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 肖力偉
巖頭閘地處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境內,前些年,這里污水橫流,黑水、臭水讓路人掩鼻疾走。現如今,但見這里小橋流水、綠草紅花,耳邊不時傳來一陣陣悅耳的鳥鳴聲,更有一只只白鷺忽高忽低地在清澈的水面上盤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成為浙江省“五水共治”和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成為浙江引領一切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思想理論。據臺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臺州市“五水共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昌筍介紹,近年來,臺州市椒江區相關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許多企業、百姓等為了大局犧牲“小我”,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環保工作的新業態、新業績。
壯士斷腕,關停近千家養殖場
椒江境內有河道80多條,工業廢水、農業面源及生活污水,讓江南引以為豪的小橋流水的美景不再。前些年,椒江區政府為了徹底改變現狀,一“砍”再“砍”,整治、淘汰了一大批低、小、散和無力提升、改造達標的企業,企業數量從2000年前的100多家減少到現在僅剩7家。這3年,又將重點工作集中在整治農業面源污染上。
椒江區共有大大小小養殖場千余家,大多沿水而建,畜禽糞便隨意排向水里。據了解,一頭牛一天的排污量相當于7個人,千余家的排放量是可想而知的。但要關停這些養殖場又是何其難。“這些養殖戶大多文化水平低,再就業空間很小,出路少,關停真的比拆遷還難。”椒江區環保局執法大隊長深有感觸。
但再難,工作還得去做。先是針對畜禽業的農業面源污染開展全面普查,為把工作做深、做細、做扎實,區環保局請來相關城市規劃設計單位,對所屬轄區進行科學設計、合理規劃、布局。同時,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本著市場供需需要和百姓生活的實際需求,堅持不一棒子打死的原則,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和非禁養區”。同時,專門劃撥土地用以建設畜牧園區,給予關、停、并、轉的養殖戶用以搬遷、轉產,并出臺政策予以支持。
椒江區畜牧局副局長侯賢宏告訴記者,首先是要從上到下取得廣泛的一致性意見,然后是充分調查摸底,摸清轄區內養殖場戶的數量、哪些養殖場應被關停,先征求鄉鎮街道的意見,主管部門和鄉鎮街道取得一致性后,再下達關停任務。在關停過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好時間節點,如養豬持續虧損的時間段,環保打擊養殖污染較為嚴厲的時間段,做養殖戶的工作,讓他們主動退養;另一方面,政府按照政策對被關停的養殖戶給予必要的補助。
兩輪行動,推動養殖場提檔升級
想要“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在對污染下“重拳”和用“鐵腕”的同時,還要建立有效的“四治”(科學治水、合力治水、工程治水、鐵腕治水)機制。在工業治“污”方面,椒江區曾是典范。如今,在治理農牧、畜禽養殖污染等方面,該區也同樣起到了帶頭領先的榜樣作用。
對于保留的養殖場,椒江區開展了兩輪大規模提升轉型行動:2015-2016年,按照“雨污分流、干濕分離,配套干濕分離機、儲液池、消納地”的“兩分離、三配套”原則進行整改提升,要求儲液池、干糞堆場必須防雨防滲防漏,按照3-5頭豬一畝地的標準配套消納農田。同時,在養殖場內污染物處理區域、養殖場門口等點位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并將視頻信號接入監控平臺,對養殖場物料進出、投入和污染物治理實施在線監管。2017年,為徹底杜絕偷漏排現象,根本性解決污染以及沼液難以點對點實時消納等難題,椒江區出臺了《椒江區畜牧業轉型升級與達標治理二年行動方案》,要求養殖場建設污水生化處理設施或零排放異地發酵設施,并對設施建設按照項目程序予以補助,最高補助限額為80萬元/場。
臺州市鴻福奶牛生態養殖園區是椒江區政府為原所有在禁、限畜牧散養戶關、轉后經規劃開辟的新養殖區“通道”。據園區負責人楊恩明介紹,這個養殖園占地約40畝,目前共有1100多頭奶牛,已投資2000多萬元。在現場,記者也看到該奶牛廠為了順應形勢發展在努力進行牧室、環保等各方面的改造。據了解,他們將重新投資400多萬元徹底淘汰原有的生化環保設施,采用先進的“零排放異位生物發酵污水處理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治水護水,讓老百姓收獲幸福感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環保廳廳長方敏說:“治水護水已成為全省上下的自覺行動。目前,全省已關閉搬遷了養殖場、養殖戶40萬戶,有效解決了一大批因為畜禽養殖導致的面源污染問題,推動了工業和農業‘兩轉型’。浙江人民對治水的滿意度不斷提升,2014年以來,全省社會公眾對治水的支持率連續4年達96%以上。”
椒江區地處溫黃平原,大大小小86條河道可以說沒有任何外來水源的補給,都是靠各條河道自我的雨水收集加以循環利用,自我修復功能差。在臺州市主城區周邊,只有唯一一座長潭水庫的水為居民生活提供服務。“關停養殖場,日益清潔的河道水可滿足生產灌溉用水了。”說到此,椒江區農業局副局長盧德壽一臉興奮。
據椒江區河長制辦公室主任劉文輝介紹,椒江區早在2014年就建立了河長制,總河長由區委書記擔任,區四套班子成員分別擔任區級以上河道的河長,所有的河道全部配上了河長。
椒江區委、政府拿出巨資分三期建成了每天處理能力達25萬噸的污水處理站,確保全區全部污水集中處理。為了加強河道補水,污水處理公司提升水處理標準,去年底又建成設計15萬噸中水回用工程,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的中水全部用于主城區的河道補水,實施中水回用、河道循環,但成本非常高。椒江區環保局局長徐明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椒江區常住人口在56萬左右,僅中水處理費用每天在30萬元左右,相當于每天每人平均5角錢左右。
問起對這一大筆整治費用的看法時,分管環保的副區長葛寒敏語氣堅定地說:“從長遠考慮和整個工農業經濟都能健康、協調發展以及從整個城市環境質量、百姓生活品質等等方面來說,這個成本在臺州市委、市政府和椒江區委、區政府眼里是非常值得的,也絕不會吝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