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20 作者:程天賜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用百姓的話,說百姓的理兒;用百姓的法兒,辦百姓的事兒”——
鄒城唐村:鄉賢文化改善鄉村治理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程天賜
春日,走進山東省鄒城市唐村鎮的鄒魯鄉賢館、王爐村鄉賢館,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館內展有唐村鎮推選、培育的數十名新鄉賢的照片,他們燦爛的笑臉尤為醒目。這些鄉賢群體,正成為鄉村振興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2016年起,唐村鎮啟動“儒風唐韻”新鄉賢文明行動,各村都設立了鄉賢工作室,以鄉情和文化為紐帶,充分發揮鄉賢的作用,傳家風、轉民風、保平安、促發展、惠民生,推動鄉村治理再上臺階。該鎮還創新打造了“新鄉賢社區”,社區內設有鄉賢工作室、新鄉賢講堂、志愿者之家、愛心驛站、傳統文化展示室等,成為培樹青年新鄉賢典型,傳播新鄉賢文化,倡導新鄉賢理念,服務基層群眾的多功能服務平臺。如今,反哺桑梓、澤被鄉里的鄉賢文化成為唐村鎮的一張文化名片。
對癥下藥 鄉賢文化潤鄉風
提起鄉賢文化建設的緣起,唐村鎮黨委書記高勝介紹,前幾年經過調研發現, 農村地區存在一些嚴峻的現實:文化流失、道德滑坡、離婚率攀升;人才流失、資源閑置、發展動能不足;凝聚力弱、干群隔閡、“棚架現象”突出……這些現象,游走于法規管制和道德約束之間的灰色地帶,讓基層干部做起工作來有心無力。比如,一個村里小學二年級的41名學生中,竟然有8名學生父母離異。由于超出黨務村務范圍,村委會在解決這些孩子的家庭問題,給孩子們送關愛上遇到了“尷尬”。還有諸如移風易俗等一些其他事務,盡管村干部很賣力,很多村民就是不買賬。
“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高勝說,“基層工作需要一批特殊的人,來幫助黨和政府分擔。誰最接近群眾?誰最了解群眾?誰愿勞心勞力?誰能以德服人?無疑,鄉賢是最合適的人選。”
作為孟子故里,鄒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的美譽,群眾對先賢一直心存敬慕。唐村鎮在歷史上有著豐厚的鄉賢文化積淀,孟子關于“倡性善、行仁政、做大丈夫”的鄉賢思想對群眾影響深遠。現實中,一些退休干部、退休職工、老教師、老醫生等,包括熱心公益的企業家,他們德高望重、有威信,做事公道、能服人,與群眾溝通往往更到位。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于是,唐村鎮“儒風唐韻”新鄉賢文明行動應勢而動。2016年初,在全鎮29個村(居)黨員、群眾的共同提名和推舉下,首批45名新鄉賢“走馬上任”。 “鄉賢”由此成為唐村鎮基層工作的“高頻詞”。唐村鎮先后打造了潘榛圖書館、鄉賢文化展覽館、鄉賢公園、潘氏家祠等場所集中展示鄉賢文化;舉辦了中國新鄉賢唐村論壇、鄉賢新春懇談會、新鄉賢評選等活動;成立孟子研究院家長教育學校唐村分校;開辦新鄉賢講堂,提升鄉賢教化鄉民、潤澤鄉風的能力水平。新鄉賢在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面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化解紛爭 “六尺巷”重現當世
退休職工齊如松是西顏村的“新鄉賢”,雖然以前也是熱心人,但有時礙于別人的家事和身份,很多事情不方便管。自從當選“新鄉賢”后,村里不管大事小事,不等村干部到場,他就第一時間來到現場幫忙處理。
去年麥收期間,村里一家村民誤收了鄰家一壟麥子,相鄰的這家村民就拔下了收割機的鑰匙,兩家人看架勢就要打起來。齊如松得知此事,馬上趕過去說:“焦麥炸豆,不能耽誤了搶收,多少損失我先賠上。”隨即讓家人送過來200斤麥子堆到地上。齊如松此舉一下子澆滅了兩家人的怒火。等兩家情緒平息后,齊如松又耐心地講起“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兩家領會其意,消除了誤會,最后被誤收小麥的村民也不要賠償了,鄰里關系和好如初。
王爐村是鎮駐地村莊,因近年城鎮發展占用村級土地較多,很多農民的墳地需要遷挪,這可是村里的難事。于是村支部找到鄉賢,由新鄉賢邱啟才、王昭柱出面主持操辦,召開村民會議確定公墓場所,組織抓鬮分配墓地位置,移風易俗精簡辦喪事。這樣一件令村“兩委”頭疼的事,就這樣波瀾不驚地解決了,老百姓心里踏實了,村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
前葛村鄉賢葛春順出任村紅白理事會總理事后,積極推動移風易俗,新事新辦。辦喪事時由理事會統一發放孝章、白紙花,儀式從簡,實施新辦法后第一戶辦喪事的村民就省下了12000元,村民一算賬,紛紛表示支持。
目前,唐村鎮村村都有鄉賢工作室,并設立了鄉賢參事會,制定了規范的活動章程和制度,請鄉賢參與村級“四議兩公開”工作全過程等。
談起鄉賢工作的“訣竅”,齊如松頗有心得:“用百姓的話,說百姓的理兒;用百姓的法兒,辦百姓的事兒。”
反哺桑梓 聚賢匯智謀發展
新鄉賢們眼界寬、思維活,對家鄉發展非常熱心。他們在做好村莊和諧工作的同時,還為推動鎮域發展獻計獻策。
鎮里通過“外出拜鄉賢”和召開回鄉鄉賢懇談會的模式進行宣傳動員,贏得在外鄉賢對家鄉的真心支持和反哺,帶動技術回流、人才回歸。群策群議摸清家底,“喚醒”鄉村閑置土地、傳統技藝、歷史文化等資源。
原唐村鎮煤礦學校廢棄后移交鎮政府,對于這塊資產如何盤活增效,鄉賢們積極出主意想辦法,轉變經濟發展新動能,成功打造了“夢想小鎮”眾創空間,目前入駐創客團隊達到110家,帶動就業2000余人,被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和“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
在鄉賢的主導或參與下,西顏村整合流轉了1500畝土地招引大戶開展林果種植;秦劉村12戶閑置宅基地戶主與村集體達成協議開發農家樂項目;西田村對傳統技藝“泥咕咕”進行了傳承創新并推向市場。隨著原先低效閑置資源的不斷激活,給鎮村發展帶來了新的動能。
王爐村5位鄉賢人士自發成立“夢想基金會”,連續5年為村里新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助學金。著名“鄉賢”潘臻的后人、新鄉賢潘玉科不僅編寫村史村志,還當起了潘氏家祠的管理員和義務講解員,弘揚傳統孝道和耕讀勤儉之風。
唐村鎮實施的新鄉賢文明行動,通過“聚鄉賢傳家風、聚鄉賢轉村風、聚鄉賢惠民生、聚鄉賢促發展、聚鄉賢保平安、聚鄉賢強黨建”,探索出了一條以黨建為統領,以自治為核心、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模式。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為鄉村社會實現“鄉風文明”、保障“治理有效”開辟了新路徑,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提供了新抓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