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0 作者:佚名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免費種菜 鼓勵創業
政企攜手惠民生
這幾天,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東濟村55歲的的高玉勝正在溫室里精心打理著新移栽的黃瓜苗。“去年因為黃瓜受開春時候雨雪天氣影響產量低,我只掙了三四萬。今年如果一切正常的話,咋也能掙個七八萬。國家的扶貧政策真是好,免費讓我們種菜。公司那邊提供技術服務,還替我們銷售所有的蔬菜。就這么干下去,我肯定很快就能徹底擺脫貧困甚至致富了。”高玉勝笑著說。
高玉勝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兩個孩子上大學以及老二的一場病,家里生活一度非常困難。2016年,隨著鮮農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項目在烏蘭圖克開工建設,高玉勝家的日子開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老高當年免費承包了一個溫室,掙了兩萬多。第二年,他看著效益不錯,于是又長期承包了一個大棚。2017年底,他終于脫了貧。
該園區由內蒙古鮮農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總投資10.6億元,其中政府補貼約1.8億元。公司以每年每畝800元的租金流轉農戶耕地,實行“企業承建、農民承租”的模式。園區每年可提供安全蔬菜24000噸,培育蔬菜種苗1000萬株,每年可吸納就業崗位1300個。
臨河區扶貧辦主任徐創軍告訴記者,這兩年臨河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投入本級財政扶貧資金在園區建立設施農業扶貧基地,貧困戶可以通過承包溫室等模式實現脫貧致富。目前,到園區承包溫室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2戶,每棟溫室的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目前已經全部脫貧。
對于承包溫室的貧困戶,2016至2017年,區政府和企業各承擔承包費的50%,貧困戶免費種菜;2018至2020年,由貧困戶支付70%的溫室承包費,收入都全部歸貧困戶所有。承包費可以用當年賣菜的收入補齊。
此外,對到企業打工的貧困戶,區政府向企業為每個貧困戶提供1萬元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企業按照其他打工人員同工同酬的標準,每月增加工資150元以上。對入股分紅的貧困戶,區政府向企業提供每個貧困人口1.5萬元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年底由企業一次性為貧困人口分紅1800元。目前,全區投入資金540萬元,受益貧困人口360人,已向貧困人口分紅64.8萬元。
同時,園區還面向下崗職工、返鄉大學生制訂優惠政策,幫助其實現就業創業。出身于當地農村的任龍去年大學畢業后,在外打了一段時間工。后來偶然了解到園區對返鄉大學生有優惠政策后,任龍辭了職,從去年10月份開始租了兩個溫室大棚種菜。學設施農業專業的他上手快,不到半年就掙了五六萬。最近這一茬黃瓜才摘了十幾天,他已經掙了一萬多。
“公司用成本價給我們提供菜苗,種的好的話還會給10%甚至更高的獎勵,如果菜價不好還會給補貼,努力讓我們安心種菜,種好菜。”任龍說。
現在,任龍有了更高的目標。他想利用所學知識,在菜的品種引進和改良上與公司技術人員進行商討,想辦法把蔬菜瓜果種植得更科學合理,賺取更多的利潤。“我還對育苗很感興趣,現在巴彥淖爾地區一些蔬菜的種苗得大量從外地調入,價格高,有時候還缺貨影響種植。現在公司也在發展育苗產業,以后這里有我更大的發展空間。”任龍充滿了干勁。
品質為先 推陳出新
高效農業助振興
在園區東部,一個鋼架結構的龐然大物正在緊張施工中。這是一座高效聯棟智能玻璃溫室,占地面積66000平方米,總投資3.2億元。該溫室將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選育本地優質蔬菜、果類、沙漠植物和南方特色蔬菜、樹木、花卉等生物多樣性栽培種植,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良的觀賞、采摘、體驗場所,同時,帶動餐飲、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
據介紹,在經營模式上,園區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嚴格按照統一育苗、統一防治、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五統一”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園區負責人黃文忠說:“我們嚴格監控產品質量,一旦發現哪一戶不按標準種植,會收回溫室,重新租給別人。不能砸了公司的牌子,毀了當地的聲譽。我們的農產品用的基本都是農家肥,品質好,目前大多數都走了訂單,銷售到了呼和浩特、銀川等地,價格要比別的地方的菜高一兩毛錢。”
除了線下銷售,鮮農公司還開發了手機軟件在臨河區進行網上銷售,消費者通過手機下訂單,蔬果就直接配送到居民家中或者單位。現在已經有了1千多個客戶。
臨河區市民李潔對于網上買菜是贊不絕口:“我們上班忙,下班再去買菜又費時間又費精力。現在手機下單后,菜就準時送到了單位門房,下班后我們取上就行。而且鮮農的菜口感很好,比如黃瓜,有小時候的味道,不像以前買的沒味道不說有的還發苦。我給親戚朋友們都進行了推薦。”
“網上銷售的那部分蔬果因為是直接從田間到了銷售者手中,省了中間環節的費用,所以從農民手中收購時價格要比本地批發市場上的外地菜每斤貴幾毛,到消費者手中還比市場零售價便宜幾毛,這樣農民掙錢了,會更加精心地把菜種好,消費者也省錢了,公司也贏得了口碑和市場,還推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可以說一舉多得。將來,我預計巴彥淖爾地區的客戶就能達到1百萬。而且我相信,這種模式以后會被全國各地效仿。”黃文忠對此信心十足。
黃文忠還介紹說,河套地區的土壤堿性大,光照強且時間長,利于作物抵抗病害,尤其是對于育苗非常有利。這里育的苗根系發達,枝葉茂盛。現在,公司正準備從全國各地引入當地的優良品種進行育苗實驗。將來,這里可能會是全國的一個大育苗市場。公司還正在配套建設蔬菜分級包裝清洗車間、物流配送車間、蔬菜農殘檢測用房等設施,努力將園區打造成集種植、展示、觀光為一體的高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為提高園區的科技水平,鮮農公司從山東和內蒙古農業大學分別聘請了一名設施農業建造和種植專家,同時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培訓農民技術人員500多人,去山東學習培訓農民85人次,去五原等地培訓農民260人次,在臨河區集中培訓農民302人。
臨河區農牧業局副局長苗三銀說,近年來,臨河區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8萬畝。通過鼓勵扶持像鮮農這樣的公司發展,提高了本地設施農業的生產水平,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直接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在當地的落地生根。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