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6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付偉 鄭可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滔滔珠江從這里奔騰入海,改革風帆在這里獵獵招展。這里,便是珠海——一粒鑲嵌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明珠,光芒閃爍、熠熠生輝;一棵扎根在火熱創新土壤的大樹,枝繁葉茂、郁郁成蔭。
珠海是時代的寵兒,1979年建市,一年后便成為經濟特區;珠海是美麗的姑娘,碧波簇擁的漁女雕像,是這座浪漫之都的精神坐標;珠海是攀山的勇士,用改革巨斧劈出大好春光,以開放胸襟包容陣陣海風;珠海是和諧的樂章,都市森林的繁華與田園鄉愁的醇香,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向海而生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珠海人的堅韌與包容;改革前沿的歷史定位,賦予了珠海新的動能與榮光。40年來,珠海高擎發展大旗,立足本地實際,以黨建鑄魂、以生態立基、以產業興農,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的獨特道路,描繪出一幅幸福祥和的斑斕畫卷。
黨建鑄魂引領改革
打開珠海地圖,不難發現,水道縱橫密布帶來的交通困局,曾一度影響著珠海東西兩部的協調發展。以斗門區和金灣區為主的西部,居住著全市90%的農民,土地總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3,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卻只占全市的2/5。
1988年,中共珠海市委作出重點開發西區的戰略決策,珠海人開始“一路向西”。多年砥礪前行,珠海西區作為城市副中心定位逐漸明晰,一個富有特色的濱江田園生態宜居宜業新城正在那里快速成長。
斗門區是珠海西區崛起的一個鮮活樣本。多年來,斗門區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通過創新土地經營、分享改革紅利、完善農村金融、健全“三資”平臺、量化集體資產、推行土地確權等方面,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掃平了體制機制障礙。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回望來路,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實現農村有效治理,是斗門區農村改革深化、農村社會穩定的固本之根。對于這點,斗門區白蕉鎮蝦山村黨支部書記楊云鋒深有體會。
由于歷史遺留的土地糾紛問題,蝦山村曾經是一個魚蝦塘不能正常發包、水稻田到期不能重新分配,村民拒絕上交土地承包款、頻繁罷耕上訪的問題村。
2014年蝦山村“兩委”進行了換屆選舉,楊云鋒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村“兩委”班子甫一上任,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直面矛盾。為了取得村民信任,村“兩委”班子嚴格落實信息公開制度,要求黨務、村務和財務要時時公開,黨員干部從加強自身規范入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面對面與村民直接溝通聯系,聽取意見,提供服務,同時制定“全村十大民生實事”“村民福利清單”,還成立了農村基層少有的黨員志愿服務隊,有針對性地幫扶貧困家庭。
在強有力的基層組織領導和黨員帶頭示范作用下,村“兩委”成員拉進了和村民之間的距離,順利收回土地承包款,規范魚塘發包制度,合理分配農田。近年來,村黨支部又通過多方籌資900多萬元,提升村內基礎設施水平。村文化中心、黨員活動中心、健身廣場的投入使用,使村民幸福感倍增。客家大院、耕讀客棧、觀荷臺等一系列鄉村旅游設施相繼完善,為村集體經濟從傳統農業生產向鄉村旅游轉型奠定了基礎。
“村容村貌的改善、鄉村經濟的順利轉型,都離不開基層黨組織這個堅強的戰斗堡壘。”楊云鋒介紹,近年來蝦山村吸收了許多優秀的青年加入黨組織,這些新鮮血液的輸入,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多動能、增添了更多活力。2017年,蝦山村“兩委”換屆選舉,新的“兩委”班子平均年齡不足40歲。
蝦山村的變化,也為斗門區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思路上的參考。目前斗門區90%以上的村(社區)已實現村(社區)“兩委”班子“一肩挑”和交叉任職。2017年,斗門區分別從區人大、區委政法委等單位選派了7名優秀干部擔任基層黨組織書記,實行全脫產駐點,重點整頓7個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
生態立市結出碩果
珠海“花園城市”的美譽由來已久。改革開放40年來,在波瀾壯闊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珠海另辟蹊徑,踐行生態立市、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探索出一條既能發展經濟又能保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位于斗門區蓮洲鎮的“十里蓮江”景區,如今是備受珠海甚至珠三角地區市民青睞的鄉村旅游景點之一。景區所在的蓮江村是一個百年古村落,老樹葳蕤,民居古樸,鄉風淳樸。誰也無法想象,這個如今鄉韻十足、人氣爆棚的嶺南古村,曾經面臨著怎樣的迷茫和徘徊。
時針撥回到10年前。蓮江村雖土地肥沃、河網密布,卻因為位于珠海最西端、遠離城市中心,而面臨被邊緣化、空心化的困境。由于地處基本農田保護區和重點水源保護區,2008年,村民一度寄望可以發家致富的工業項目興建不久便被關停,村中經濟發展陷入困頓。
不過,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恰恰為蓮江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基礎。經過多方努力,蓮江村引進生態旅游開發公司,通過村企合作,共同打造集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度假和養生居住等于一體的大型生態旅游項目——十里蓮江,走出了一條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路徑。根據蓮江村與企業的合作協議,在土地流轉方面,村集體、村民分別與企業簽約,將村集體用地和村民的宅基地、閑置房屋流轉給蓮江生態旅游公司,由公司統一開發。除此之外,企業還必須每年給村集體25%的門票分紅,以及承諾在用工方面優先錄用本村員工。
很快,村民的舊居被改造成小庭院式的民宿,曾經被撂荒的田地搖身一變成為城里人喜聞樂見的農耕體驗項目,蓮江村的發展活力重新被喚醒。村黨支部書記鄧昔強介紹,如今項目內的民宿和青年旅館租用民房總共30多套、70多間,景區解決村民就業90多人,占員工總數的95%。與此同時,地租從項目進駐時的600元/畝漲到近1300元/畝。
也許有人說,蓮江村的振興離不開天賜的自然稟賦,對于那些生態優勢并不突出的村莊來說,又如何尋找綠色發展的立足點呢?位于珠海市中心的“城中村”北山村,或許可以給出這一問題的答案——在挖掘、激活農村現有資源價值的基礎上,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與共生。
北山村是珠海知名的“網紅村”。國內乃至世界音樂界中小有名氣的北山音樂節便在此舉辦。在這個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里,博物館、民宿、文創中心藏身其中,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藝愛好者。說起文化創業產業最初在北山村聚集起來的緣由,北山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成杰頗為自豪:“北山自古就是一個文化名村,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驅者楊匏安的故鄉。”楊成杰介紹,北山村的發展路徑可以總結為8個字:紅色社區,綠色崛起。由于地處市區交通便利,村落歷史悠久,遍布著的37座祠堂古韻猶存,北山村吸引了許多文藝創作人員在此扎根創作,逐漸形成了城市的文創產業聚集圈。
為了保護舊村的生態人文資源,北山村通過村民集資和村集體補貼,全村籌集6100萬元,統一建成520套居住面積在60-100平方米的房子作為村民聚居的新村,按照成本價格分配給搬出舊村的全體村民居住。走在橫跨北山村的北山路上,只見傳統單門獨院的舊村與現代六層樓房群的新村分踞兩旁,相互輝映,成為北山村保護性開發傳統鄉村文化資源、將生態和生活生產有機結合的有力印證。
現代園區富民興農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則是產業興旺的有力抓手。在珠海,一座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既是現代農業技術裝備集成、優勢特色農業發展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成為西部生態新區的有力支點。
2016年,珠海市出臺《珠海市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打造大園區、搭建大平臺”成為珠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在此思路下,珠海鉚足勁頭、精準施策,通過政策推動、項目帶動、科技驅動建設臺灣農民創業園、國家農業科技園、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金灣都市農業示范區等4個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使這些園區成為優質高效、資源節約、品牌響亮的珠海現代農業新名片。
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是珠三角面積最大的農業生態園區,規劃面積約占珠海市陸地面積的1/6。2013年,園區獲批科技部第五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7年11月正式掛牌。2014年,珠海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意見》,在財政、科技創新、招商引資、用地保障、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給予園區資金和政策支持,連續7年每年支持園區配套資金5000萬元。
政策的傾斜與推動很快引來了產業的聚集,5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以及15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于此。“政府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引導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是我們選擇珠海的重要原因。”珠海市湖江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志瑩介紹,企業于2016年下半年從佛山市三水區遷址珠海,并利用政策紅利對生產場地和產能進行了擴容,僅過了一年半時間,產值便從原來的2000萬元躍升至8000萬元。
雖然珠海的農業規模僅占全市GDP的2.2%,但特色明顯。水產、水果、蔬菜、花卉等發展優勢突出,特別是水產業占比61.9%,成為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撐產業。在推進園區建設過程中,珠海強調以特色都市農業、生態旅游為發展引擎,以項目帶動產業發展,推進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康體養生養老、民宿經濟、生態綠色循環農業、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深度融合。遵循此發展思路,打造“黃鰭鯛”國家地理標志、白蕉海鱸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一個個“國”字號項目相繼落地,正成為珠海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強大引擎。
相關標簽:珠海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