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13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他抱著玩的心態做農業,一年時間投資從80萬變成800萬。他變著花樣折騰,投入5000多萬,只為一個不一樣的商機。他用五年時間,在偏僻的大山里,打造一個全新產業鏈,年利潤比同行高一倍。看四川儀隴的陳華東,因孝回家后,如何在大山里再創業。
陳華東:出來!
這頭牛有1600多斤,這牛兇,力氣大。
陳華東:勁兒那么大,出來!
四五個人好不容易才把牛從圈里拉出來,可這牛一出圈就失去了控制。
現場聲音:拉不住了,讓他跑,你就這樣跟著跑就行了。
陳華東:不行不行。
陳華東:走!噓!
這樣前拉后推,四五個人折騰了半個多小時,才把牛裝上車。
戈偉 四川省儀隴縣云盤梁村 經濟人:太累了,賣牛這活不好干。
易炳龍 四川省儀隴縣云盤梁村 經濟人:(裝牛)很費勁,(如果)拉不住的話,只能把(繩子)丟了,丟了由它跑。
記者:三頭牛賣了多少錢?
陳華東:六萬多塊錢,62790,他跟我少了90元錢。
易炳龍 四川省儀隴縣云盤梁村 經濟人:這是我們的辛苦費,他是這的老板。
陳華東:這么熱的天,少90元錢就少90吧。
一頭牛平均賣兩萬多元,相比陳華東以前做生意賺錢的速度,這賣牛賺錢太慢了,因為六年前陳華東在北京開辦公司,一年年銷售額達到一億元。
何聲華 四川省儀隴縣燕子巖村 村民:在他沒有回來創業以前,他應該(在村里)是最有錢的,在北京賺的錢夠他花一輩子了。
陳 俊 陳華東的二姐:你捧著那個金子又到泥里去討(飯吃),又回到了原點。
燕子巖村,陳華東出生的地方,這里三縣交界,山高路窄,距離縣城100多公里,去最近的鄉鎮走山路也得一個半小時。
陳華東:我們這里就像一個小盆地似的,我們鎮在山上,我們家在山下,跟著曲曲的山路往外走。
張 瓊 陳華東妻子:肩挑背磨的,苦怕了,我覺得好不容易出去了就不用再回來了。
陳華東好不容易在北京扎下了根,公司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那他為什么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卻跑到偏僻的大山去養牛呢?原來他在這大座山里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商機,讓人佩服的是他只用六年時間就在大山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鏈,還讓自己的年利潤比同行多一倍。
易炳龍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云盤梁村 經濟人:在我們這里算一個“牛老大”,別人一頭牛(利潤)只有2000,他就能有4000的利潤。
除了能賺更多錢外,陳華東回到大山其實還和2012年發生的一件事情有關,現在過去六年多了,但只要一提到這件事情,陳華東還是會難過。
陳華東:就跟天塌了一樣。
陳華東:錯過這些機會,心里挺遺憾的。
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會讓陳華東放棄北京年銷售額1億元的事業,回到偏僻的大山再創業。
2012年,是陳華東在北京的第十七個年頭,他剛開始在一家修理店當學徒,后來開辦公司,17年的打拼賺得了5000多萬,可就在2012年,母親因病離世,讓陳華東留下一生的遺憾。
陳華東:到現在我這個心里還是過不去這道坎,一提起她我就心里難受,當年我沒有很好的陪她,該享福的時候沒有享福,這應該是我的責任,我覺得我沒有做到。
那一年陳華東的父親83歲,母親的離去,對老父親打擊很大,老父親每天都一個人待在家里,郁郁寡歡,一年的時間父親老了更多。
陳 瑤 陳華東二姐:(父親)就那么一個兒子,都那么遠,每年弟弟走的時候,父親都不敢回頭,不敢回頭看的那種,(父親)還是希望(弟弟)有一天能回來。
陳華東:我母親去世之后,我在北京干活的心情,跟原來就大不一樣了,就非常想家,時常想回來看我的父親,想跟他多待一待,老人80多歲了,我覺得不再像母親一樣,留太多的遺憾。
2013年,陳華東決定回家,那一年他41歲,在家里待著也不算個事,一天他看見村里有不少地在空著,他就開始琢磨能不能干點什么,他花了80多萬流轉了100多畝地,開始養雞。
陳華東:當時就抱著玩玩的心態,投資不超過200萬,自己建一個小的基地,供自己一家人能有吃的食材,離家也非常近,這樣經常能跟家里人待在一起。
周安碧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村民:(他)錢賺多了花不完,他的錢沒有地方花了,要扔在這里鄉下來,要來投資,好像就是是莫名其妙的事一樣。
然而,讓陳華東沒有想到的是,五年后他陸續在這片大山里投進去5000多萬,幾乎投下了全部家當,那他到底在這片山里看到了什么,舍得下那么大的血本呢?
陳華東:在哪兒?
現場聲:在這。
陳華東:逮住了哈,那么大,小心小心。
記者:怎么(雞場)還有蛇呢?
陳華東:我們這(雞的)“天敵”太多了,這個蛇只是其中之一。
陳華東聽說養雞場里進了一條蛇,趕緊跑過來看,這蛇當地叫松花蛇,雖然這蛇沒有毒,但體型太大、兇猛、捕殺能力突出,對雞發動攻擊時,經常是一招致命。
陳華東:哇!這一米八了,得有兩米長,我說這條蛇長這么粗,我們的雞是做了很大貢獻的,我是怕這個蛇,每次我們只能叫他們過來幫我們抓。
陳華東把雞簡單的放養在山上,有一天,他發現自己養的雞有點不對勁。
陳華東:雞養著養著就發現少了,我們就不停的找,我們逮得最多的就是蛇,除了蛇之外還有天上的老鷹,還有黃老鼠,頭疼,不好解決這個事,現在國家對(野生)動物都是保護的,本來我們也不愿意傷動物,抓了就放了。
那時陳華東養雞的技術也不好,又有各種各樣的“天敵”,隔三岔五過來抓雞吃,他回鄉養雞一年,不僅沒有賺錢還虧去了36萬,這虧錢的速度,讓陳華東有點想打退堂鼓,可老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有了繼續堅持的力量。
陳作光 陳華東的父親:有了資金、有了技術,適應形勢回來發展,農村是廣闊天地,衣食住行,人們的生存就靠農業。
陳華東:我曾經想過虧了,是不是咱就不干了呢?但是我覺得不行,我總覺得做生態農業還非常有前景。
陳華東:這就是我們建的觀景臺,我們的整個產業,站在上面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對著中間那個山頭,河兩岸的土地,跟著這條小河,一直到那風口,兩岸的土地全是我們(流轉)的,這一個溝里面,和這個溝里面,隔著河兩岸,到那個溝里面,和整個后面的山全是(我們流轉的)。
2014年,陳華東又流轉了500多畝土地,修路、平整土地、建圈舍、這錢稍不留神就花到了800多萬。投資從80萬變成了800多萬,這下他不敢再亂來了,陳華東跑到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去考察,也就是這次考察讓他找到了發展方向。
從外面考察后來之后, 陳華東就開始在地里不停地折騰,在地里養上了蚯蚓,大家伙都不知道他的“葫蘆里倒底賣的什么藥”。
何聲華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村民:村民都認為他,有點不好說。
記者:怎么說呢?
村民:就是說這個人神經有問題,凈想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你說這么搞下去,這樣搞一下那樣搞一下,一樣也沒有收益,不靠譜,非常不靠譜。
張瓊:我就覺得你要干,就把一項干好就行了,你不能都干,都干哪樣都掙不到錢。
陳華東把雞散養在山上,主要喂的就是糧食,可是養著養著,他就發現雞不管怎么樣養,自己都很難賺到錢。
陳華東:一只雞大概一天要吃0.3元,(雞養)300天,(成本)就是90元,(雞養)360天,就是108元,成本太高的話,造成我賠錢了,雞就養不下去了,所以我必須解決成本問題。
陳華東既想養的雞品質好,又想要養雞的成本低,那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呢?這時他把目光放在雞吃的東西上,一天陳華東聽養蚯蚓喂雞能降低成本,他決定試一試。
陳華東:我看他們養蚯蚓,產業很好,并且蚯蚓能補充我的雞動物蛋白飼料,這樣的話我就能降低成本。
可是讓陳華東意外的是,蚯蚓雖然養成了,但用蚯蚓來喂雞的效果并不很明顯,而且收益也難以持續。
陳華東:設想是很完美的,我也是按這個方向去做的,(雞的)糞便下去之后,蚯蚓還能分解它,這就形成一個小的立體養殖,但是從根本上還是不能解決成本問題,還是沒賺錢。
陳華東像著了魔似的,養蚯蚓不行、那就改養山羊、養蟾蜍,前后嘗試了十幾個項目,這樣一來,他的投的錢越投越多。
陳華東:實際上我很痛苦,我這大量的飼料和成本,如果不能降下來,我不找到路徑的話,那我后期還是不能持續下去,因為我這里離城市非常遠,都在大山里面,做精品農業對于我來說優勢不是很明顯。
2015年,陳華東在大山里的投下了3000多萬,直到這一天他花600多萬干了一件事情,才讓他看到了一絲成功的希望。
陳華東:帶你看看我們的寶貝,這一大片值小2000萬,全在地下。
記者:這是什么寶貝?
陳華東:你聞聞。
記者:看不到,水呀?
陳華東:你聞一聞。
記者:怎么那么沖?
陳華東:很香很香,這就是酒。
記者:我看看,好沖。
陳華東:你看,好沖好香是吧?
記者:這一缸有多少,滿滿地?
陳華東:這一噸,這一缸就是一噸,我們也叫噸缸,我這一共有300多個,這一個就得賣6萬多元。
當地有釀酒的習慣,釀酒需要大量的糧食,陳華東突發奇想,他要通過釀酒來讓自己的養雞成本降低。
陳華東:(雞)每天最重要的是每天吃的,只能把每天吃的成本降下來,那么中間就有利潤,像這些玉米、高粱什么的給它轉化一下。
2015年陳華東花了600多萬,建了一個釀酒廠。平均一斤糧食能出4兩酒,能賣12元左右,這不僅給陳華東帶來額外的收入,還能讓他的養雞成本降低30%。
陳華東:你看這就是酒糟,很香很香的,
記者:很香。
陳華東:非常香。
記者:有酒香味。
陳華東:對,有酒香,你看還沒有打開呢?雞習慣了,特別喜歡吃,吃酒糟比吃玉米還喜歡。
記者:酒糟喂多了,雞不會醉吧?
陳華東:酒糟是發了酵的,雞吃進去還幫助消化,能降低(成本)30%,能合到一只雞一天(降低)0.1元成本。
陳華東生產的酒很適合當地人的口味,平均一斤酒賣30元,每年酒能給他帶來600多萬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陳華東的養雞總算是賺錢了。
陳華東:糧食轉化成酒,我酒還賺到了錢,雞也有利潤了,所以循環起來以后,我是越干越有勁兒,心里越干越踏實。
可是沒過多久讓陳華東頭疼的事情來了,釀酒會產生大量的廢水,酒糟也越來越多,雞吃都吃不過來了,就在這時陳華東做一件瘋狂的事情,花100多萬,種了1500畝草,大家都為他捏把汗。
何聲華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村民:好好的莊稼地你不好好種莊稼,去種什么草,你這錢多了沒地方花。
周安碧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村民:搞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來種草,本來草多整不完,你還來種草,弄得到處都是草,(這些年)賺的錢放在這里白白的沒了。
這種草是皇竹草,葉長莖高、桿型像小斑竹,也被叫做“草中皇帝”,這種草產量高,而且牛糞是最好的肥料,也就是這種草,能讓陳華東的養殖成本降低50%。
陳華東:我種草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至關重要是我整個循環產業里面,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一環。
陳華東一直想要做生態循環農業,這樣讓自己的成本降低,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優勢,他在市場上發現養牛的利潤可觀,更重要的是牛可以為他的產業鏈提供動力。
陳華東:一頭牛每天能提供50斤左右的牛糞,牛糞就相當于燃料,牛場就相當于一個發動機,別看牛糞是廢棄物,但是它是燃料,能供我的發動機轉起來。
要養牛的話,得需要大量的草料。2016年草的長勢不錯,陳華東馬不停蹄地跑到從吉林去買牛,為了保險起見,還專門請了技術員跟著。從吉林到他們家有2700多公里,經過兩天三夜的長途奔波,陳華東總算把牛運到家,可是讓他郁悶的事情發生了。
陳華東:從東北買了76頭牛,回來之后只剩下65頭了,損失了20多萬,我想要把這個事情做好做大做強的話,必須得有穩定的牛源,可控的牛源。
陳華東所在的地方,山高路遠,老這樣從外面來拉牛回來養,不僅成本高、而且風險也大,那怎么辦呢?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陳華東突然決定要把自己的牛,全部免費送出去。
陳華東:我越來越意識到培養自己穩定的牛源至關重要,考慮到就是跟有意愿的農戶合作,來托養母牛。
陳華東是想把牛免費讓農戶托養,他設想每個農戶送一頭母牛,牛養大了,按重量給錢,母牛下的小牛,陳華東負責回收,可這“天下掉餡餅”的好事,周圍的人并不怎么領情。
彭俊英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三溪寺村 村民:整個大隊,都叫我們養,誰要去養誰養,都可以,但沒有人去,都不敢去。
李大全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村民:(養)一頭牛一年才賺1000多元錢,不劃算。
陳華東:養一頭牛(一年)收入2000、3000多元,你打動不了他,也根本上解決不了,他家經濟來源的問題,我們的模式是不是有問題。
事情突然進入了僵局,那怎樣才能打破這個局面呢?這時陳華東打聽到這一個叫彭俊英的人,那時她剛從外地打工回到家里。
陳華東: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樣,只要你愿意來養,我就跟你合作,那是不可行的,我必須要找那種有意愿的,有能力的,在周邊的很好的口碑的,責任心強的,這種農戶來進行合作,合作不能養一頭,我們要規定一個數量,最少養到10頭以上。
陳華東仔細給彭俊英算了一筆賬,通過一周多時間的軟磨硬泡,彭俊英總算答應陳華東,幫他托養母牛。
陳華東:第一年的費用(收入),20頭牛他(農戶)純掙就是掙三萬元,第二年就下小牛了,下的小牛農戶養半年,這頭小牛能長到三到四百斤,我就是按300斤算,我們是15元一斤回收,300斤就是4500元,4500減去母牛吃的1000元,就剩下3500元,20頭牛就同賺7萬元。
彭俊英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三溪寺村 村民:我就試了一下,反正我在家里帶小孩,沒事做。
通過示范帶動,現在有5個農戶幫陳華東托養母牛,每戶養20頭母牛,這也讓陳華東牛源難的問題得到緩解。陳華東專門負責牛育肥,這樣養殖成本降低50%,一頭牛比同行多賺一倍的錢。
陳華東:(農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勞力,我們提供牧草,他這樣成本是最低的,周邊種的草收割回來,這一塊就進入他的收入了,而在我這樣繼續養(育肥)的話,我成本就低了,農戶也有收入了,這樣雙方都受益了,我就有穩定的牛源,就不用到處去買牛了。
陳華東投資650萬,建立了一個1500立方米的沼氣池。釀酒產生的酒糟和水,用來喂牛,這讓養牛的成本降低50%;牛糞產生的沼氣,用做釀酒燃料,降低了燃料成本;沼氣渣替代肥料用來澆牧草,這讓每畝牧草節約肥料成本300元,這個小的生態立體循環讓陳華東的整體利潤比同行提升一倍。
通過六年努力,陳華東在偏僻的大山里,搭建起了生態循環產業鏈,也為當地帶來了一個新的產業。
王志佳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原村支部書記:陳華東的企業能回到我們村后,到處的公路、水利、土地的改造各方面,給老百姓解決了很多方便,也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二一個很農民工在他那里打工,能解決就業問題。
周安碧 四川省儀隴縣立山鎮燕子巖村 村民:有剩余的勞動力,像家里有父母、有孩子,不能走遠(打工)的,年齡大了的,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
陳華東帶富了鄉親,也讓89歲的老父親更開心了,這一天老父親87歲老朋友,特意找他過來喝酒聊天,三個老人加起來264歲,只要有空就約在一起喝杯小酒,聊聊天,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