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0 作者:佚名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劉德波在操作機器。
人工栽大蔥平均一天能栽0.7畝,10畝地需要10多天,而一臺大蔥移栽機一天就能輕松栽上10畝地。大蔥移栽機的生產應用解放了大部分的勞動力,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位大蔥移栽機的研發者,就是平度市高級技工學校2000年畢業生劉德波,他不但發明生產了開溝起壟機、大蔥移栽機、大蔥收獲機等一系列農用機械,還獲得了5項專利證書。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書寫了一名技校生的傳奇,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機創客。
辭掉工作,閉門造出首輛車
7月3日,記者來到劉德波新建的工廠,位于平度市重慶路上的青島澳世佳工貿有限公司。“小張,咱這臺機器的耕深在10~600毫米,耕寬在10~1000毫米,所以這個角度一定要精準,才能配備不同型號的刀具。”剛進入到工廠,就看到劉德波在指導工人工作。“我們剛從仁兆鎮那邊搬過來,剛招聘了一批技術工人,正在熟悉我們這個RX-4開溝起壟機的調整工作。”記者了解到,眼前的這個工廠占地大約1萬平方米,開溝起壟機、大蔥移栽機、大蔥收獲機等產品琳瑯滿目。
1996年,平度市仁兆鎮的劉德波來到平度高級技工學校學習,專攻機械焊接并擔任班長,畢業后分配到青島東風汽改廠工作,從事底盤制造。劉德波感覺到這不是他想要的工作,他渴望自由研發,他渴望運用所學發明出真正解決農民問題的機械,所以毅然回到老家仁兆鎮。這里是蔬菜種植區,長年種植大蔥、大蒜、大姜等蔬菜。“我家里就種著十幾畝大蔥,從播種到收獲,要經過播種、起苗、移栽、培土、收獲五個環節,完全由人力畜力操作,非常辛苦。”劉德波說,那個時候,他就想能發明一種可以種植和收獲大蔥的多功能機械,減輕父老鄉親的負擔。
2001年,劉德波回鄉創業,父母不同意,但還是把所有的積蓄5500元拿出來給他當創業資金。劉德波買了電焊機、切割機、手電鉆等,搞了一個月,終于研發出手扶開溝機器,主要用來開溝、除草、培土。開溝起壟機代替了以前開溝犁地的牛,一天可以開溝7到8畝,在這之前,靠人力一天只能開溝1畝地。“我先是給村里人免費試用,用好了再出錢買,沒想到效果很好,銷量很快就上來了。”劉德波說,當時開溝起壟機銷售了500臺,他收獲第一桶金,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研發不斷,技校生成了名人
隨后,劉德波陸續研制升級了開溝起壟機、開溝培土機、大蔥移栽機、大蔥收獲機和田園管理機。經過上百次的試驗,劉德波最終研制出一臺大蔥全程化機械,并稱之為“大蔥一體機”。“千萬別小看了我發明的這臺機械,既省時又省力,一臺機械能抵30個勞力。”劉德波介紹說,一個成熟勞動力每天280元至300元,可以想象能節省多少種植成本。大蔥組合式一體機,被當地百姓譽為“大蔥保姆”。
到目前,劉德波團隊已經擁有5個發明專利,采用按需“定制化生產”的方式,一個訂單7到15天的周期完成。一臺大蔥收割機一天可以收30畝地,這在之前是人力30天的勞動量。劉德波成功探索出一條“公司+農機合作社+創業基地+農機戶”的農機產業化經營路子,從一位“農機達人”成長為“農機創客”,實現了創業富民的夢想。2016年,劉德波的發明成功問鼎中央電視臺財經欄目《創業英雄匯》,同年,入選“中國農業人才庫”。
一心為民,發明之路不停歇
“我們的研發以及銷售市場是定位在中小型農用機械市場。全國有800萬到1000萬畝大蔥種植面積,大蔥、大蒜都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同時,農村青年勞動力不足且老齡化嚴重,農民渴望解放雙手,渴望機械化,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劉德波介紹說,通過進一步提高移栽機的專業化和市場能力,達到大蔥“全程機械化”,實現“種管收”一體化工作模式,單人可以管理百余畝田。
在談到如何讓進一步搞研發以及推廣時,劉德波微露難色,“雖然每天都在進步,但依然面對人才少的難題。年輕人創新能力不足,甘愿扎根農村、了解農業、關注農民的人才匱乏。”雖然如此,劉德波仍然信心十足,現在的他正著手新的機械研發,準備將精細化的管理模式逐漸推廣到大蒜、大姜等農產品種植上。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