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0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楊志華 程鴻飛 肖力偉 崔麗
“黃土高坡蕩起時代風,延河兩岸沐春風,安塞旋起田園風……山清水秀環保風,人居回歸自然風,山山水水生態風,家家戶戶富裕風,老老少少文明風,時時刻刻幸福風。”一首陜北說書《風起安塞》道出了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人民如今美好的生活景象。
暑去秋意濃,云閑遠碧空。行走在安塞鄉間,你會有一種置身江南的錯覺,曾經的梁峁裸露、黃土漫天已經成為回憶。山巒起伏綠樹蔥蘢,河水清澈蜿蜒流淌,道路寬闊平坦如鏡,農家院落干凈整潔,房前屋后花樹掩映。人們在充滿詩意的“大家園”中享受著生活的舒適與溫馨。
“改善人居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一語點題,“整治城鄉人居環境,是一項涉及范圍廣、內容多、任務重的系統工程,更是功在當代、惠澤千秋的造福工程。”2018年以來,安塞不斷深入推動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市區一體、產城融合”為主線,大力實施“城市引領、文旅興業,能源支撐、農畜富民”發展戰略,全力打造生態美、百姓富、民風實的“陜北新天地”,最終實現生活在城鎮、產業在農村、致富在文旅。
機制引領保長效
“總聽干部們說風起安塞了,我也不懂什么風,反正和以前是大不一樣了。以前門前路邊亂糟糟,現在整個村子整潔了,家門口也非常干凈,倒垃圾有垃圾桶,廁所都進院子了,我們這偏僻的農村也有了城市的感覺,美著哩!”8月12日,安塞區招安鎮龍石頭村村民云貴蓮笑著對記者說。原打算離開村子跟兒子去城里住的她,看著換了新顏的村子,打消了這個念頭,選擇了留守。
今年新年伊始,安塞區就啟動實施了63個重點項目,其中涉及人居環境改善的就占52%。區里成立了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任組長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專職機構,各鎮(街)也配備了專職領導和專職干部,自上而下形成了強大合力。
“不搞高大上、不搞一刀切,不破壞生態環境、不破壞原始村容村貌,留住鄉愁記憶、開發保護并舉、展示民俗文化,是我們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的底線和不可逾越的紅線。”安塞區委常委陳富山向記者介紹道。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安塞按照“先川道、后拐溝,由近及遠、以點帶面,集中連片、成片連線”的發展格局,結合各鎮(街)、村的產業現狀、資源稟賦、文化底蘊等,采取“六化同步”的方式(凈化、亮化、綠化、美化、文化、硬化),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休閑農業示范村——宋莊村、觀光旅游度假村——南溝村、歷史文化村——龍石頭村、現代文明示范村——茶坊村、高效休閑設施農業旅游村——邊墻村、紅色文化村——王家灣村……28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各自呈現著與眾不同的特色,講述著各自豐富多彩的故事,讓來到這里的人們體會到不一樣的美景和鄉愁。
臨近中午,沿河灣鎮茶坊村的貧困戶王喜娃帶著剛撿的垃圾再一次走進了村里的“垃圾兌換銀行”。5個礦泉水瓶積1分,50個煙頭積1分……在“垃圾兌換銀行”,王喜娃累計積分60分。加上他家室內整潔,積極參與村里集體活動,他在村里的“愛心超市”又累計積了30分,他用這累計的90個積分兌換了兩支牙刷、一盒牙膏。
在“愛心超市”里,只見貨架上貨物琳瑯滿目。與其他超市不同的是,這里的貨品都用積分標注一清,各種分值的商品應有盡有。
“廳堂院落干凈整潔積5分,家畜圈舍遠離住所50米以外積5分,廁所整潔干凈積5分,主動參與村上組織的清掃公共場所衛生、清理公共垃圾桶積5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主動認領責任區積5分,房前屋后種植花草樹木積10分,垃圾分類處理,踐行廚余垃圾堆肥等環保生活方式積15分……”茶坊村大學生村官李艷詳細地介紹著村民獲得積分的標準。
積分是一種獎勵,更是一種激勵。沿河灣鎮把“垃圾銀行+愛心超市”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村民把可回收的生產生活垃圾在“垃圾兌換銀行”進行兌換積分,積累的積分可以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日用品,同時踐行其他環保生活方式,引導群眾共建美麗鄉村。
沿河灣鎮、招安鎮推行“垃圾銀行+愛心超市”的做法只是全區的一個縮影。安塞區通過建章立制、監管并舉,建立了“5+2”網格式管理機制,即區政府主導、鎮(街)主責、村委會主抓、村民小組主管、群眾主體的五級管理和社會監督、業務部門監督的二級監督機制,以及“三長”合一工作體制(河長、路長、村長),將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軟硬兼施”靚家園
漫步于招安鎮龍石頭村,這家的門垛爬滿了綠油油的爬山虎,那家的圍墻上頂著黃澄澄的大南瓜,美不勝收。68歲的劉戰勝老人正在清掃街巷,他一絲不茍,不放過每一片落葉。村里有兩名保潔員,他是其中之一,每月領取500元工資。“真沒想到,過了大半輩子的農村生活,現在改廁、改水、改路,整個村子面貌干凈整潔,生活更方便舒服了。”談及改善人居環境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時,村民宋占亮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院子已旱廁改水廁,采用三格式化肥池,經過密封、厭氧、發酵,可以將糞液回收利用到田地里。
“花帶上路、綠色進村、產業到戶、廁所進院、淋浴進家、污水進池、垃圾進場……現在農村人的生活快要趕上城里人了。過去垃圾在院子里一堆,沒處倒就從河畔倒下去,現在都倒到垃圾桶里。原來用的廁所又臟又臭,現在又干凈又沒有味道。家家都有洗澡間,從地里干完活兒,進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洗澡間沖個澡,舒坦。”龍石頭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占飛感慨地說。
高橋鎮大棚種植戶較多,垃圾成分復雜,數量巨大,大都是大棚內的爛瓜爛葉。通過建起一座陽光堆肥房,將剩菜剩飯、菜根菜葉、果殼瓜皮、過期食物及其他一些可腐爛的垃圾收集后,經過陽光堆肥房變身為有機肥。臨時回收不易腐敗的垃圾,然后集體運往垃圾處理廠。
沿河灣鎮人大主席胡峰介紹道,今年以來,他們鎮的邊墻村對村莊、道路、山體、河道周邊的陳年垃圾,柴堆、糞堆、石堆進行了徹底整治,對40余座旱廁進行了集中拆除,并在道路兩側、山體、河道沿線栽植了常青樹,種植了格桑花、百日草,村莊美、河水清、天空藍的農村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人居環境中的軟硬件建設是鄉村振興中必不可少的生態文明考量。”安塞區人居辦主任張小龍說,“軟件方面,我們全面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點兌換’的垃圾處理運行模式,配設保潔員、衛生員和村級河長及河道巡查員496位,建立健全村級衛生管理制度、讓城管執法深入鎮村等等。”硬件方面,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座、垃圾壓縮站8處、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市場1個、垃圾兌現銀行和愛心超市117個,配設分類式戶用垃圾桶2.5萬個,村莊周邊和道路沿線擺放垃圾箱256個,配設電動垃圾收集車31輛、垃圾清運車20輛,目前垃圾的收集率已達到71.6%,新建12個污水處理站、兩個污水廠、10個垃圾中轉站,全面啟動一污、二污提標改造工程建設。
美麗產業富口袋
招安鎮龍石頭村村民宋占軍有一個叫花仙谷的花圃,因為養花,他從一個貧困戶一躍成為全鎮的“脫貧之星”。
走進宋占軍的花卉大棚,只見紅色、黃色、粉色的非洲菊爭鮮斗艷。“這個棚有非洲菊1.1萬多株,一株可以產10-12枝花,一枝花能賣上七八毛錢,一茬下來最少能賣五六萬元。我還種了玫瑰,原來玫瑰只能從昆明調,一扎20株32元,還不包括路費,我這玫瑰從發芽到開花45天一茬,一扎30元,全都被延安、安塞的各大鮮花店預訂了,根本不愁賣!”
宋占軍以前種菜,因為種植技術不過關總賠錢。恰逢村里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從小喜歡養花的他覺得機會來了,著手發展起了他的“美麗事業”。“大隊書記給我拿了1萬元,包村干部給我拿了1萬元,還幫我貸了5萬元小額貸款。”在鎮、村干部支持下,宋占軍的“美麗事業”開花結果,在拿到了花卉種植新型職業農民初級證書之后,他又信心滿滿向中級發起了沖擊。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關注美的追求和精神享受。”宋占軍告訴記者,從他這里買好幾十元一盆多肉盆栽的村民不在少數。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幫助自己從事了美麗事業,更扮靚了村民的家。
走進化子坪鎮河西溝村湖羊養殖場,1000多只溫順的綿羊在寬敞的圈舍里自由走動。提起羊子養殖轉型發展,化子坪鎮黨委書記野根利深有感觸:“湖羊膽小,不會上山,適合圈養,這破除了多年來的林牧矛盾問題,而且湖羊生長發育快,繁殖率高,破解了拐溝山區群眾如何脫貧致富的難題。”
今年以來,安塞區在養殖湖羊的基礎上,引進新品種薩福克種羊進行培育雜交,實驗探索出最優品種進行推廣。安塞區畜牧局局長盛小云說:“養山羊每年每只最多收益295元,用雜交培育的綿羊替換山羊,每年每只羊的收入能達到900多元。”
沿河灣鎮把改善人居環境和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對全鎮15個村的產業發展重新定位,確定蘋果專業村5個,大棚專業村6個,養殖專業村兩個,三產服務業村兩個,讓每一個村的發展有目標、有方向、不走彎路。
“農民要形成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首先物質上要有保證,物質保證就是產業體系的建立,通過產業讓村民增加收入,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生活質量、文明程度。”安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峰說。
新風提升幸福感
沿河灣鎮茶坊村中心廣場有個長廊,盛夏來這里消夏納涼的村民可不少。“以前沒事就打個麻將,現在群眾都在涼亭下聊天,這個問你今年種大棚收入多少,那個打聽果園里蟲子多了要打什么農藥。白天生產上互相溝通長知識,晚上跳個舞活動活動強身體。”茶坊村村民高樹林說。
創建人居環境示范村之初,茶坊村組織村民進行大規模的打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但是保持得并不好。大多數村民覺得農村就是農村,衛生打掃得再好也沒用,糞堆、柴堆、生活垃圾還是像往常一樣堆放。在村“兩委”的號召下,首先對村委會旁的41戶村民著手管理,村“兩委”班子親自入戶打掃衛生,老黨員高樹林率先響應,除了將自家衛生收拾干凈,還主動承擔起巷道的保潔監督工作,誰家門口不干凈,他會耐心勸說。村民一開始還說他倚老賣老,時間一長,整潔的環境實實在在給村民生活帶來了方便和舒適,村民都不說風涼話了,并慢慢加入到了環境衛生整治的隊伍中。一組組長李健娃的妻子柴桃桃配合丈夫工作,主動參與環境整治,她說:“雖然我們身在農村,但是卻過著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
劉平安是龍石頭村的村醫,村里水景觀剛建成時,村民們總是隨意向水里扔垃圾,他主動提出管理水景觀,義務打撈垃圾,經常勸說村民改變隨意扔垃圾的陋習。漸漸的,水景觀里再也看不到垃圾了。
今年3月,坪橋鎮黨委書記孫宏宇來王家灣社區高川村與村民一起商訂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高川村黨支部書記孫海娃提出利用村里的水塘多,種一些荷花,吸引游客來欣賞,同時也讓村子更美麗。村民高長水是村里有名的“百事通”,他知道很多關于高迎祥的故事,“旅游發展起來了,我做義務講解員。”
“‘陜北新天地’和煦清風,‘鼓舞新時代’黃土雄風!”一項項改善人居環境的措施在安塞落地實施后,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更是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保護環境成為村民們的自覺行動。通過人居環境改善,安塞農民的生活環境變美了,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提升了,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相關標簽:延安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