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2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新聞網
包集繡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展臺上的刺繡產品。 高展 攝
“繡花枕頭、鞋墊這些傳統技藝都是從小家人教我的,這也是我們村姑娘出嫁前必須掌握的一門手藝。家里所用的枕頭、鞋墊、桌墊都是自己繡,因為沒有銷路,除了家用就是贈送他人。”正在繡花的甘肅西和縣石堡鎮包集村53歲村民包茄子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西和縣包集村是甘肅著名的民俗文化村,所在的西漢水流域一帶,是乞巧文化的主要發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該村婦女能編善織的傳統技藝,婦女們精到的刺繡針織才藝,代代相傳。
西和縣包集村是乞巧文化的主要發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該村婦女能編善織的傳統技藝,婦女們精到的刺繡針織才藝,代代相傳。圖為包集村的小繡娘正在做刺繡。 高展 攝
近年來,隨著西和縣歷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的舉辦,以繡花枕頭、鞋墊、各類手工編織的工藝品等為主的乞巧文化產品不斷走俏,使刺繡產品由婦女“贈品”轉為婦女增收的“商品”。
2015年,當地女致富帶頭人和另外12個股東組建了包集繡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很多村民利用農閑時間從事刺繡、草編行業。
包茄子說:“以前我們繡法單一、產品不細致,后來公司組織我們進行培訓,學會了十字刺繡法,這種繡法很有立體感,銷路也好。現在繡一個繡花枕頭能掙好幾十塊錢。”
刺繡不僅是一門傳統技藝,如今也成為包集村脫貧致富的新產業。包集繡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呂小紅介紹說,通過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貧困婦女”的經營模式和脫貧帶動機制,吸納了36名貧困婦女以自籌2000元,全國婦聯幫扶資金配股3000元的方式每人向繡藝公司入股5000元,年末保底分紅1000元,目前36戶貧困戶已有12戶脫貧。
包集村刺繡手工業入行不分先后,年齡也不分大小。16歲正在上高中的包苗苗說,“雖然平時課程很緊張,但一有時間還是會跟著姑姑學習刺繡。刺繡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等以后上大學學到新知識,還要幫助村里把刺繡產品推向海外。”
西和縣石堡鎮黨委書記楊勇介紹說,如今的包集村通過將傳統乞巧文化與現代婦女事業的發展融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激發了全村婦女自主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展現了乞巧文化的獨特內涵。
相關標簽:甘肅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