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虹鱒隸屬鮭形目、鮭科、鮭屬,系冷水性魚類,原產于美國。生活的水溫范圍為0℃~30℃,最適生長水溫為16℃~18℃。低于7℃或高于20℃,食欲減退,生長緩慢,超過24℃,攝食停止,機體衰竭以至死亡。河南故縣水利樞紐管理局于2000年引進該品種,利用水庫底層水飼養虹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養殖過程中,由于密度較高、流水池水質調節不善,魚病問題日趨突出。筆者根據養殖實踐經驗,總結了對虹鱒構成較大危害的疾病主要有以下8種,現將診治方法敘述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一、出血性敗血病:病原為艾特韋彈狀病毒,該病毒最適增殖溫度為12℃。
1、癥狀及流行情況:該病分為急性、慢性和神經性三種類型。(1)急性型:從發病到死亡非常迅速,且死亡率較高。剛染病的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眼眶充血,口腔上顎和胸鰭基部有充血現象,鰓發白或呈花斑狀充血,解剖發現肌肉和內臟有出血現象。(2)慢性型病程較長,死亡率較低。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鰓絲發白、發脹,肌肉和內臟有出血癥狀。(3)神經型:病魚運動異常。在水面時而靜止,時而狂游,掙扎或作旋轉運動,有時卻又沉入水底。體表出血癥狀不明顯;解剖發現肌肉有出血點。病程較長,死亡量較小。流行于冬末春初,在水溫6℃~12℃時發病較多,當水溫升至14℃~15℃時,基本沒有此病發生。主要危害魚種和1齡以上的虹鱒,累計死亡率高達80%以上。
2、防治方法:(1)引種時注意把好檢疫關,杜絕引進攜帶病毒的魚卵、苗種及親魚;(2)發病初期用皮維碘拌餌投喂,每100kg魚每天投喂有效碘150g~200g,連續投喂10天~15天;(3)每萬尾(規格1g/尾以內)仔魚每天投喂25mg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分兩次投喂,連續投喂一周,有一定的治療效果;(4)將飼養水溫逐漸升高到18℃左右,可以控制此病進一步蔓延;(5)用中草藥按下列配方"玄參20克,蒲公英10克,苦參20克,夏枯草15克,金銀花15克,黃柏15克,黃芩15克,黃連8克,板藍根20克,麥冬15克,槐米15克,甘草20克,柴胡10克,石膏25克",添加到200kg的飼料中,制成藥餌,每天投喂一次,連續投喂5天,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6)治療期間在飼料中添加0.5%的Vc-磷酸酯,連續投喂10天,可以增加療效。
二、細菌性爛鰓病:病原為嗜鰓黃桿菌,其最適增殖水溫為10℃~25℃。
1、癥狀及流行情況:病魚食欲減退,多在水面或出水口處緩慢游動,嚴重時趕也不走。有的離群獨游,基本不吃食。檢查鰓部,發現粘液明顯增多,鰓淤血,鰓絲腫脹,顏色變淺,嚴重時菌體覆蓋鰓表面,使鰓絲粘結成棒狀,鰓蓋不能閉合,喪失正常呼吸能力而死亡。該病為虹鱒養殖中最常見的病,流行水溫為13℃,主要危害虹鱒魚種,可以引起大批死亡,成魚發病較少。當飼養密度過大、氨態氮含量增高、溶氧量下降、水體混濁時,容易引起該病發生。
2、防治方法:(1)放魚前用濃度為5mg/L的高錳酸鉀浸泡魚苗15分鐘,把好魚體消毒關;(2)用濃度為0.7mg/L的硫酸銅浸浴1小時~2小時;(3)用0.5mg/L二氧化氯全池潑灑,2小時后恢復微流水,3天為一療程,1個~2個療程療效較佳;(4)用中草藥制劑,配方為"白芷15克,白芨25克,細辛6克,甘草20克,青黛20克,硼砂15克,冰片2克",超微粒粉碎混勻后,配制成10mg/L的水溶液,浸泡10分鐘~20分鐘后,然后放回原池中飼養。
三、爛嘴、爛鰭病:病原為柱狀屈撓桿菌。
1、癥狀及流行情況:魚發病初期先是吻端、背鰭、尾鰭、胸鰭尖端外緣的上皮組織,形成黃白色小斑點狀病灶,隨后逐漸向基部擴展,最后鰭條分散,殘缺不齊,吻端發白潰爛,體表患部周圍發紅,嚴重時皮膚潰爛,鱗片脫落。嚴重影響吃食,甚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在水溫15℃時開始流行,到20℃以上發病率明顯升高,死亡率可達50%以上。
2、防治方法:(1)苗種放養前用5%食鹽水浸泡3分鐘~5分鐘,把好魚體消毒關;(2)病魚用2%~3%的食鹽水溶液浸洗10分鐘后放回原池中飼養;(3)用0.5mg/L二氧化氯制劑全池均勻潑灑,潑灑時暫停微流水,2小時后恢復流水,每天上午潑灑1次,連續3天。
四、水霉病:病原為寄生水霉菌、異絲水霉菌和多子水霉菌等。
1、癥狀及流行情況:肉眼可見魚卵或魚體表有灰白色棉絮狀菌絲。一般只有在魚體受傷時水霉菌才乘機侵入并蔓延成一塊塊棉絮狀病灶。病魚游動失常、食欲減退、瘦弱,甚至死亡。主要危害魚卵、幼魚和產后親魚,但飼養的半成品在分池時操作粗糙導致魚體受傷均可感染水霉菌而得病。此病一般在水溫15℃以下發生。
2、防治方法:(1)在孵化或魚種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溶液將魚卵或魚種浸洗5分鐘,或用中草藥"水霉凈"配制成10mg/L~20mg/L的水溶液浸洗5分鐘;(2)發病池塘暫停微流水,用"水霉凈"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3mg/L濃度,2小時后恢復流水,每天1次,連續3天。
五、癤瘡病:病原為殺鮭氣單胞菌,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
1、癥狀及流行情況:病菌經皮膚侵入后,在軀干部肌肉內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細菌的增殖,肌肉組織溶解壞死、出血,致使患部皮膚軟化,向外隆起,形成癤瘡。患病嚴重的魚,身上有多個病灶,直徑大的有3cm。病情繼續發展時,患部崩潰、潰瘍甚至糜爛。稚魚身上出現小紅斑,胸鰭、腹鰭基部出血。病原體還可以經口感染,表現為腸道發紅、出血,肛門擴張,腸道內含有粘液物質,肝臟、脾臟腫脹。該病對各種規格的魚都可以造成危害,發病水溫為3℃~21℃,晚春和夏季水溫10℃~20℃時最容易發病,死亡率較高。水溫高于15℃時死亡率最高。
2、防治方法:采用內服和外用藥結合治療,效果較好。(1)口服抗菌素,按每公斤體重喂藥80mg拌餌投喂一周;(2)按飼料量的2%加入中草藥制劑"魚服康A型"制成藥餌,連續投喂5天;(3)用0.5mg/L二氧化氯制劑全池均勻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2小時后恢復流水;(4)用20mg/L高錳酸浸泡20分鐘~30分鐘后放回原池中飼養。
六、細菌性腸炎病:病原為點狀產氣單胞菌和嗜水氣單胞菌。
1、癥狀:病魚腸道充血發炎,無食物,嚴重時腸道內充滿淡黃色粘稠液體,有時充血,腸道呈紫紅色,肛門紅腫,可引起大批死亡。
2、防治方法:(1)排污清池時,保持水質清潔;(2)不投喂變質飼料,投喂新鮮飼料,最好現配現喂;(3)發病初期,在飼料中加3%~5%的大蒜素,投喂3天~6天;(4)在病魚尚吃食的情況下,飼料中按0.05%添加氟哌酸粉劑,制成藥餌,連續喂一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小瓜蟲病:病原為多子小瓜蟲。
1、癥狀:此病又稱白點病。蟲體寄生于體表、口腔、眼和鰓等部位,寄生部位呈現1mm左右的小白點癥狀。寄生于眼球可使眼球渾濁、發白。在鰓部寄生,使鰓分泌粘液增多,鰓絲粘連、糜爛,嚴重影響呼吸功能。病魚常群集進水口處,急燥不安,呼吸困難,食欲減退,嚴重時可造成大批死亡。常常誘發細菌性爛鰓并發癥。主要危害稚魚,水溫在10℃以上易發此病。
2、防治方法:(1)暫停微流水,向發病池塘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成3mg/L,2小時后恢復流水,每隔3天~4天潑灑1次,連用3次。(2)停水,用15mg/L~30mg/L福爾馬林溶液(25%~30%)全池潑灑,2小時后恢復微流水。
八、三代蟲病:病原為鮭秀麗三代蟲、褐鱒三代蟲和細鱗魚三代蟲。
1、癥狀及流行情況:三代蟲寄生于虹鱒體表、鰭、嘴、頭部和鰓,用錨鉤和邊緣小鉤鉤住表皮組織和鰓組織,能造成表皮和鰓組織不同程度損傷。病魚體表粘液增多,失去原有光澤,伏于水底或離群獨游,常側身摩擦身體,影響吃食。觀察鰓部,鰓腫大,鰓蓋外張,鰓絲暗黑色,呼吸困難。病魚極度不安,有狂游現象。此病常與水霉病并發。發病率較高,感染率高達95%以上,死亡率一般在10%以內,感染蟲體數量較多時,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也會超過10%,流行季節為5月份~9月份,主要危害10cm以下的虹鱒。
2、防治方法:(1)放魚時用20mg/L的高錳酸鉀浸洗20分鐘;(2)暫停微流水,用漁經牌"B型滅蟲精"全池潑灑,濃度為0.2mg/L~0.3mg/L,2小時后恢復流水;(3)用2%的食鹽水溶液浸泡病魚2分鐘~3分鐘,也可以殺死三代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