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30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高翔 汪彪 本報記者 楊丹丹
沐浴三月春風,漫步在安徽省岳西縣,處處都能感受到山區農業的特色。岳西地處大別山腹地,是純山區縣,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與莊園”之說,農業機械化推廣難度大。近年來,該縣結合山區特色,因地制宜,推廣適用于山區作業的農業機械技術及裝備,突破茭白規模化種植和夏秋茶深度開發生產瓶頸,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
通往岳西縣北部石關、主簿等鄉鎮的公路兩邊,一片片茭白田縱橫相連,大型拖拉機正在田間作業,春耕大幕已經拉開。該縣北部地區是岳西高山茭白主產區,當地農民依靠種植茭白發家致富,幾乎家家戶戶都蓋起了“茭白樓”。
引進旋耕機,打破岳西茭白規模化種植瓶頸。主簿鎮農民王艷華種植茭白已有18年歷史。談到茭白的發展,王艷華說:“旋耕機的引進,解決了茭白翻蔸滅茬的難題。茭白根非常堅硬,人工除根要耗費大量時間。以前,種植戶每兩年才除一次根,導致茭白產量不高,農民不愿種。”為解決翻蔸滅茬的難題,王艷華找到縣農機局,尋求技術支持。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他從外地租了一臺旋耕機回來進行實驗,正是這次機械化作業徹底解決了翻蔸滅茬的難題。
突破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后,茭白產業在該縣石關、主簿、姚河、黃尾等17個鄉鎮迅速崛起,從17.4畝發展到5.76萬畝,年產量6.35萬噸,年產值2.32億元。2017年,王艷華所在合作社的成員已發展到212戶,種植面積2130畝,年產茭白2000多噸,銷售額720多萬元。
走進有“大別山中小江南”之稱的岳西縣冶溪鎮,一排排標準化茶園宛如一條條綠絲帶披在田野山間,格外整齊,機械化采摘的痕跡清晰可見。該縣依托優質岳西翠蘭茶葉基地,利用機械化設備推進夏秋茶生產,改寫了當地不產夏秋茶的歷史。一批茶廠專門生產夏秋茶出口非洲,從機械化采摘到流水線制茶,已實現100%機械化生產。
夏秋茶鮮葉收購價格較低,每斤僅1元錢,人工采摘茶農賺不到錢。在機械化采摘以前,夏、秋兩個季節岳西沒有茶農采茶。一臺采茶機每天可采摘近3000斤鮮葉,操作簡單易學,引進采茶機后,茶農們紛紛采摘夏秋茶。“我家有6畝茶園,2017年僅采摘夏秋茶鮮葉就增收3.19萬元。”西坪村茶農陳懷德說。由于該縣茶園基礎好,夏秋茶鮮葉采摘量大,茶農有收益,茶廠有利潤,夏秋茶產業迅速壯大。
現在,技術員只需在電腦上按鍵操作,智能色選機就能自動完成各種級別的成品夏秋茶分裝,雙寨茶業公司的制茶設備正在逐步實現智能化。儲焱華是該企業的負責人,2013年投資建設現代化茶廠生產夏秋茶。隨著制茶機械化設備的不斷升級,制茶量也逐年增加,茶廠效益越來越好,2017年夏秋茶銷售額達1300余萬元。“從不懂茶到成為制茶專家,智能化設備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手工制茶最難掌握火侯,現代化設備的電腦溫控系統輕松解決了火侯問題,智能化色選機自動將茶葉進行分類,制茶效率大幅提高,茶廠僅18名工人,2017年共制干茶1000噸。”儲焱華介紹。2017年,岳西縣共有茶園16.97萬畝,茶葉年產量5280噸,年產值6.3億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