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3 作者:佚名 來源:重慶日報
柑橘豐收了,村民忙摘果
高陽鎮貢橘喜獲豐收,村民忙著選果進超市
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作為貧困人口大縣的云陽,拿什么作為拳頭農產品去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脫貧攻堅的步伐?
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云陽緊緊依靠三峽庫區良好的自然優勢,堅定不移地以發展柑橘產業為統攬,以打造三峽庫區晚熟柑橘大縣為目標,圍繞區域布局,突出規模種植,注重晚熟特色,實施品牌戰略,努力實現產業增效、果農增收、生態增綠,全縣柑橘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以30萬畝“黃金果”(柑橘)為引領,云陽縣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一條“金燦燦”的產業鏈,成為云陽脫貧攻堅、生態示范縣建設和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利器。
兩月栽種四千畝
柑橘產業促增收
兩個月種了4100畝柑橘。在全市深度貧困鎮泥溪鎮,宛如一夜春風之后“冒”出的大片柑橘林,被云陽人譽作“泥溪奇跡”。
泥溪鎮是云陽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去年,為配合深度貧困鎮村做好產業發展規劃,云陽縣果業局專門派出一名副局長深入泥溪鎮和其他鄉鎮深度貧困村,指導他們編制脫貧產業規劃,做好項目銜接和技術服務。
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云陽縣農委、果業局得出一個結論——泥溪鎮生態環境良好,自然優勢得天獨厚,培育綠色、有機果品潛力巨大。建議該鎮通過綠色生態水果品牌打造,借助電商銷售,增加產業效益,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
今年3月,云陽啟動產業扶貧百日攻堅行動。在縣農委和果業局的指導和幫助下,泥溪鎮克服種種不利因素,以聯坪村為突破口,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種出了4100畝柑橘。
長江沿岸出好橘,云陽貢橘尤為著名,為古代朝廷貢品。早在漢代,朝廷便專設“橘官”管理柑橘種植和上貢。
而今的云陽,已成為我市柑橘產業核心區縣、三峽庫區晚熟柑橘大縣。在全縣為脫貧增收規劃的三大產業中,柑橘位列第一。
同一塊土地,農民種柑橘的產值遠超傳統農業。對此,盤龍街道活龍社區貧困戶冉順隆深有體會。
此前,冉順隆長期種植土豆、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收入根本無法抵銷家庭開支。后來他響應政府倡導種植晚熟柑橘,每年可增收1萬元左右。
冉順隆所在的活龍社區,每年柑橘產量高達300萬斤以上,折合人民幣600萬元以上,每畝柑橘增收3000元。不少村民已經靠種植柑橘,實現了脫貧致富。
確立三大品牌
實現錯位發展
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云陽始終堅持以產業扶貧為工作主線,大力發展柑橘產業。特別是新一輪脫貧攻堅啟動中,柑橘作為云陽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3年來,云陽累計爭取中央現代農業柑橘專項資金2000余萬元,對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大大提高了果園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
創建柑橘標準示范園60個。通過在園區實施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提高了全縣柑橘的管護水平,提高果實附加值1元/斤以上,增加了果農和貧困戶收入。
同時,縣財政在水果產業上的投入多達6000余萬元,新建柑橘、李子等果園5萬余畝,果園管護30萬畝,完善果園基礎設施3.5萬余畝。
打造品牌,是提升產業附加值,促使產業長遠發展的大計。云陽突出抓好品牌創建,著力打造“云陽紐荷爾”、“云陽晚橙”、“云陽貢橘”三大柑橘品牌。
確定三大品牌,云陽經過了細致的考量——8萬畝“云陽紐荷爾”臍橙當年12月至次年1月上市,是早已享譽市場的“中華名果”。18萬畝“云陽晚橙”屬次年春節至5月上市的優質晚熟品種!霸脐栘曢佟鼻擅畹赜脷v史悠久的橘文化對3萬畝寬皮柑橘進行了品牌包裝。這樣的品牌組合不僅和周邊柑橘產業大縣實現錯位發展,而且還延長了以晚熟臍橙為主的云陽柑橘的上市期,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市場需求。
云陽統一以“橘官堂”注冊商標和“天生云陽”形象包裝,對柑橘進行統一營銷。對內,云陽將縣內16家涉果企業、97家專業合作組織、300余戶大戶的信息和20余家市內外果品經銷企業、200余名收購客商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客商信息庫。對外,云陽積極組織縣內營銷企業到主城對接市場,積極在全國性產業節會“賺吆喝”。
此外,云陽還緊扣“互聯網+”,積極推動果品與電商融合。蘇寧易購、淘寶特色中國云陽館,線上線下銷售活躍。3年來,通過電商銷售的果品占總銷量的20%以上,效益較傳統市場銷售至少翻了1倍以上。云陽柑橘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到國內10多個省市,并出口泰國、越南、新加坡、俄羅斯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規模效益初顯
助力脫貧攻堅
蓬勃發展的柑橘產業,直接助力了云陽的脫貧攻堅。歷經3年不懈努力,云陽貧困鎮村水果主導產業初具規模。
目前,全縣162個貧困村中,300畝以上柑橘園達到68個,涉及貧困戶5504戶,果園總面積達76457畝。養鹿鎮新禾村、中山村,渠馬鎮天嶺村,雙龍鎮三堂村,江口鎮沙溪村已經成為知名的柑橘基地村。貧困戶靠水果產業增收初見成效。
3年的發展,為云陽培養出一批柑橘產業技術人才。以三峽庫區中柑試驗站為依托,云陽借助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人才更新培訓、扶貧技能培訓等機遇,派出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果園,開展現場技術指導。舉辦各種技術培訓45期,培訓果農2250人次、鄉鎮技術骨干300余人,為貧困戶產業發展培訓了一支“不走”的技術分隊。
隨著柑橘市場行情的上漲,近兩年秭歸、贛南、奉節等外地客商來云陽流轉柑橘果園絡繹不絕。
截至2017年,云陽30畝以上柑橘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企業以及外來流轉經營業主,規模經營包括一些貧困村在內的柑橘果園達85378畝,實現年流轉費總計4695余萬元,同比新增管護投入3580余萬元,為柑橘產業提質增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為提高柑橘的商品附加值,云陽已布局產地商品化處理生產線11條、處理能力110噸/小時,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2個、產地預冷預貯庫34個庫容6800方、年冷鏈貯藏保鮮能力達到5萬噸。
滿城盡帶黃金甲
以菊花為代表的中藥材種植成為云陽富民產業
云陽有“兩朵菊花”,一朵姓冉,一朵姓楊。云陽以菊花為代表的中藥材種植產業,正如一輪冉冉升起的朝陽,蘊藏著能量,充滿著希望。
在云陽縣龍角鎮的一座山坡上,有一棟佇立在花海中的兩層小樓。樓前的牌子上,“冉菊花”的LOGO格外醒目。
屋外,是一片“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景象。屋內,菊花面、菊花皂、菊花枕、菊花酒……各色菊花產品琳瑯滿目。
“冉菊花”叫冉秀清。2010年她返鄉創業開始種植菊花,組建了鑫燾菊花種植股份合作社。幾年下來,冉秀清的菊花種植規模不斷增大,產品行銷全國各地,直接帶動三四百戶群眾脫了貧,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冉秀清說,其實龍角鎮一直有種菊花的習慣。以前,種出菊花僅供觀賞。眼見用途廣泛的菊花開了又謝,她從中看到了商機,決定整合零散的菊花種植,讓其產生效益。
而今,合作社的菊花種植規模已超過5000畝,按平均畝產100斤干花算,每年每畝地收入三四千元。再加上村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年也有上萬元收入,種菊花的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
由于“冉菊花”帶動群眾脫貧成績突出,去年她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
“楊菊花”楊雪梅按自己姓的諧音,給自己名下的菊花起了個響亮的名字“三峽陽菊”。
2007年,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在市中醫院任護士培訓師的楊雪梅選擇回老家堰坪鎮種植中藥創業。她拿出自己和男友多年的積蓄并借款共計20萬元,創辦了云陽蕓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第二次創業,楊雪梅選擇了食藥一體、抗旱抗澇性強的菊花。2009起,楊雪梅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并把目光鎖定在了菊花產業鏈的開發上,建立了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保健食品及保健飲料生產線。“三峽陽菊”一舉走出國門,獲得美國FDA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以及中國有機雙認證,成為“天生云陽”區域公共品牌的子產品之一。
在她的帶動下,“三峽陽菊”種植遍布云陽近20個鄉鎮,種植面積達1.8萬余畝。20多個貧困村已將菊花種植作為主導產業,每年每畝菊花能使農戶增收3000—4000元。
由此,楊雪梅獲得“重慶市五四青年獎章”,蕓山農業成為市級龍頭企業。
近年來,云陽以“兩朵菊花”為代表的菊花種植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大突破口,在全縣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目前,云陽的菊花種植面積近30000畝,涉及農戶達10000余戶、貧困戶1500余戶,平均畝產值3000-4000元,每年為農戶增收7000余元。吸納農戶和貧困戶務工200余人,增加務工年收入1萬元以上。企業流轉土地直接經營2000余畝,為土地流轉農戶增加租金收入每畝600元以上。全縣現已形成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種植大戶70余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