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29 作者:佚名 來源:陜西日報
崾崄鄉是陜西省黃龍縣北部的一個小鄉鎮,擁有全縣面積最大的油松林。在人們印象中,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但崾崄鄉卻不止有郁郁蔥蔥的林木,白城橋村還有一池一池的大閘蟹,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新興產業。
7月30日,記者見到了大閘蟹養殖大戶李喜軍。“10月上市時,大閘蟹能長到半斤左右,一只可賣50元。”正在喂養大閘蟹的李喜軍笑呵呵地說,“2015年,縣上引進大閘蟹(中華毛蟹)養殖,在別的鄉鎮沒有成功。2016年年初,我開始在白城橋村養殖,最后成功了。”
經過兩年半的大閘蟹養殖,李喜軍已是黃龍縣大閘蟹養殖大戶,有八個池塘,年均收入15萬元。李喜軍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不忘將養殖技術傳授給村民,帶動群眾通過入股增收,使大閘蟹由單戶養殖向區域性養殖發展。
2016年2月,李喜軍響應崾崄鄉政府扶持發展大閘蟹養殖的號召,毅然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飯店和農資銷售店,回到白城橋村。在縣水務局和鄉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投資18萬元建起兩個池塘開始養殖大閘蟹。李喜軍在跟著技術員學習養殖技術的同時,還通過遠程教育平臺學習,第一年養殖就獲得成功。
看著池子里的大閘蟹一天天長大,李喜軍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是第一次養殖,銷售怎么辦?正在他發愁之際,縣政府送來了專門的包裝盒,鄉政府也派人來了解他的大閘蟹養殖情況,還幫忙聯系銷路。結果大閘蟹還沒出池子,就被預訂完了。
一算賬,李喜軍第一年就掙了四萬多元。嘗到甜頭的李喜軍,2017年建了三個池塘,2018年又建了三個池塘。現在,集中連片的40畝池塘已成為白城橋村的一道風景。
黃龍縣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水質清澈無污染。采用優質山泉水實施微水流生態養殖的大閘蟹品質上乘、膏脂豐滿,深受市場青睞。隨著產業越做越大,李喜軍設計了自己的包裝盒,又定制了隨盒附贈的剪刀、食用配料等。
看著李喜軍靠養殖大閘蟹致富了,村民們也都躍躍欲試。李喜軍便主動為村民無償做起了技術指導,并自愿將自家池塘定為村上的遠程教育學用結合示范基地,熱心給村民教授養殖大閘蟹技術,并承諾幫忙銷售。“一個人富了不算什么,能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才有成就感。”李喜軍說。
隨著參與養殖大閘蟹的村民越來越多,李喜軍牽頭成立了黃龍縣壽峰寺水產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吸收了62名社員,帶領村民共同致富。2017年,村民謝加飛、史松林、李懷德各投資一萬元,年底每人分紅3000多元。今年2月,池塘放蟹苗時,村民李喜斌也投資三萬元,估計年底能分紅一萬元。
在養殖大閘蟹的同時,李喜軍計劃向冷水魚養殖、垂釣園、農家樂等方向發展,打造“一條龍”式營銷。他說:“我計劃在縣城開一家水產銷售門市部,再開家網店,跟村里人一起把養殖、包裝、銷售一整套產業鏈建起來,帶動更多人就業,促進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李喜軍的成功,帶動了黃龍縣三岔、白馬灘、瓦子街等7個鄉鎮的群眾也開始養殖大閘蟹。目前,全縣大閘蟹養殖面積已達425畝,大閘蟹成為黃龍縣群眾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