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21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沙9月21日電題:豐收之望, 豐收之變 -- 尋訪湖南以“豐收”為名的村莊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段羨菊
湖南是魚米之鄉,歷史上曾以“湖廣熟、天下足”而名。行走湖南鄉村,不時可見帶“豐”的村名。全省到底有多少個以“豐收”或以“豐”命名的村?今年豐收的狀況如何?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記者尋訪了湖南部分鄉村。
(小標題)“豐收”之村
帶著好奇,記者來到了負責全省地名管理的湖南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請工作人員通過特定的檢索系統了解到,全省“豐收村”有3個,而名中帶“豐”字的村有196個,包括“永豐村”“大豐村”“雙豐村”“樂豐村”“迎豐村”“豐稼村”等,分布于全省每個市州。
根據搜索到的名單,記者來到了地處湘中的湘鄉市梅橋鎮豐收村。秋分將近,天朗氣清。已開始秋收的豐收村,收割機下地,稻谷飄香,農民三五人一起,討論起今年收成。
“我們這里歷史上地名為‘同豐五都’,1960年代更名為豐收村。”梅橋鎮豐收村郭金發告訴記者,“祖祖輩輩對谷粒滿倉、六畜興旺的心愿,是我們村得名的由來。”
記者又來到寧鄉市回龍鋪鎮豐收村。當地村干部彭國輝表示,現在的村系2016年由三個村合并而成,討論村名時,大家一致贊同,以穿村而過的“豐收渠”定名“豐收村”,“寄托了三個村的村民對豐收的期望”。
也有“豐收村”在城鎮化浪潮中“隱退”。懷化市溆浦縣盧峰鎮豐收村,前幾年與其他村合并為馬田坪村。記者從盧峰鎮政府了解到,馬田坪村是城邊村,緊靠溆浦縣城,現在已納入縣城整體規劃。
在民政廳尋訪得知,全省有一部分村子改為城鎮社區后,名字仍留“豐”字。
(小標題)“豐收”之望
“我今年種了12畝地,收成不錯,加上養雞、養鴨、做零工,今年預計可以掙8萬多元,日子也越過越好了!”面對記者的尋訪,68歲的梅橋鎮豐收村農民彭星庚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之情。
梅橋鎮豐收村居于群山之間,村舍連片區域被群山包圍,一條小河穿村而過,水清見底,村莊風景秀美,已實現九成以上的公路通組到戶,村民出行便利。
63歲的貧困戶彭社祝獨居在半山坡,不久的將來,他將搬到山腳下的新房里。“國家扶貧政策好,不僅給了我很多補助,還幫我建新房,送物資。”他告訴記者,今年生活“大豐收”。
以“豐收渠”定名的回龍鋪鎮“豐收村”位于寧鄉市溈水之畔,為沖積平原之地,有農田4000余畝,1216戶共4560余人。對于這個離省會長沙不遠的村而言,“豐收”的內涵發生歷史性變化。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豐收村在2015年下半年打造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豐收灣”,很多村民從旅游“豐收”中賺得收入。不料,2017年夏季,寧鄉遭遇了有水文、氣象記錄6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洪水洗劫了豐收村。
擦干淚水,豐收村引進新的投資,打造杜鵑花、月季、荷花等觀賞園,集觀賞、培育、銷售于一體,鄉村旅游業重新起步,再度點燃村民們對豐收的憧憬。
(小標題)“豐收”之盼
記者尋訪豐收村發現,如今水稻已大部分實現機械化種植與收割,農民體力勞動已大幅度減輕。依靠土地流轉,農村新型產業開始興起,農民對于“豐收”也有了新期盼。
回龍鋪鎮豐收村45歲的村民向建平如今已不再種地,她將自家的三畝多地流轉給花卉種植園,自己在花卉園上班,負責護花、澆花、除草等工作,每月工資2000多元。“這份工作比干農活輕松多了,希望村里的產業能夠發展起來,讓我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向建平說。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梅橋鎮豐收村依靠楠竹資源和流傳手藝,“家家戶戶做篾席”,產品除供應周邊市縣外,還銷往外省。隨著工業批量生產竹席的興起,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已逐漸衰落,難覓蹤影。
“做篾席的村民少了,擔擔子出去賣土雞蛋、火培魚的多了。”郭金發認為,梅橋鎮豐收村目前正探索發展集體經濟,將豐收村生態美、人文美推介出去。
從湘鄉到寧鄉,豐收村的村民紛紛向記者轉達他們對豐收的渴望:“穩定農產品價格”“幫助我們發展能夠致富的產業”“多一些年輕人回鄉,把祖祖輩輩留下的田園建設好”……(完)
相關標簽:湖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