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3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央視網消息:他在江浙經商二十幾年,身家上億,八年前,不差錢的他卻突然跑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再次創業,家人和朋友都覺得他太瘋狂。他用8年時間去布局,同樣的牛,他能賣出當地2倍的價格,2017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帶動當地牧民增收,看浙江的金錦偉在青藏高原與眾不同的財富故事。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金錦偉,是浙江人,也是一個大家眼中成功的商人。可8年前,他突然跑到距離家鄉2000多公里的地方扎根下來,做起了牦牛生意,他用了8年時間,逐漸改變當地低效的傳統養殖模式,把五六千元一頭的牦牛最高賣出了18000元一頭。而他去的地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環境十分艱苦,記者采訪的時候就遭遇了這樣的惡劣天氣。
記者:大雪封山了,回不了家了,打滑了這車。
這是記者在采訪途中用手機拍下的一段畫面,采訪時已經是4月中旬,當地突降大雪,許多車被困在了半山腰,一直散養在山上的牦牛也被牧民緊急趕下山。在南方,4月已經春暖花開,可4月飛雪的天氣在當地是再平常不過的。就在拍攝過程中,這場大雪也讓我們的記者意外摔傷,腿部骨折。而讓我們費盡這么多周折也要采訪的,就是這個叫金錦偉的人。
金錦偉:這里有藏族同胞的牛,最起碼有一百多頭牛,我去看一下他的牛。
這些牦牛長期在野外放養,對人十分警惕,一直跟金錦偉保持距離。別看金錦偉抓牦牛不在行,可他在當地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傳奇。在市場上,當地的牦牛一般只能賣到5、6000元一頭,但在金錦偉手里價格卻能翻2-3倍,最高能賣到18000元一頭,最少也能買到1萬元一頭, 2017年他銷售久治牦牛1萬多頭,銷售額超過 1.5億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久治縣位于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這些雪山下面,生活著高原特有的牦牛,在當地,擁有它們就等于擁有財富。
金錦偉:這個主要是看角,外形上看角,這個角,撐開之后往后揚,這是典型的久治牦牛。體型也特別漂亮,你看這個背也比較寬,毛色你看,也長,肚子的毛長,這是因為寒冷天氣要保護牠的心臟。這個像馬一樣有鬃毛,鬃毛也比較長,對吧。這個也是久治牦牛比較特殊(的地方)。
久治的牦牛長得特殊,金錦偉還要挑出更特殊的,到底什么樣的牦牛在金錦偉手里能賣到18000元一頭呢。
金錦偉:體型主要是黑色,花牛不行,就要3-4歲這樣的牦牛。
金錦偉今天是專門來挑3-4歲的牦牛,而認牦牛的年齡還有一個特殊的方法。可要想抓住一頭牦牛很不容易,好在宗巴幫忙才終于捉住一頭三歲的牦牛。
記者:怎么看出來是三歲。
宗巴(牧民):從牛角看的話是,一歲,兩歲,三歲。
記者:看這個圈嗎?
牦牛角上都有紋路,這些紋路就像樹干的年輪一樣,能看出牦牛的年齡。
金錦偉:一圈 兩圈 三圈
3圈就表示3-4歲,就是這樣一頭牦牛,金錦偉能賣出當地市場上3倍的價格。
金錦偉:這頭牛如果開發好,應該在一萬八左右,咱們還保守一點,一萬八左右。
像這樣一頭3-4歲青黑色的牦牛品質最好,能賣到一萬八,而其它牦牛一頭也能賣到一萬元以上,這在金錦偉來之前,幾乎從來沒有過。金錦偉是浙江金華人,考取了水電一級建造師,干了20年水電工程,還包下了一個銅礦,身家上億。可金錦偉卻為了能把這里的牦牛賣出去,在高原藏區一待就是8年,最開始連家人和朋友都無法理解。
金揚程(兒子):瘋了,我說,其實不缺這個錢,何必去搞這個玩意兒。
張希清(朋友):我當時也想不通為什么自己在老家有事業,吃也不用愁,穿也不用愁,為什么要到這里來。
那這個原本對牦牛一竅不通的南方人是如何一年賣出10000多頭久治牦牛,其中30%還賣到了18000元一頭,實現年銷售額1.5個億,帶動當地牧民增收的呢。
這里是久治縣索唿日麻鄉的牧區,2010年作為上海援青企業金錦偉到這里考察項目,結束前他去了一個牧戶家里,而當時的情景讓他很受觸動。
金錦偉:一走進去什么都看完了,沒東西,就是一個鍋灶,用牛糞燒的鍋灶,上面放了燒奶茶的壺,然后幾個炕,顯得我們來我們自己很有優越感,好像是我們很容易幫助他們那種感覺,當時我覺得,咱們這里可能也是有商機,既可以幫助他們又同時幫助自己,能不能尋找那種商機。
從牧民家里出來,縣長就告訴金錦偉,如果能把當地的牦牛產業做起來,肯定能賺錢,還能幫牧民增收。
可在當時,雖然家家都養牦牛,但是大部分牦牛肉都是自家吃了,產生不了多少經濟效益,而當地最愛的就是制作成傳統的風干牦牛肉。
制作風干牦牛肉,先要把大塊的生牦牛肉切成厚片,在案臺擺放整齊,每片生肉的兩面都撒上一層食鹽,用手指抹勻,為了更入味,抹完后疊在一起放置十分鐘,最后掛在屋檐下或通風的室內,晾曬一個月,就可以享用了。
2010年金錦偉到久治縣時,當地的牦牛都是牧民自己宰殺,久治縣還沒有像樣的牦牛加工企業,牦牛基本上只能在本地自產自銷,這讓金錦偉看到了把牦牛肉賣到內地的商機。
金錦偉:(在內地)大家對牦牛不認知,這個牦牛兩個字都認不到,都叫耗牛。這么好的生態這么好的牛,按道理應該優質優價,賣的更高價格,但牠沒有(賣)出來,因為人家不認知,你也送不出去。所以說我覺得這里面一定是有商機的。
可久治縣海拔高,年平均氣溫只有0.1攝氏度,幾乎沒有南方人愿意留下來辦廠。
陳林峰(員工):那時候沒有國家電網,基本上三天兩頭停電,因為這里有個小電站,很小的一個小電站,自己供給自己縣城的,那時候都是零下二十幾度,三十度,最冷的時候,相當冷,本身沒有電,取暖,那時候取暖也沒有
海拔高,條件也差,要留下來,最大的問題是身體能不能吃得消,金錦偉思來想去,用一個危險動作測驗了一下自己。
當時他就做起了俯臥撐,平時能做30幾個,最后做了21個。
金錦偉:明顯這個氣就喘不上來,就好像是這個氣就喘不上來,這個心里就很悶,其實是不能做的,我現在想起來。
能做21個俯臥撐,金錦偉覺得身體沒問題,2011年,金錦偉投資一千萬,建起了當地第一家牦牛屠宰加工廠。牦牛收來后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進行屠宰加工。3-4歲的牦牛是最嫩的,適合內地口味,就按部位精確分割成這樣的產品,其中后腿上最嫩的部分定價為600元一斤,最便宜的也賣100多元一斤。而當地更喜歡有嚼勁的,其余的牦牛肉就按60元/斤批發給當地的經銷商。
金錦偉:像這個是黃瓜條,一頭牛里面就這兩塊,那么我們價格就600塊一斤。
記者:這里有多少?
金錦偉:一公斤多一點。
記者:一頭多重的牛就這么一點點?
金錦偉:一般一頭牛一百公斤,肉是一百公斤。
記者:一百公斤的牦牛肉里面就這么一點點。
而高原的牦牛肉還有個主要的特征。
金錦偉:這個牦牛纖維比較粗,紋理就特別地明顯。它是一條一條,這是跟其它(牛)有區別的。牦牛的脂肪是黃色的,一般分三種,有白色的、黃色的,有的是紅色的,像黃色的、紅色的,一般在高原這種牦牛身上具有,一般南方的牛一般都是白色為主。
而金錦偉正是利用牦牛肉的差異化逐漸打開了內地市場,把一頭牦牛賣出了上萬元的價格。
可內地吃慣了肉牛,牛肉價格一般才幾十元一斤,上百元一斤的牦牛肉怎么打開市場呢,金錦偉想了兩個辦法。
這里是青海省的一個高原訓練基地,運動員訓練量大,通常需要更高品質的牛肉,而牦牛生活在高寒地區,能提供更多能量。
李玉峰(專家):一個(牦牛肉)來了以后,就是咱們的運動員的血紅蛋白提高,然后是增強他的這個抗氧性和身體的耐力。
金錦偉正是抓住了這個差異化市場,通過競標把久治牦牛肉賣到了上海、杭州、廣州等內地的體育局和一些體育訓練中心。
金錦偉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專門參加行業內的高規格展會,介紹牦牛肉的營養和各種新穎的吃法,上百元一斤的牦牛肉常常在展會上訂購一空。
由于久治牧區的生態好,牦牛品質高,金錦偉又通過細分市場逐漸打開了內地的銷路。可到了2014年,讓金錦偉頭疼的,不是怎么把牦牛賣出去,而是沒有足夠的牦牛可以加工。
因為當地的牦牛都是天然放牧,只有每年6、7月牧草茂盛的時候才能長膘,8、9、10月才能集中收購屠宰,而其它時間就收不到牦牛。
金錦偉:一般就是說夏天跟秋季4個月左右這個草是青的,到了11月份左右草就枯黃了,這個牛就掉膘。像這樣的牛農民也不賣,因為瘦了他不劃算,也收不來;第二個即使收來了,咱們也不合算,因為沒有肉,做不了產品。
金錦偉算了一筆賬,按加工廠的能力,每年能加工60000頭牦牛,可因為受季節性屠宰的限制只能加工10000頭左右,而每年長達6、7個月的時間,工廠只能閑置,這讓金錦偉很頭疼。
金錦偉:我這樣作為一個老板看到不能夠轟轟烈烈地生產,(工廠)閑在這里,這是很難受的,因為錢也投出去了,回報又不能充分發揮,我做夢都想打破它。
金錦偉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牦牛掉膘的問題,打破季節性出欄的限制。
金錦偉帶記者來到距離久治縣400多公里的貴南縣,這里是青海省最大的農牧結合區,2015年,金錦偉投資5000萬,建起了這個占地150畝的牦牛養殖場,又流轉了3萬畝土地種草,他要給牦牛進行補飼。
今天,牧民多杰才且急著把自家的30幾頭牦牛拉來養殖場賣掉換錢,而現在這些牦牛正是掉膘的時候,當地沒有其他商販愿意收牛。
多杰才且(牧民):我們要挖蟲草去,要買東西,急著用錢,原先想賣賣不掉,到7月、8月、10月(才能賣)
而金錦偉正是要買這樣的牦牛來補飼,這些牦牛在草山放牧3年左右,以3000元一頭的價格賣給金錦偉,補飼半年左右這些牦牛就能賣到8、9000元一頭。
金錦偉:你看,這個是咱們剛進來的牛,就是百姓剛送進來的牛。你看,這個牛是天然放牧的,在草山上面放牧的,這個也是3歲左右的牛。
記者:這個毛很干。
金錦偉:很干,也很弱小,就是瘦小。你看這個牛跟那邊的牛(相比),這個同樣是3歲的牛,就不一樣了。
記者:這些牛養了多久了?
金錦偉:這些牛,咱們養了4個多月了。
記者:牠們來的時候也跟這些牛一樣?
金錦偉:那肯定的,因為牠從草山上下來,從草山上下來肯定跟這個牛一樣。
純放牧的牦牛不長膘,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嚴重缺乏蛋白質,2015年養殖場建好后,金錦偉就找來技術人員研發補飼的專用飼料。
金錦偉:你聞一下,一股酒香味,這個草一股酒香味。
記者:為什么會有酒味?
金錦偉:咱們這個配料里面,都有這個燕麥草,還有披堿草,然后有些豌豆,這里還有玉米,發酵以后就產生酒味了。益生菌、微生物都會多一些,對牛生長速度也特別有幫助。
有了這樣的專用飼料,純放牧3年的牦牛經過半年補飼,體重就能從100多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價格也能翻倍。
可2015年剛開始養牦牛時,養殖場還是出現了意外,不斷有小牛平白無故地死亡。
現在快到牦牛集中吃食的時間,金錦偉通常會在這個時候觀察兩頭特殊的牛。
金錦偉:你看這兩頭牛就特別的兇悍,重量也在900公斤,也有野牛1/4的基因,這些牛就跟牠要保持距離。因為為什么,這兩頭牛比較兇悍,人家就不敢靠近牠。
金錦偉說,這兩頭大牛稱得上是這里的牛魔王。
牦牛好斗,養在一個欄舍的牦牛還要通過打斗分出地位,大牛的一舉一動都能讓身旁的小牛嚇退幾步,甚至威脅到小牛的生命。
金錦偉:牠有的時候就會欺負小牛,大牛跟小牛在一起,小牛就害怕了,害怕了以后7、8天可能不吃草,所以說牠就餓死了。
為了防止小牛餓死的情況再發生,現在一到牦牛集中進食的時候,金錦偉就和員工加強巡邏,避免小牛受到威脅不吃食。
可光買牦牛回來補飼,仍然不能解決季節性收牛的問題,接下來金錦偉又想了一個辦法。正是這個辦法,讓他一年多收了4000多頭牦牛,2017年貴南養殖場和久治加工廠總共銷售牦牛14000多頭,總銷售額達到1.8億元。
然而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多次碰到這樣的情況。
記者:能說普通話嗎?
牧民:我不會說普通話語,不要采訪我。
牧民:聽不懂
記者:普通話能聽懂嗎?
牧民:一個都不懂。
無論記者問什么,這位大叔都只能回答這一句,讓記者很無奈。
當時,金錦偉找到牧民推廣他的計劃,可語言不通,金錦偉就無法跟牧民交流,交流不了,他的計劃就實施不下去。
那么金錦偉到底想找牧民干什么呢?
金錦偉想的辦法就是讓牧民把牦牛放在養殖場托管。
托管就是把牧民放牧2-3歲的牦牛放到養殖場補飼,半年后每頭牦牛都能增重150公斤左右,這時牧民支付半年托管費用,再按重量把牦牛賣給養殖場。
牦牛可以隨時送來托管,賣給養殖場后,就能按需出欄了。
金錦偉:你想 3-4個月我們就出一批,對吧,把這個錢收回來,又出一批,又收回來出一批,一年有2.5次(出欄)
托管模式能讓出欄量從一年一次增加到一年2.5次,牧民也能多賣錢,可明明是雙贏的好事,卻在當地推行不下去。
吉太才讓(牧民):原來沒有養牛場,不相信這里喂的時候膘長不長。
金錦偉:人家不相信你,他為什么要給你,萬一把你的牛騙走了怎么辦?這個他絕對不相信的,因為他把牛給你了另外你跑了怎么辦?
當地祖祖輩輩都放牧,怎么才能讓他們接受新的養牛模式呢,金錦偉找到當地的一個關鍵人物。
他叫仁欽加,是貴南縣一家牦牛養殖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有200多戶成員,在當地規模數一數二,最關鍵的是,他能流利地說普通話。當時金錦偉就帶仁欽加來養殖場參觀,請他幫忙在合作社推廣托管模式。
仁欽加(合作社理事長):當時我自己有點想通,他們用養殖的這種方法更好一點,但是老百姓根本不相信,當時難度大得很。
2016年初,仁欽加說服合作社的牧民拉了60頭牦牛來托管,到了5月,平均每頭牦牛已經增重了120公斤,可金錦偉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讓他傻了眼。
金錦偉:他就打電話來他說要把牛拉走,那我覺得很納悶,為什么這樣,你好不容易,他是能說普通話的,如果他拉走了表示我們這個養殖模式,一開始就亂了規矩了。這個我們一直都理解不了,為什么會這樣。
說好托管半年,合作社的社員卻中途反悔了,金錦偉趕緊找到仁欽加了解原因。
金錦偉:你看,一般藏牦牛大家也認為(是)黑珍珠,一般我們都是(認為)這種黑色的比較好一點。
當地的牦牛品種有好有壞,一般認為這種純青黑色的最好。而當時,牧民第一次送來托管的牦牛就是因為品質不一,補飼了4個月后長膘的效果相差很大。
結果,那批牦牛有的增重了100多公斤,而有的只增重了6、70公斤。牧民不樂意了,牛要拉走,托管費也不愿意結算。可如果就這樣讓牧民把牦牛拉走,要想繼續推廣新的養殖模式就更難了。金錦偉跟仁欽加商量后,決定不但免去托管費,還按增重后的重量買下這批牦牛,做了筆虧本買賣。
金錦偉:最后我們還是吃虧一點,貼了14萬塊錢,他們也很滿意,把這些牛就收下來了。因為我們也是為了長遠考慮,因為既然來了我們也是想長期扎根在這里,他們不理解我們就要等待。
自己虧了14萬,讓牧民賺錢,這件事在當地傳開后,不僅仁欽加的合作社在2017年又送來了100多頭優質牦牛,當地其它合作社和牧戶也自己找上門來要求托管。
牦牛托管給了合作社,牧民還可以外出上班掙工資,金錦偉的養殖場就有十幾名這樣的員工,因為托管了牦牛,增加了收入。
2017年金錦偉的貴南養殖場和久治加工廠總共銷售牦牛14000多頭,全年總銷售額達到1.8億元,年底給當地牧民分紅175萬。
劉書杰(專家):國家對牦牛產業發展應該是高度重視,正在組織相關專家積極地編制牦牛的扶貧標準。
采訪最后,金錦偉說想試試再做一次當年那個危險動作。
金錦偉:六個,七,八個。沒有當年好了,沒有當年好,當年做21個沒問題,也只能做10個了。咱們還要繼續為這片土地服務,咱們熱愛這片土地。
采訪的時候記者一直好奇,金錦偉為什么要選擇去那么苦寒的環境再次創業,金錦偉說人一輩子不能停止奮斗,而選擇干一件事情,就是要干別人想不到的事,干別人不敢干的事,干長期積累才能成功的事,經過8年的積累和布局,如今金錦偉已經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牦牛養殖、加工、銷售大戶,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致富經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1:17—21:47
致富經重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13:42—14:12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