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5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
淅川縣丹江口庫區雨過天晴。不遠處的坡地上,荊紫關鎮廟嶺村67歲的村民魏立慶在自家果園里鋤草。“村林果合作社提供種苗,俺種了7畝大櫻桃。今年套種的花生和白術,估計能賣8000元。”他告訴記者。
魏立慶一家6口人,老伴和兒媳婦都有慢性病,兩個孫子在上學,前些年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脫貧攻堅帶來的春風,讓老魏一家享受到多項幫扶政策,收入門路越來越廣:流轉出去3畝地,每年租金2100元;到戶入股分紅每年4000多元;光伏發電補貼每年3000元……“加上兒子出去打工,俺家去年收入超過4萬元,光榮脫了貧!”老魏自豪地說。
魏立慶一家發生的變化,是淅川縣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增收的一個縮影。
淅川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項目上馬、資源利用限制不少。如何找到一個群眾增收、水質保護的“雙贏”方案?去年以來,淅川大力發展綠色扶貧產業,確立了“短中長”三線結合的發展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淅川路徑”。
短線以菌、蔬、藥、光伏等生態產業為重點,目前已覆蓋1.2萬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中線發展經濟林果,全縣累計發展軟籽石榴、杏李、薄殼核桃等30余萬畝,帶動貧困戶近8000戶。長線以丹江湖創建5A級景區為契機,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游和鄉村旅游。目前已培育鄉村旅游點和農旅示范園40余個,解決了2000多名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
產業選準以后,如何調動帶貧主體和貧困戶的積極性?淅川探索實施了“三權分置”“資產收益”“返租倒包”等帶貧模式,把農戶零散的土地統一流轉給龍頭企業,既實現規模化種植,又讓土地保值增值;同時把貧困戶組織起來,參與產業基地管理,實現“利益共享,捆綁發展”。
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綠色扶貧既帶來了淅川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讓更多貧困群眾得到了實惠。據了解,全縣46個規模以上生態產業基地,已累計接納6570名貧困人員就業,人均年增收1.5萬元。
產業發展夯實脫貧根基,淅川縣脫貧攻堅步伐明顯加快。截至目前,全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年底的69555人減至43238人,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年底的10.66%降至7.0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94元。在河南省脫貧攻堅成效綜合評估中,淅川縣連續3年位居前列。
相關標簽:淅川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