯剩菜能吃一周,飯都餿了,有的白饅頭變成了黃饅頭,把人都吃壞了。”談起以前村里老人的境況,張勝軍仍唏噓不已。
“自從村里有了老人的‘小飯桌’,我們每天吃飯再不用愁了,以前做一頓飯吃好幾天,現在不用吃剩飯,天天吃得飽、吃得好,蒸包子、包餃子,有葷有素,幸福大了!”史尚學高興地說。
被老人們親切稱為“家門口的大食堂”的“老年餐桌”是延慶區正大力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主要解決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不便的問題,尤其面向孤寡、空巢、殘疾老人等更需照顧的群體。
延慶區民政局局長胡玉民介紹,延慶農村戶籍的老年人口有4.1萬人,占農村戶籍人口26.7%。區里近年開展的一項對老年人的需求調查顯示,吃飯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而對于農村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來說,解決“吃飯問題”的需求更是迫切。
胡玉民說,其實延慶早在2010年就建設了第一家“老年餐桌”,但一直推進緩慢,到去年底全區建成的“老年餐桌”僅20家,主要集中在城區周邊經濟較好的鄉鎮。
“老人們有需求,村里也想為老人做實事,但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村里沒錢建、運營難維持,只能守著空房子干著急。”他說。
民以食為天,農村老人吃飯的“小事”成了政府關心的“大事”。在市級財政政策支持下,今年起,延慶區對農村“老年餐桌”出臺了“一免兩補”政策,提供資金保障。“一免”是指村里免費提供房屋、場地,“兩補”是指政府為“老年餐桌”提供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每個“老年餐桌”最高補貼20萬元。延慶還專門制定餐桌建設和運營補貼辦法,保障餐桌建設的標準化、食品安全及長效運營。
有了市區兩級支持,四海鎮很快行動起來。今年9月,黑漢嶺等6個村的老年餐桌集中開張,吸引了300多位符合條件的老人前往就餐。張勝軍介紹,在區里補貼基礎上,鎮里還給每個“老年餐桌”提供不超過5萬元的鎮級補貼。
“政府補貼一部分,老人自己負擔一部分,每人每月只需交100多元餐費,餐桌就能辦下去。”張勝軍說,收取少量餐費是希望就餐老人能節約糧食,也是出于長期運營的考慮。
“老年餐桌”開張后,深受老年人歡迎。“今年區里委托第三方對全區30個村莊的干部進行滿意度測評,我們鎮前山村全區排名第一,老百姓滿意度達96.6%,老年餐桌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張勝軍說。
胡玉民說,今年以來,延慶已新增“老年餐桌”13家,還有一批正在建設或推進中,力爭到年底,全區餐桌總量將達60家以上,可覆蓋9000多名農村老年人。“我們一定要把這張‘餐桌’建好,讓老年人不僅能吃得上,還能吃得好,晚年生活有保障。”
相關標簽:北京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