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推進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實現“點對點”服務、“一對一”救助、“多對一”幫扶,請看——
脫貧攻堅的“禹州戰法”
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從茫茫戈壁到雪域高原,從深山密林到海島漁村,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位于河南省腹地的禹州市把脫貧攻堅擺在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突出“六個精準”,緊扣“五個一批”,堅持用心、公心、愛心、責任心“四心并重”,推進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脫貧路子,被河南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授予“2017年度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責任落實到位,形成有序高效的工作格局和大扶貧局面
禹州市的脫貧攻堅“戰法”特色之一就是通過高效的組織架構,配備嚴密的制度體系,把責任真正落實到每個干部身上。
禹州市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統攬全市重點工作的“五大行動”,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第一組長、市長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建正科級規格的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和不少于5人的鄉鎮扶貧開發辦公室,統籌協調和推進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確立了“質量、精準、增收、志智雙扶、鄉風文明”十四字策略,構建起“461”工作模式(扎實推進“精準引領、穩定增收、內生動力、鄉風文明”四項工作,著力實現“兩不愁四保障”六個標準,確保“高質量脫貧”工作目標),成立由縣級領導牽頭的15個行業扶貧政策落實領導小組,出臺《禹州市扶貧脫貧攻堅行動工作方案》等文件,做好全市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每月至少研究一次脫貧攻堅工作,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市政協組織專題調研,市四大班子領導包村到戶,主要領導率先垂范開展調研,市直單位、社團組織、愛心企業積極參與,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和專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局面。
在具體推進上,實行縣級干部“2+16”責任體系,即市委書記、市長負總責,正縣級干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等16名縣級干部分工牽頭負責,把產業發展、創業就業、政策落實、督導檢查等工作落實到人,構建起主要領導親自抓、所有常委參與抓、四大班子齊上陣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周有扶貧日、月有連心會、季度有觀摩、半年有總結”的脫貧攻堅推進機制。
在禹州市,每周二是“宣傳幫扶日”。每周都會安排一個主題、部署一項重點工作,縣級干部以上率下、扶貧干部全員行動,深入聯系鄉、村、戶,落實各項扶貧任務。每月10日,由駐村工作隊結合主題黨日活動,與村“兩委”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開展1次扶貧“連心會”,實現支部、黨員、群眾“三心相連”,確保扶貧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每季度由市四大班子帶隊,開展一次脫貧攻堅集中觀摩,圍繞政治擔當、決策部署、推進落實、問題整改等,對22個鄉鎮現場打分,并在全市排名通報。建立完善幫扶機制。禹州市617個行政村有扶貧任務,他們就組建了617個村級脫貧責任組,組長由鄉鎮科級干部擔任,每人負責1個村。其中5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由53個市直部門對口分包,124個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派駐“雙百雙萬”駐村工作隊,其他440個非貧困村選派黨建指導員。按照每名幫扶責任人最多分包3戶貧困戶的原則,對需要結對幫扶的9117戶貧困戶,安排3357名幫扶責任人分包,實現了對貧困村、貧困戶的“點對點”服務、“一對一”救助、“多對一”幫扶。
政策對接到戶,杜絕虛假脫貧、數字脫貧、勉強脫貧現象
惟有掌握實情,才能有的放矢。禹州市脫貧攻堅“戰法”另一特色是精確把握基層動態,把扶貧政策與貧困戶精準對接。他們成立了由村級脫貧責任組、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村干部等5支力量組成的工作組,建立嚴密的入戶普查責任體系,認真落實“六步工作法”,堅持“四個必到”和“三個面對面”,確保貧困人口識別工作不落一戶、不少一人。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民主評議和公示公告程序,組織開展與公安、稅務、住建、工商等行業部門數據比對工作,并將結果反饋鄉鎮核實,確保群眾全程參與、全面監督,提升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度。禹州市制定出臺了《精準扶貧檔卡填寫規范》等文件,使檔卡規范化建設有了標準。創新增添了精準識別入戶普查表補充說明,對信息采集中收入來源、收入明細、家庭人口變化等事項逐一說明,使檔卡資料相互印證、互為補充。按照“領導帶頭、示范帶動、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市委書記、市長率先垂范,縣級干部、鄉鎮黨政正職和市直單位主要負責人,打造了1個示范鎮、4個許昌市級示范村和163個縣級示范村,起到了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作用。他們還創新制定了《貧困戶穩定增收計劃實施手冊》,每月填寫一次收入情況,確保貧困人口在實現穩定增收的情況下精準退出。對貧困人口的脫貧退出,堅持國家現行扶貧標準,統籌考慮“兩不愁四保障”,堅決杜絕虛假脫貧、數字脫貧、勉強脫貧現象發生。
“現在,俺村不僅新建了村部,新修了路,而且還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了石磨面加工廠,創辦服裝加工扶貧車間及以編織工藝花籃為主的‘創業小院’,我們的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了。比著前幾年,現在的生活真是好多了!”8月5日,在河南省禹州市萇莊鎮鎖石溝村,提起該村的變化,村民孫鐵偉感慨不已。萇莊鎮鎖石溝村是禹州市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現有村民176戶5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1戶302人,目前有23戶67人未脫貧。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村脫貧責任組和村“兩委”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并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和群眾需求,理清思路,精準施策,村“兩委”爭取扶貧資金630多萬元,用于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極大地改善了這里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為該村今年底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基礎;該村還引進勞動強度不大、入行門檻較低、技術要求不高、投資少、見效快的石磨面加工廠等項目,讓貧困群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實現脫貧。
工作注重實效,增收工程細化具體,志智雙扶提升動力
把扶貧工作細化到最小單元,讓貧困群眾真正增收是禹州市脫貧攻堅“戰法”的主要內容。禹州市緊緊抓住增收這個“牛鼻子”,細化并強力推進轉移就業、產業發展、金融扶貧、資產收益、政策落實、輔助增收、電商扶貧等各項增收工程。在轉移就業方面,圍繞“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行業部門和各鄉鎮積極開展多層次、廣覆蓋的免費就業培訓工作,今年以來有4500人次參加了行業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近兩萬人次參加了本鄉鎮組織的技能培訓班,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指導和幫扶服務4000人次,實現就業3000余人。在產業發展方面,抓住入選全國儲備林建設試點市的機遇,流轉貧困戶土地691.6畝,涉及貧困戶327戶,兌付土地占地款48.8萬元,使農民獲得到戶增收的租金、股金、薪金;積極推動“創業小院”建設,建成“創業小院”55個,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就業379人;設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1500萬元,著力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和創業小院發展壯大。在金融扶貧方面,強力推進金融服務、信用評價、產業支撐和風險防控四大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共發放各類扶貧小額信貸6105戶,貸款3.94億元。在資產收益方面,抓住河南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市的政策機遇,在15個試點村安排每村不少于160萬元的發展資金,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土地發展光伏產業,總投資1.93億元為5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分別建設1個50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今年5月實現并網發電,預計每年可結算光伏發電收益金1000萬元,每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20萬元。在政策落實方面,民政、人社、衛生、教育、住建等職能部門轉變作風,主動上門,逐鄉逐戶落實政策,確保行業政策落實全覆蓋。在輔助增收方面,發揮群團組織、公益企業、愛心人社作用,為貧困群眾開展清潔家園、義務支教、醫療救助、家電維修等系列志愿活動,形成人人關心扶貧、人人支持扶貧、人人參與扶貧的濃厚氛圍。在電商扶貧方面,組織涉農電商企業在462個行政村建立558個電商服務平臺,采取“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模式,逐步形成一批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網銷特色農產品,該市鈞瓷、粉條、蜂蜜、山野菜等地方特產交易額突破3400萬元,使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貧困群眾。
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才能激發困難群眾發奮改變貧困面貌的內生動力。禹州市在脫貧攻堅戰中把強化黨建引領放在首位,建立了黨建“1+4”工作體系,即加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發揮農村黨員、基層婦聯、志愿者組織、愛心企業4支隊伍作用,組織有幫扶能力的21855名無職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形成黨員干部帶頭沖鋒、社會各界踴躍參與、貧困群眾競相脫貧的生動局面,進而進一步激發了基層活力。在農村黨組織中開展以爭創“脫貧攻堅紅旗村”“基層黨建紅旗村”“產業發展紅旗村”“美麗鄉村紅旗村”“信訪穩定紅旗村”為主要內容的“選樹五面紅旗”活動,每半年從五項重點工作中各評選出10個“紅旗村”,引導基層黨組織樹立比學趕超的競爭意識,帶動農村各項工作整體上水平、上臺階。他們還充分發揮社會捐贈作用,建立了貧困戶積分管理臺賬和獎勵扶持細則,依據貧困戶勞動能力實施分類管理,對積分高的群眾開展獎勵兌換。現在,禹州市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創業就業熱情高漲,鄉風文明蔚然成風。目前共建立“扶志超市”206家,累計兌換各類物資2731份,惠及貧困群眾4209人。
“把獨居老人接回家”精神文明活動和“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自立自強行動也是禹州市脫貧攻堅“戰法”的一特色內容,他們設立100萬元獎勵基金,采取以獎代扶的方式,評選出116戶“自主創業脫貧示范戶”和528戶“敬老孝親道德示范戶”,每戶給予1000-2000元的表彰獎勵,有492名老人被子女或親戚迎接回家。郭連鎮課張村貧困群眾張中敏,身患殘疾不能外出打工,在村脫貧責任組和幫扶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從事餐飲經營,實現了自主創業,現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不僅不需要別人照料自己,而且還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相關標簽:禹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