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0 作者:佚名 來源:廣西日報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成立30年來,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著力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發展路子,依托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態,不斷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創品牌,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推動生態食材基地建設和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先后有20余萬人摘掉貧困帽。
溫飽工程惠民生
大化境內石山林立,土地貧瘠,主要農作物玉米平均畝產僅180公斤左右,每年糧食缺口上千萬公斤。1988年大化瑤族自治縣成立時,全縣41萬人,溫飽線下人口達31.7萬人。
實施溫飽工程,發展糧食產業成為當時扶貧的首要任務。于是,糧食增產綜合開發項目、農田高產高效優質科技項目、改造中低產田(地)項目、水稻節水灌溉技術開發項目等促進糧食增產增收的溫飽工程項目相繼上馬。
“實施溫飽工程最為成功的是引進玉米新品種。”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馬立峰說。
從1999年起,大化引進“正大619”玉米,并在大化鎮、貢川鄉等鄉鎮創建玉米高產示范片,實踐表明,新品種不僅耐旱耐澇,而且抗病力強、穩產高產,比常規品種增產16-27%。玉米良種的引進,使糧食實現了基本自給,這是大化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
1988年建縣時,全縣糧食總產量4.05萬噸,平均畝產79公斤。農民年人均有糧111公斤。2007年以后,全縣糧食年總產量達7.3萬噸,農民年人均有糧增加到200余公斤。
特色養殖上規模
精準脫貧,產業先行。產業扶貧是拔窮根的關鍵之舉,增強造血功能之要,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
多年來,山羊養殖一直是大化的主要扶貧產業,全縣山羊飼養量從1988年的7.4萬只發展到2018年的40余萬只。
大化立足“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這一優勢品牌,著力發展七百弄山羊這一優良品種。七百弄山羊喝山泉水、吃百草長大,且常年攀爬峭壁,肉質細嫩有彈性,肌間結締組織少,脂肪含量低,風味獨特。2017年12月21日,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召開的2017年第五次地標專家評審會上,大化除了白玉薯通過地標專家評審外,七百弄山羊也通過了地標專家評審。
2011年7月,大化實施廣西“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羅非魚網箱養殖項目。該縣先后引導群眾建立水道養殖專業合作社56個,年產量1.7萬噸,年產值約1.7億元,年純收入達2096萬元,庫區2870戶1萬多人,人均增加純收入3263元。北景大頭魚還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特色種植促轉型
2018年夏末秋初,在大化金河商城門口,每天早晚均有一大批果農在此擺賣龍眼,引得顧客爭先購買。
“如果你們到我的果園自摘,每公斤3元,想要多少摘多少。”大化城郊開發區一位擺賣龍眼的婦女笑著對顧客說。
今年,大化龍眼獲得大豐收,各地商販涌入該縣,一車車龍眼被運往外地。“這豐收的景象,源自1990年實施的扶貧項目。”縣扶貧辦副主任韋國現說。
那時,縣城里開展大種龍眼活動。在龍著移民新村、城郊扶貧開發區等地連片種植龍眼,建成龍眼產業基地,全縣龍眼種植面積約5萬畝。
山葡萄是大化發展種植“三特”水果的一個品種。該縣還在大化鎮、都陽鎮以及六也鄉、板升鄉等地發展沃柑、百香果、三紅蜜柚、澳洲甜橙等特色優質水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打造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大化部分地區土壤含硒量高,適合發展富硒產業。因此,該縣積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富硒產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該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發展富硒特色產業。在大化鎮龍口村建設富硒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基地2017年示范種植富硒水稻兩茬共1200畝,收獲稻谷90多噸,純收入80萬元。基地吸收8名貧困村民務工,平均月薪1500元。
目前,全縣共建設富硒農產品縣級示范基地2個、鄉級示范基地14個種植面積共9300畝。
相關標簽:大化瑤族自治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