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串串香果助脫貧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同紅”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產業扶貧見聞
本報記者 張國鳳
如今,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羅山腳下紅寺堡區的中圈塘村,人們會深切地感受到葡萄、枸杞產業給貧困群眾帶來的變化,村民臉上掛滿了對新生活的期盼和信心。
在中圈塘村的生態有機枸杞種植基地,一串又一串紅透的枸杞,吸引來不少游客。紅果果變成了致富金豆豆,產業富民政策讓紅寺堡區移民群眾邁上了致富路。紅寺堡區宣傳干事韓語瑞介紹,紅寺堡區引進了賀蘭山地源中藥材種植、百瑞源枸杞產業發展公司等種植、加工企業15家,通過建設生產基地,拓展銷售渠道,促使分散的種植經營模式向集合生產經營模式轉變,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經過十多年的培育,如今,枸杞產業已成為紅寺堡區發展縣域經濟、脫貧富民的助推器。這只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為加快鹽池同心紅寺堡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區域發展與脫貧富民的一個縮影。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的鹽池、同心和紅寺堡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自治區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鹽同紅”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特指鹽池、同心、紅寺堡三縣區交界處的13個鄉鎮,這里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27萬戶12.25萬人,占三縣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的93.6%、吳忠市的62%、自治區的21%,貧困發生率達26%。
按照自治區扶貧規劃,紅寺堡區積極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建設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和專業基地,并且蹚出了“壹加壹”扶貧模式新路子,推進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從救濟式向產業開發式、從物質資助向智力開發的三個轉變。
按照“生態保護,統一規劃,特色發展,精品高端”的發展目標,紅寺堡因地制宜發展葡萄種植業,初步建成萬畝葡萄基地5個,千畝葡萄基地9個,種植面積10.6萬畝。農民種植葡萄畝均收入4000元,年戶均收入4萬元,有效解決農民就業8萬人次,帶動農民務工收入達8000萬元。
如今,紅寺堡區已注冊葡萄酒企業42家,年葡萄加工能力4萬噸、生產葡萄酒900萬瓶,綜合產值3.96億元。
紅寺堡區區長譚興玲告訴記者,今年起,紅寺堡緊緊圍繞自治區特色葡萄酒小鎮建設,把葡萄產業作為脫貧富民的支柱產業,創新“酒莊+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當地貧困戶增產增收。
大面積種植枸杞成為“鹽同紅”集中連片地區脫貧的新產業。自2017年以來,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在同心縣下馬關鎮西溝村和紅寺堡區馬渠生態移民區建設枸杞種植基地兩個,在“鹽同紅”完成枸杞種植面積1.77萬畝。
今年以來,同心縣按照項目帶動,增強脫貧后勁,2018年全縣實施脫貧攻堅重點項目96個,概算總投資18億元。其中“鹽同紅”地區安排項目68個,概算投資占全縣扶貧項目總投資的69%。截至目前,文冠果種植、移民村庭院經濟等11個項目已完成,整村推進、危窯危房改造等57個項目正在加快實施。
相關標簽: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