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20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九月,在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貴州各地農民忙著“黔貨出山”——把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由“吃什么種什么、養什么”向“什么賺錢種什么、養什么”轉變,貴州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農業產業革命。兩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在農業產業升級過程中,探索總結出“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形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的“八要素”工作法,讓基層抓農業有了“金鑰匙”,脫貧攻堅的步伐明顯加快,建設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大省的新目標也越來越近。
選準產業強優勢
秋分將至,又到了方筍收獲的季節,這種風味獨特的山珍,在西南地區廣受歡迎。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是我國生態方竹林生長和種植面積最大的地方,箐壩村村民華家剛指著公路上拉筍的卡車對記者說:“以前村里人都是進山挖筍,這幾年,大家學會了方竹栽培技術,村里的育苗基地有500畝,云南昭通、四川瀘州等地的訂單都接不過來。”從挖筍到種筍,獅溪鎮把土產做成了產業,僅鮮筍一項年產值就近7000萬元。
在“八要素”工作法中,產業選擇是關鍵。貴州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壓縮玉米播種面積,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烏江邊上的石阡縣本莊鎮雷洞村,山高缺水,連玉米都長不好。3年前他們選準花椒產業,6800余畝連片花椒不但讓昔日石山郁郁蔥蔥,還帶動138戶貧困戶就近就業增收,今年的花椒產值將突破2000萬元。
如今,在貴州各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調整和升級,吸引了大批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也不斷壯大,社會化生產促使農民調減玉米、水稻、紅薯等效益相對較低的農作物,大力發展茶葉、藥材、花椒、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農民已不再唱廣種薄收的“四季歌”,而是念起了名特優新的“山字經”。
培訓農民轉觀念
“精準扶貧要讓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就得靠學技術、有手藝。”貴州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院長、印江縣楊柳塘村第一書記熊德永說,“八要素”中“培訓農民”挖到了“窮根”。“我們村里的蔬菜產業,有土專家幫忙,有縣果蔬站、農牧科技局技術員指導,有市里農技專家手把手教,有省里農科院專家答疑解惑,四級服務團不光陣容強大,而且個個都接地氣,講的東西大伙兒都懂。”
針對村民的疑慮,在畢節市納雍縣化作鄉槍桿巖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里,講習員謝立結給村民算了一筆賬:一畝土地種玉米,除去種子、肥料、耕牛等成本,剩下的收入還不足500元。“而改種經果林,一畝地光流轉費就有500元。加上本村農民優先在合作社打工,年底還有分紅,參與林下種植蔬菜又有一筆收入,怎么算都比種玉米強。”
“八要素”中培訓農民的不僅是技術,更重要的是打破傳統觀念束縛的心結。而要讓農民轉變觀念,“八要素”中基層黨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的趙繼軍是村里的養蜂能手,他多年來義務傳授養蜂經驗,讓十多戶群眾致富。“這樣有闖勁又樂于助人的能人,就是我們應該重點培養的對象。”鋪溪村第一書記景波說。
產銷對接增利益
入秋,安順市鎮寧縣的特產“小黃姜”到了收獲季節,與往年不同,今年這里看不到農民拉著姜趕場,小黃姜都進了本地的工廠。
由于生姜等農產品市場波動大,姜農經常增產不增收。“八要素”工作法中的“產銷對接、利益聯結”讓鎮寧縣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引進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小黃姜的品牌設計、研發、種植加工、銷售融為一體,據公司負責人古永雄介紹,他們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采取每公斤2.4至3元的保底價收購,讓貧困戶擺脫了被“挑肥揀瘦”的窘境,也避免了小黃姜滯銷問題。原姜被制成姜黃手工皂、姜黃酵素等產品,在重慶、四川等地非常暢銷,甚至遠銷俄羅斯。
貴州省政府出臺《關于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提高產業扶貧精準度和實效性的意見》,通過金融、大數據等創新方式,建立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保障貧困地區農產品供給與市場對接更穩定順暢,讓產業扶貧更精準高效。綠色優質農產品正以泉涌之勢走向市場,“黔貨出山”走上快車道。
(本報記者 呂慎)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