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08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9月8日電(記者劉能靜、馬莎)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有一所特殊的學校,104名殘障孩子在這里讀書、生活。而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母親”。
這個被孩子們稱作“阿媽”(藏語中對母親的稱呼)的人是年近50歲的魯毛才讓,是甘南州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
“這些孩子不能和普通孩子一樣生活、學習,每次在學校看到他們看我的眼神,我的心里就酸酸的,想盡力為他們做些什么。”魯毛才讓說。
魯毛才讓從2011年擔任這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起,就知道這是一條艱辛的路。學校里招收聽障和智障兩類殘疾學生,肩負著讓甘南州殘障兒童圓上學夢的責任。而這也意味著魯毛才讓和老師們要付出比普通教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不夸張地說,學校里很多學生的吃喝拉撒都要我們老師負責。”魯毛才讓說,剛建校時,學校只有七八名教師。年輕教師們不會帶孩子,遇到學生們流鼻涕、大小便等情形便會手足無措。魯毛才讓就帶頭給學生們擦鼻涕、洗頭、縫補衣服。
在魯毛才讓的鼓勵和帶動下,學校的教師們把幫學生擦鼻涕、刷牙、洗頭等都當成了習慣。教師楊曉蘭說:“以前我從沒教過殘障孩子,2013年剛來學校的時候感覺特別沮喪,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而在校長帶動下,我發現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楊曉蘭坦言,現在看到這些殘障孩子一天天發生改變,她心里就特別滿足。
但魯毛才讓覺得僅僅在學生的飲食起居上付出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孩子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讓他們在離開學校后也能獨立生活、融入社會。
魯毛才讓奉行“養成教育”,就是讓這些殘障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生活習慣。“老師手把手教學生飯前便后洗手,也教他們見到長輩要主動站起來問好。”
魯毛才讓的努力沒有白費。如今走進甘南州特殊教育學校,就會看到孩子們用手語和不太清晰的話語向來人問好行禮。
“家長們也都很開心,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夸獎他們的孩子了。”魯毛才讓說。
學校開展漢語、藏語、英語和手語的四語教學,魯毛才讓教孩子們漢語和藏語。但由于缺少藏文手語書,魯毛才讓就想出了一個“笨辦法”:她用手語教聽障學生們認漢字,并在漢語旁邊標上相應的藏文。
“對這些孩子來說,從字母和語法學起十分困難,但藏語又是必不可少的。我就用這種方式讓他們像畫畫一樣學會‘畫’基本的藏文,這樣他們回到牧區也能用書寫方式和別人交流,找廁所之類的事也就不成問題了。”魯毛才讓說。
今年7月,魯毛才讓用一場考試為13名學生的小學生涯畫上了圓滿句號。“我們拿來了普通小學的試卷,一切都按照正規考試的流程來。”魯毛才讓說,“這對于某些孩子來說,是一生唯一的一次考試。孩子們特別新鮮,但也特別焦慮,他們用眼神詢問是不是答完試卷以后就不能來學校了。”
孩子們的不舍讓魯毛才讓考慮起了另一種可能。她想努力借助各方社會力量為這些殘障孩子搭建起一個產業基地,“學生們畢業后能在基地里從事餐飲、服務等行業,讓他們能真正融入社會。”
甘肅省教育廳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甘肅有特殊教育學校42所,就讀學生達到3520人。在甘肅還有許多像魯毛才讓一樣的教師,默默照顧、教育著這些殘障孩子,給予他們母親般的關懷。“我只要在這個崗位一天,我就想看著孩子們考大學、就業。”魯毛才讓說。(完)
相關標簽:甘肅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