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26 作者:本網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九月中旬,行走在豫南信陽市大地上,沿路向遠處稻田里望去,金黃的稻穗在微風吹拂下搖曳,田間飄著誘人的稻香,路邊農人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9月18日,在位于羅山縣子路鎮李樓村齊心崗組的金鳳家庭農場,90后女農場主羅娜一大早便來到稻田里收獲龍蝦,一網拉上來除了龍蝦以外,還有泥鰍、鱔魚等。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今年拿出300畝稻田,試驗稻蝦共作生態農業模式,利用稻田淺水環境既種稻又養蝦,真正實現了生態、蝦、糧的三豐收,不僅增加了池塘的綜合利用率,而且綜合收入也大大提升了。”中專畢業后返鄉創業的羅娜仔細地介紹,今年由于小龍蝦的市場行情比較好,現已純賺了50多萬元。
喜看稻菽千重浪。在金鳳家庭農場不遠處的子路鎮朱灣村凡灣組,54歲的種糧大戶陳貴權正在田間忙著指揮社員收割水稻。五臺大型收割機同時啟動,一塊近百畝的水稻田不大會兒便收割完畢,看著顆粒飽滿的稻子陳貴權別提有多高興。“因為近期出現陰雨天氣,而水稻又已經成熟,只能趁天強時抓緊搶收。”陳貴權解釋,合作社內有大型烘干塔,我們不擔心收獲的稻子沒地晾曬。
隨著田間物聯網設施普及,光山縣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合作社逐步實現了智能化農情監測,在數字農業云平臺中控室內,足不出戶即可實現農業生產可視化、全程可追溯。智慧農業的發展應用,讓青龍河合作社理事長劉正禮著實嘗到了甜頭。“以前種地是蠻干,起早貪黑,地里真正缺什么肥料都不清楚,收獲一季也賣不上幾個錢。”自從2016年劉正禮引進了全程數字化管理系統以后,他所種的稻米在耕種管收貯等生產全過程可追溯,有了這一標簽優勢,當年收獲的水稻價格便高于市場行情的一倍,“當客戶看到購買的稻米從種到收的全過程后,自然心里有了譜,吃著也放心了。”
如今,劉正禮還帶領著青龍河合作社發展4600畝水稻,除了流轉土地帶動村民發展以外,還帶動426戶貧困戶1000多人實現增收。在合作社水稻基地內,貧困戶王至嶺正拿著鐵鍬在稻田里放水,“這些水稻一周后才能收,現在把還有水的地塊,趕快排掉。”因為孩子殘疾,老伴病重致貧的王至嶺,已在合作社工作兩年了,“都60多歲的人了,在這干點管理稻田的零活,每月有3200元的收入,我很知足了,今年我有信心脫貧。”王至嶺除了在合作社內打工,還種了6畝多水稻,農忙時在合作社內干,干完后也不耽誤干自家的農活。
豫南的秋天,天空湛藍,豐收的景象隨處可見。在潢川縣文堯水產種養基地,稻田里的水稻顆粒飽滿等待收獲,基地負責人徐文堯看到此景,又算了一下今年龍蝦收獲的情況,臉上樂開了花。“今年風調雨順水稻長勢較好,每畝少說能打1200斤,而且訂單種植比市場收購價高10%,畝收獲龍蝦300斤,按照市場價去計算,保守來說,稻蝦共作一年至少能增收3000元。”徐文堯高興地說著。
移步換景。在潢川縣華來時代稻蝦種養基地,返鄉工作的水產技術員萬建輝說起今年的龍蝦產量也是滿面笑容。由于他占有基地的股份,今年豐產的龍蝦也讓他掙得鍋滿瓢滿。“我懂養殖技術,家里也有10多畝地,通過這兩年的觀察,龍蝦和所種的水稻都是雙豐收,在不耽誤現在工作的情況下,明年也準備養一部分龍蝦。”看到今年的行情萬建輝有了新的打算。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辛苦了一季的農人們,也在不斷收獲。在商城縣河鳳橋鄉辛店村,再生稻讓綠色田園糧油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陳昌省了很多心,同時還讓他每年每畝增收400元以上。“信陽地區的氣候條件種水稻是兩季不足,一季有余,這正適合發展再生稻,第一茬水稻8月中旬收獲之后,及時給稻茬灌水,到11月上旬又能收獲第二茬,而且再生稻的品質也特別好,目前1170畝再生稻已全部被高價訂單收購了。”陳昌說。
為增加農戶種植水稻的收入,信陽市積極推進再生稻種植,經過近三年的發展,全市再生稻面積達7萬畝,其中商城縣占了5萬畝。“老百姓看的很清楚,啥掙錢了,就會主動去種啥,目前來看今年的再生稻長勢不錯,再等一個多月就能收了,到時肯定又是豐收。”商城縣農業局總農藝師胡敬東介紹,接下來全縣將克服再生水稻用水灌溉問題,把水引過來,為更多老百姓種再生稻創造條件。
圖為近日,在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子路問津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基地內,社員們正駕駛著收割機抓緊搶收水稻。
相關標簽:信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