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0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土專家田秀才”唱響鄉村振興曲
——重慶永川實施“民間鄉土人才領跑帶富計劃”紀略
鐘梅 本報記者 鄧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
如何充分挖掘盤活民間資源,培育更多的鄉土人才,打造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的生力軍?2015年,一項“民間鄉土人才領跑帶富計劃”在有著73.65萬農業人口的重慶市永川區啟動,重點培養、鼓勵、扶持民間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和發揮他們在扶貧帶富上的積極作用。
幾年來,在永川的農家院壩、田間地頭,一批批熟悉農事、頭腦活絡、善于鉆研的新型職業農民、管理服務型農民、科研型人才不斷成長,脫穎而出。
這些鄉土人才,或在種植養殖領域有過硬絕活,或在農產品加工營銷方面有拿手招數;這些鄉土人才,利用自己掌握的實用技術不但自己鼓了腰包,還帶領村民找到致富路,村民都尊稱他們為“土專家”“田秀才”。
新型農民,讓農民越來越富
初夏時節,永川區南大街街道八角寺村煙管坡村民小組,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內,近1米高的黃瓜藤沿著細線往上攀爬,藤上嫩生生的黃瓜讓人垂涎欲滴;無土栽培技術下種植的紅的、黃的、青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大棚的主人是村里的帥小伙,今年26歲,名叫曾胡鑫。
為了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路,高中畢業后的曾胡鑫當過服裝店售貨員,也當過農機手幫人打過谷子。一個偶然的機會,17歲的曾胡鑫在網上看到北京郊區一家無土栽培農場種植蔬菜能高效致富的消息后,便只身前往北京學習技術。取到經的曾胡鑫回到村里,流轉幾十畝土地搞起了無土栽培。通過不斷學習培訓和刻苦鉆研,曾胡鑫摸索出了一整套有機肥生態無土栽培種植蔬菜技術。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除了傳統銷售模式,曾胡鑫開啟了電商銷售渠道。線上線下并行,使他的蔬菜銷量大大提高,訂單源源不斷。
2015年,曾胡鑫注冊了“曾胡鑫”商標,其產品更遠銷北京、上海、深圳、湖南等地。
“我舉辦培訓班的目的就是要授人以漁,不僅自己要當‘田秀才’‘新農民’,還要培養帶動起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來。”曾胡鑫說,2016年,在永川區農廣校的支持下,他在家里創辦了一所免費培訓無土栽培技術的田間學校。
近兩年來,“田秀才”曾胡鑫的田間學校不僅吸引了永川本土的農民慕名前來學習,榮昌、大足等地的種植戶也紛紛組團前來取經。目前,曾胡鑫的蔬菜純收入一年大約有五六十萬元。
“鄉村振興,像曾胡鑫這樣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新型職業農民越多,就越能帶動更多的群眾創業致富,促進永川的經濟社會發展。”永川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說。
管理型農民,讓農村越來越美
炎炎夏日,正是賞荷花的最佳時節。在永川區黃瓜山腳下的十里荷香現代農業園,上千畝的連片荷花開得正艷。
因這里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再加之離城區近,每到周末或節假日,絡繹不絕的市民就會涌向這里。
這個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科普示范基地僅核心區就占地3228畝,單憑一個人的力量來管理難度可想而知。
但這對于十里荷香現代農業園區47歲的業主張優華來說,這都不是事兒:化“大規!睘椤靶〗洜I”,依靠好項目引進業主一起創業。
張優華是永川區臨江鎮原四川省勞模、兒菜大王張學海之子。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張優華長大后便一直從事農業種植、生產和農資銷售。
“從蔬菜一線種植中,我學到了技術;從農資銷售中,我學會了貿易、營銷;從成立公司,我學會了管理!睆垉炄A說,從最初涉足農業至今已有28年,十里荷香也成為永川區最主要的農業休閑旅游目的地、農村科普惠農基地,他也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第八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重慶市第五屆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眾多業主的進入豐富了園區的農業體驗和休閑觀光內容,讓園區一年四季都得以舉辦精彩紛呈的活動。”張優華表示,今后他將繼續引進更多業主,把“十里荷香”擴大到7000多畝。
服務型農民,讓農活越干越好
在永川區,如果說張優華是管理型鄉土人才,那么種糧大戶周元貴、黃澤兵,龍眼土專家羅金太等人就是永川本地培養起來的農技服務型鄉土人才。
54歲的周元貴是青峰鎮農民,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方式讓他一直渴望有所改變。在與土地打交道的33年中,對土地有著特別感情的周元貴始終相信只要依靠科學種田,就能在土地上“刨金找銀”。為實現規;N植、規范化生產,他成立了重慶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2017年,周元貴開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社會化服務面積達3500余畝,為1500多戶農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成本。他因此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重慶市勞動模范”“永川百佳鄉土人才”。
朱沱鎮龍匯埡村有個羅金太,是村里的“新鄉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羅金太就開始種植龍眼。經過近20年的探索實踐,他總結出龍眼肥水、修剪、調控、防凍四條經驗。
這位鄉親眼中的“土專家”,并沒有只顧自己發家致富,而是通過開講座、辦培訓班的方式,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鄉親,引領鄉親共同種植龍眼。如今,在羅金太的帶領下,龍匯埡村龍眼種植面積達1700多畝,收入超過100萬元。
永川區臨江鎮普安村的黃澤兵不僅是遠近聞名的種糧標兵,還是一名“新鄉賢”。由于他注重種植行業先進技術的推廣,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經濟效益節節攀升。為讓周邊的群眾也能增產增收,黃澤兵主動與農戶聯系,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在永川區,像羅金太、黃澤兵一樣在鎮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農村文明新風、社會治理的新鄉賢就有1019人。
周元貴、黃澤兵說,作為一名從普通農民發展起來的種糧大戶,作為一名農技服務型人才,就應該把精力用于“民間鄉土人才領跑帶富計劃”中,為鄉村振興出力,讓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
科研型人才,讓農業越來越強
每年3月上旬,都是永川各鎮街春耕春播時節。而在這一水稻育秧關鍵時期,永川區糧油作物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推廣研究員蘇音貴都會出現在永川區春耕春播現場示范暨技術培訓會上。
秧地選擇、土壤培肥……消毒殺菌、起拱蓋膜,今年春耕時節,在來蘇鎮水磨灘村,蘇音貴像往年一樣,穿著防水褲、背著“小蜜蜂”(擴音器),站在水田里,就水稻機插秧濕潤法的十個關鍵環節和細節技術注意事項,對參會的各鎮街分管農業負責人、農業中心主任、糧油技術員、農機技術員和部分村組干部、種糧大戶代表、農資經營企業代表進行詳細講解與逐一示范。
蘇音貴只是永川區助力農業發展的科技科研型人才中的一員。
人才興,農業興;人才強,農業強。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著力抓好抓活鄉村能人隊伍建設,永川區鼓勵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致富能人回到家鄉創業就業。除了舉辦現場會解決民間鄉土人才在生產經營、創業就業中存在的問題,永川區還及時組織專家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指導等活動,為鄉土人才創業就業提供技術支持。區農委組建了由300多名高校教授、農業專家、企業工程師等組成的23支助農增收專家團隊,定期深入田間地頭,與鄉土人才“結對子”,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區科委組織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重慶文理學院等高校院所涉農專家和科技工作者100余人,建立重慶市級專家大院5個、永川區級專家大院7個,直接為各類民間鄉土人才提供智力幫扶和技術服務。
正是有了這些助農增收專家團隊,有了重慶市級專家大院、永川區級專家大院,有了這些“土專家”“田秀才”,永川的鄉村振興才更有底氣、有朝氣。幾年來,通過實施“民間鄉土人才領跑帶富計劃”,永川秀芽成功入選全國十大名茶,永川食用菌占領重慶地區近半市場,由鄉土人才帶強的產業蓬勃發展;黃瓜山上四季游客不斷,圣水湖畔百里花果飄香,由鄉土人才創辦的企業遍地開花。2017年,全區廣大農民群眾更是在2700多名“土專家”“田秀才”的帶動下,實現農業總產值超過84.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67萬元,居重慶各區縣前列。
相關標簽:永川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