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0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曹茸 張培奇 李竟涵 范亞旭
偏居豫西南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最近格外熱鬧,三個多月來,全省已經有一半的縣前來觀摩學習脫貧攻堅工作。這源于今年5月9日在蘭考縣舉辦的全省第一批扶貧干部培訓班。
“脫貧攻堅涉及人數多、力量廣,如果責任不壓實,就容易陷入‘推著走’‘打亂仗’的窘境。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以此為遵循,泌陽通過構建脫貧攻堅責任體系,讓扶貧的步伐更穩、更實。”泌陽縣委書記張樹營在培訓班上關于“構建脫貧攻堅責任體系”的講課引起廣泛關注,一時間全省掀起向泌陽脫貧攻堅工作學習的熱潮。
泌陽是革命老區縣、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現有貧困人口26215人。自2017年起,泌陽以構建責任體系作為扶貧工作“方法論”,制定責任清單,明確各方職責,激發全縣5000多名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科學履責,主動發力,從源頭上保證了政策落實不走樣,凝聚人心促發展,為脫貧攻堅提振了“精氣神”!
定職責——
108項責任“對號入座”
路燈整齊明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村民三三兩兩散步乘涼,泌陽縣高邑鄉王灣村廣場的夏日一幕,讓人很難相信這里幾年前曾臭水溝遍地。“我們剛到村里時,村‘兩委’辦公室連門都沒有,野草長得老高。”王灣村脫貧責任組長柴罡回憶道,“剛開始也不知道該干什么,就等著鄉里安排任務。”
柴罡的困惑并不少見。從2016年起,縣處級干部、村“兩委”、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督查巡查組……11類群體5000多人投身于泌陽脫貧攻堅戰場。但由于責任不明確,很多駐村干部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工作常停留在見見面、填填表、送東西的“蜻蜓點水”,甚至由于統籌不科學“打亂仗”,造成人力物力浪費。
怎樣有效調度這支扶貧大軍,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只有合理地定責、履責、督責,才能形成聚力攻堅的良好態勢。”張樹營一直在思考。為此,泌陽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的意見》,為全縣11類群體列出一張共108條責任的清單,讓每個人都能對號入座。職責一明確,“原來可干可不干的工作,現在不干不中了”,駐村干部從發號施令的“指揮員”,變成了和貧困村融為一體的“戰斗員”。
王灣村以此為契機煥然一新。“之前我們覺得申報扶貧項目是村里的事,和工作組沒關系。但按照清單規定,所在村的項目申報實施是工作組的責任之一。”柴罡告訴記者,“去年一年,我們通過申報扶貧項目,給村里爭取了1000多萬元,用于翻新村‘兩委’辦公室、建廣場、安路燈,發展產業。”
構建責任體系,離不開一個“實”字。一年多來,泌陽縣召開20多次脫貧推進會,領導講話沒有一次要稿子,都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為了督促扶貧干部學習政策、增強履職能力,張樹營還經常現場進行隨機測試、去村里暗訪隨考。
在這個體系下,人人爭干實事。高邑鄉史洼村扶貧專干李亞麗本來只是鄉村超市的收銀員,2016年當了扶貧專干。她告訴記者:“我喜歡幫貧困戶做事情,幾乎每天都上門走訪。”一年多跑下來,現在貧困戶見了她都“可親”。因為表現優秀,今年她被選入了村“兩委”班子。
“責任體系既是指揮棒,又是緊箍咒,有助于轉變干部工作作風,避免‘走讀’現象。”楊家集鎮大徐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馬忠蒿對此深有感觸。曾經,因為駐村隊員不住村,他這個隊長成了“光桿司令”,現在駐村隊員穩下了心,在村里搭起了床鋪、升起了爐灶,組織關系也全部轉入所駐村。在工作隊幫扶下,大徐村已帶動81戶貧困戶脫貧。
壓實責任,必須以監督巡察“實”為基礎。泌陽從全縣各單位選拔12名有經驗、能力強的青年干部,設立6個專項督導巡查組,每組兩人。所有人員與原單位脫鉤,每周由縣里交辦一項督導任務。
“我們接到任務都是不打招呼,直接入村,先跟農戶訪談,再去村委核實。發現問題就制定整改清單,整改結束后再由我們驗收,合格才可以銷號。”第三督導組組長范海角說話爽快干練,“每周都有一項明確的任務,不打無謂的‘疲勞戰’,主要看完成任務的效果。”
為避免督導組講人情、發現問題不上報,泌陽對督導工作采取逆向計分。泌陽縣縣長魏華偉告訴記者:“發現問題越多,督導組分值越高,被督查單位分值越低,反之亦然。對雙方評分定期排名,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打破了‘你好我也好’的一團和氣。”
除專項督導外,泌陽縣紀委將監督執紀問責重點下沉到脫貧攻堅工作一線,進行常態化監督檢查。泌陽縣紀委書記郭洪波介紹,2017年縣紀委分3輪對鄉鎮(街道)和相關縣直單位黨組織進行了重點巡察,實現了鄉鎮脫貧攻堅領域巡察全覆蓋。今年又在第一輪巡察中對全縣脫貧攻堅排名考核靠后的兩個鄉開展了集中巡察和村級巡察,增壓添責。
這種一“責”到底的踏實勁,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動力。目前,泌陽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有超過60%符合退出條件,預計今年年底全縣將脫貧摘帽。
聚人心——
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責任明確了,履責是關鍵。扶貧干部思路不清、辦法不多、步子不大怎么辦?貧困戶少路子、缺膽子怎么辦?泌陽縣以搭建村級黨群創業服務社促履責,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探索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新路子。
“麥茬豆、豆茬麥”“鳥不來筑巢、雞不來臥窩”。馬谷田鎮河南村曾是出了名的“光棍村”,五道丘陵貫穿全村東西南北,阻斷了村里人的致富路。但記者從縣城驅車前往河南村時看到,山路兩旁種滿了桃樹、梨樹,鮮紅飽滿的桃子壓彎了樹枝,好一場豐收。
是什么讓“光棍村”青山綠水、花果飄香?“我們吸收村干部、合作社負責人、創業有成人員、黨員致富能手等10余名各類人才,成立了黨群創業服務社。以此為平臺發展村集體經濟,領辦種植養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致富。”河南村村黨支部書記余永立自豪地說。在黨群創業服務社帶動下,全村各類林果種植面積近萬畝,村集體年收入20余萬元,村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去年年底已實現整村脫貧。
說起現在的日子,河南村村民余支成一臉滿足:“前兩年我窮得房子都沒有,只能住在別人家。后來合作社免費送樹苗、教我種梨樹,今年這10畝梨樹能收入一萬多元。”他去年脫貧后,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總算有了自己的家。
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但現實中不少村級組織無錢辦事、集體經濟“空殼化”,戰斗力、凝聚力不強。
“為發展集體經濟,推動產業發展,我們以村黨支部為依托,成立了黨群創業服務社。”泌陽縣副縣長王慶懷介紹,“通過創辦、領辦、協辦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在自愿結合、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下,開展經營活動,實現利益共贏。”
楊家集鎮郭莊村黨群創業服務社與泌陽縣大地菌業有限公司合作,讓昔日的貧困戶成了洋專家。雙方共建食用菌大棚100座,全部由貧困戶承包,免費培訓技術,生產菌棒銷往韓國市場,創匯300萬元。去年還向韓國輸送食用菌技術人員18人,年人均收入達到7萬元,真正實現“輸出一人,脫貧一戶”。
楊家集鎮鎮長劉久軍介紹,通過這個平臺,郭莊村集體經濟年收益20萬元,90戶貧困戶通過承包大棚、12名農民通過勞務輸出已全部脫貧,企業、村集體、貧困戶實現了三方共贏。
“很多人有能力、愿意服務群眾,但沒有時間做村‘兩委’日常事務,黨群創業服務合作社給他們搭建了一個發揮作用的平臺,以此為紐帶,凝聚起各方人才。”泌陽縣扶貧辦副主任陳功坤說道。
人心齊,泰山移。目前,全縣354個村依托黨群創業服務社,建起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118個村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突破,村級集體經濟總量達到5290萬元,村集體年純收入突破1000萬元,集體經濟對脫貧攻堅的貢獻率達67.9%以上。
集體經濟有了錢,能更好地服務村民,組織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強。馬谷田鎮馬谷田村第一書記劉輝回憶道:“2015年我入村時,黨建還很薄弱,村‘兩委’說話沒人聽。現在每個黨員都對口幫扶貧困戶,村‘兩委’威信大大增強。”
為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泌陽還開展“奪旗爭星”活動,對評選為十面紅旗的基層黨組織獎勵現金兩萬元,被評為四星級以上基層黨組織的村“兩委”干部,適當上浮工資,二星級以下村的干部工資予以下調。村級黨組織真正成為推動發展、敢于攻堅、服務群眾的堅強戰斗堡壘。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夯實吸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目前,泌陽縣共有68家企業累計投入資金3089萬元,定點幫扶68個貧困村,幫扶貧困戶3307戶5362人。
興產業——
特色優勢轉化為扶貧效益
作為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夏南牛的誕生地、全國聞名的“花菇之鄉”,泌陽全縣從事夏南牛養殖和食用菌種植的分別達到10萬人和30萬人,建有夏南牛規模養殖場183個、食用菌示范基地50個,培育了恒都食品、億健食品、泌陽食品等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如何將產業優勢轉化為扶貧效益?關鍵還是在人。泌陽縣通過責任體系調動起各級干部的積極性,查村情、訪民意,產業的發展不再是盲目跟風,而是“有的放矢”,靶向脫貧,目前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至少有兩種穩定收益。
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的養殖場里,幾乎聞不到臭味,毛色油亮的夏南牛或悠閑散步,或躺臥休息。“這是單體亞洲最大的養殖場,通過與貧困戶組成利益共同體,帶動3400戶貧困戶發展肉牛養殖,每戶年均收益不少于3000元。”泌陽縣畜牧局局長王懷軍介紹,發揮夏南牛的特色品牌優勢,念好“牛”字經,全縣31個貧困村摘掉了“窮帽子”,1.4萬余人拔掉了“窮根子”。
只有利益聯結有效,貧困戶的錢袋子才能真正“鼓起來”。雨露菌業負責人禹宗本介紹了公司的帶貧模式:“企業免費提供菌棒和技術指導,按不低于市場價回收,貧困戶負責食用菌管理,利潤三七分成,企業得三,貧困戶得七。”2017年,公司共帶動286戶貧困戶增收。
“企業提供菇棚、菇棒,我只負責管理,去年種的1萬袋蘑菇賣了近10萬元,分得利潤3.7萬多元,真是沒想到。”王店鎮小河村貧困戶王霞很高興。去年,全縣共有786戶1753名貧困戶通過種植食用菌等,實現脫貧。
泌陽縣通過“百企幫百村”活動,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對優秀帶動企業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相繼建立了以楊家集等鄉鎮為核心區的夏南牛養殖基地、以馬谷田等鄉鎮為核心區的林果種植基地、以高邑等鄉鎮為核心區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等七大特色產業基地,與貧困群眾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
在扶貧過程中,不少貧困對象不能外出就業,或因病、因殘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動。要啃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還需要因人施策。泌陽主動發力,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田間地頭設置扶貧工廠,先后建成扶貧車間23個,讓貧困戶“上班能哄娃、打工能種地、在家能脫貧”。
不停運轉的流水線、機器的轟鳴,位于高邑鄉侯莊村的河南乙泰化妝品有限公司車間內一派繁忙,流水線上坐滿了有序忙碌的女工,她們都是村里的農民。貧困戶劉國芳的家庭因病致貧,她一邊熟練地包裝美甲筆,一邊告訴記者:“我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元,在家門口打工也方便,還能照顧孩子和家里病人。”
公司總經理王賓原來把廠開在深圳:“沒想到鄉黨委書記親自去深圳,找我回家鄉辦廠。2015年我返鄉創業,今年鄉里又專門為工廠修了柏油馬路。”在公司帶動下,周邊鄉鎮貧困戶每年人均可增收約2000元。
除此之外,賒灣鎮張灣村農民田金滿通過電商渠道,帶動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摘柿子葉、挖草藥等增收。在他的網店里,本來不值錢的干蘿卜葉、花生葉賣出了20元一斤的肉價錢,年銷洋槐花、山野菜、芝麻葉等300多萬元,輻射帶動周邊8個鄉鎮貧困對象脫貧致富。
聚沙成塔,責任擔當的強化讓參與脫貧工作的各類群體真正形成合力。張樹營表示:“通過構建脫貧攻堅責任體系,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知曉率、滿意度、認可度不斷提升。隨著各方責任的明確、夯實,泌陽一定能交出一份脫貧摘帽的滿意答卷!”
相關標簽:泌陽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