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培養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二傳手”
中國農業新聞網訊(記者操戈 鄧衛哲)如何解決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一直是讓農業科技人員頭疼的事。4年多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以下簡稱:熱科院海口實驗站)通過加大“三區”科技人員專項培訓,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科技“二傳手”,有效促進了農業科研成果落地。
據了解,海南“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農業科技人員專項培訓班(以下簡稱:海南“三區”培訓班),培訓對象主要為海南農業科技110技術服務站站長、鄉鎮農技服務站技術骨干和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等。培訓目標是將農業科技成果在實際產業中推廣應用。
“堅持服務‘三農’,做到產有所需,研有所為,用科技支撐農業產業發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黨委書記明建鴻稱,海南“三區”培訓班的目的是服務地方政府需求,服務產業發展需要,指導農民抱團致富、科技致富、勤勞致富。讓基層技術服務人員拓展思路,轉變觀念,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能有所收獲,進而引導農民實現品種和種植結構轉型調整升級,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地方鄉村振興戰略服務。
培訓緊貼產業需求
為了讓學員喜歡聽課,熱科院海口實驗站在課程設置方面采用了參與式培訓,所有課程都是針對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展開互動式交流討論。每年培訓前都會進行產業調研,找準當下產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設置課程。
在課程設計方面,一是介紹新的農業技術,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各項研究成果進行統籌,主要在熱帶果樹新品種、栽培技術及產后銷售等環節進行技術培訓;二是后續跟蹤服務,讓學員與培訓老師之間建立長期合作服務關系。
負責組織培訓的熱科院海口實驗站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周兆禧認為,這些人培訓后有的掛職科技副鎮長,有的成為村兩委干部,有的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經營主體或致富帶頭人,能夠有效帶動農業科技推廣和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在科技扶貧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臨高縣東英鎮科技110服務站站長謝岳山,2015年參加第一期培訓,2016年1月份到臨高縣波蓮鎮掛職副鎮長。培訓班讓謝岳山印象最深的是老師講了很多龍眼、荔枝的種植管理技術,臨高農民在80年代種了不少龍眼,由于管理不到位,果園基本都荒廢了,現在實現了起死回生。
東英鎮種植大戶謝飛種了上千畝荔枝、龍眼,因樹體老化、品種退化,一時無從下手,砍了可惜、丟著不管浪費。謝岳山試著用培訓班上學到的嫁接技術,給他換了品種,原先準備淘汰的果園又重新長起來了。在他指導下,謝飛還學會了嫁接、控梢、調控果期等果樹管理關鍵技術。
“這個培訓接地氣,解決的都是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謝岳山說,跟農民打交道就是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說得再好不如見成效。荔枝、龍眼樹體老化,農民不懂嫁接、環割,不知道該換哪些好的品種。這些問題在“三區”培訓班的課堂上,熱科院海口實驗站的老師都針對性地做了回答。
針對海南農業生產小而散的現狀,“三區”培訓班在課程設置方面培訓班還專門增加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何運營,指導農民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農資、統一銷售。
看到適度規模化種植的好處后,謝岳山把熱科院海口實驗站周兆禧推廣的的大紅心火龍果新品種引進到臨高縣波蓮鎮試種,發動村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了60畝。該品種個大、商品率超過90%,甜度達到18度以上,種出來根本不愁賣。不少先前沒入股的村民爭著加入合作社參與種植。
謝岳山說,雖然培訓班只有短短的半個月時間,但跟專家建立的緊密聯系卻一直保持,平時技術方面有啥需要指導的,一個電話專家就會上門服務,來不及的拍張圖片發到微信群里,第一時間會有專家答復。針對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跟專家一起聯合攻關,而且所有指導都是免費的。
“培訓班的內容必須緊貼產業發展需求。”周兆禧主任介紹,在后續服務方面,熱科院海口實驗站一是組織專家定期巡訪,二是通過微信群等方式進行日常跟蹤服務,做到出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
培訓帶動研企合作
之所以把連續4年參加培訓的科技人才集中在一個微信群做跟蹤服務,周兆禧解釋,一方面推廣熱科院海口實驗站多年來的科研成果,做好技術指導;同時也發現一些生產實踐中的問題,聯合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共同申報科研項目,做到同立項、同攻關和同收益。
海南“三區”培訓班通過4年多的積累,有不少農業公司主動找上門尋求技術合作,熱科院海口實驗站與培訓對象共聯合申報了8個科研項目。也有部分地方政府上門咨詢科技扶貧,有的科技人員還被聘為地方科技顧問,做產業扶貧的科技項目策劃。
海南四方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方瑜,2016年參加了“三區”培訓班。談到收獲,她覺得,一是拓展了人脈,每個市縣都有參加培訓的農業企業或技術服務人員,為以后做農業一個信息便可掌握全省行情;二是開闊眼界,培訓班授課內容都是根據企業實操需求,請長期在一線科研和實踐的專家或企業家講案例;三是通過與科研機構聯合攻關,解決了實際生產中的問題。
許方瑜公司所在的陵水縣是海南荔枝最早上市的市縣,由于連續耕種,土壤出現板結、酸化,地力下降,前兩年品質和產量有所回落。為此,參加培訓時,許方瑜主動找到熱科院海口實驗站專家希望能夠聯合申報荔枝園土壤提質增效項目。經過實地考察后,很快雙方便成功申報了海南省科技廳重點項目資助-荔枝果園提肥增效的項目,以促進高產高質。
項目實施兩年來,示范園區一是實現化肥農藥雙減,二是土壤肥力顯著提升,酸堿度明顯改善,有機質含量增加了近一倍,果實品質有效改善。從目前來看,掛果率和品質明顯提高,每畝增產500到1000斤,每斤價格能多賣2塊錢。
“科研與實踐的交流共鳴,催生了很多科研項目,讓農業科技真正落地并可持續,也讓科技創新真正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一直從事科研和科技推廣的周兆禧認為,在對企業和農戶的實際技術指導中,對科研單位也起到了反向促進作用,通過與熟悉生產的學員不斷交流,催生了不少針對生產和產業提升的科研選題,真正讓科研落地。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