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7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王勝昔
8月28日,河南省淮陽縣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家論壇;一個月前,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在這里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金民卿作題為《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的講座,并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互動。淮陽縣委、縣政府認為,要打好扶貧攻堅、精準扶貧這場非贏不可的硬仗,一定要利用一切資源,包括文化資源。淮陽縣委書記馬明超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重,是淮陽縣的重要特色。扶貧攻堅首先要扶貧扶志扶精神,立志立德立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他們生長出強起來富起來立家報國的志氣,才能從根本上戰勝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
淮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和文化旅游資源大縣,同時也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大別山片區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傳說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史稱宛丘,炎帝神農氏亦建都于此。西周建陳國,春秋時期為陳縣,楚頃襄王遷都陳城,秦統一中國后設縣。公元前209年,陳勝率農民起義軍據陳城,建農民政權“張楚”。西漢設置淮陽郡。之后,唐、宋、元、明、清歷代視淮陽為中原重地。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詩經·陳風》在這里誕生。曹植在此受封陳王,并寫下了大量詩作。在此,汲黯臥治,包拯放糧,岳飛三復淮寧府。李白、李商隱、晏殊、蘇軾、范仲淹等留下歌詠淮陽的詩、詞、賦700多篇。2008年,淮陽縣被確定為河南省8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評價淮陽為“人之祖,史之初,國之根,文之源”。
因其文化厚重,扶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淮陽縣在動員人力資源、財政資源、政策資源、行政資源、社會資源等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的同時,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精準扶貧,培育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扶志、扶智、立德、立人。
淮陽縣制定了《關于開展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培育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專項工作方案》,旨在把先古圣賢開天辟地、創世立國的創造與創新,把書寫家國情懷的燦爛文化,和從6000多年歷史中提煉出來的中華文明的精神與氣質,通過一系列活動,熔鑄到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所有鄉、鎮、場、產業集聚區均建立文化廣場和圖書室,分批、分層次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讓大量的淮陽歷史人物和正能量故事傳說,伴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家家戶戶。把“家國情懷”“立身報國”“自強不息”的傳統理念,變為“脫貧不等不靠、致富用力用腦”“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的實際行動,使群眾普遍樹立“不等不靠,艱苦奮斗”“從古到今,勤奮為先”“精準扶貧不是養懶人”的思想意識,為脫貧攻堅打下思想基礎。
淮陽作為省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凝聚了脫貧攻堅戰的正能量,脫貧準確度和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目前,2014年建檔立卡的145個貧困村,現已脫貧106個,為今年年底全部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報記者 王勝昔)
相關標簽:河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